正文 惠能——珠江文化的哲聖(1 /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何等蒼涼悲壯!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無不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的文化性格,一個“仁”字。

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古絕唱,更唱出中國人的慷慨激昂,這又體現了東方哲學“無”的歸宿,最終的天人之“一”。

而陳白沙題珠江“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空”闊無垠。則“空”正是禪的境界。

新興,一個普通的廣東鄉村,暮雲春樹,一片蔥蘢。珠江的西江水係四通八達,綠水青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民風淳樸,不少北來的移民聚居於此。

新興河向北流入西江,蘇東坡曾有句“門前溪水尚能西”。珠江尚且不拘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模式,哪又如何管得了向北流的新興河呢!正是這北流的河象征了珠江不拘一格開放、寬容的文化特質。

1300多年前,這裏出了一個支撐起整一個精神世界的人物,他就是玄思“人人皆有佛性”的真諦,創立南禪的六祖慧能。

孔子是魯國人,代表了黃河文化;他的儒學在於“仁”;老子是楚國人,代表了長江文化,他的道學在於“一”。

而六祖慧能,這位珠江文化的哲聖,他的禪學在於“空”。

憑著珠江三角洲瀕臨大海,珠江水係的交通發達優勢,亞熱帶的海洋性文化地理的特色,決定了其開放性兼容性。

到唐代,廣州取代徐聞成為嶺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成為中央朝廷對外交往來的重要港口。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朝廷奉行的佛、道、儒並重的兼用政策,還力圖將所有宗教納入大唐施用。

貞觀十三年(637年)唐太宗詔令在長安義寧坊建寺一所,供敘利亞人阿羅本弘揚景教(基督教),密濟眾生。

唐太宗詔中有“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濟物利人……”四句真言,表明了一個開明君王對宗教的態度,這也是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極大寬容。隻要對國泰民安有利,這些外來文化都可以容納。

唐朝廷寬容的國策,創造了曹溪禪宗的蓬勃發展時期。在大唐太平盛世的貞觀、武周、開元三個鼎盛時期,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唐太宗派出禦弟玄奘西出取經,組織翻譯大量佛學經典。

珠江文化所具的超越性,才可得以對一位聖人及其創新的思想體係的形成。在惠能青少年時代,新州的百姓很窮,稍有點積蓄的人都遠走他鄉外出經商。

當時,禪宗勢力已經深入嶺南民間。五祖弘忍門下已經深入嶺南窮鄉僻壤宣揚禪法。才使得新興山村的砍柴郎惠能有了尋拜五祖為師的機緣。

而珠江文化對外來文化最易消融,並超越之。據史料統計,六朝時廣州城郊、始興郡(今韶關市)、羅浮山等地有佛寺37座,嶺南佛教已具規模。

廣州與長安、金陵已成為全國譯經中心。那麼中國人寫的第一部佛學經典《六祖壇經》在嶺南誕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作為南天竺香至國香玉王的第三王子的達摩曆盡千辛萬苦,橫渡南海來中國弘法。

佛學傳入中國後,士大夫階層最感興趣、從中汲取養分最多的,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禪宗。

古代的嶺南,生產發展落後,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還保持著刀耕火種的遺風,百粵民族宗教信仰蕪雜,嶺南的下下人被稱為獦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