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州曆史街區新功能和物質環境之間的矛盾及調整路徑(1 / 3)

溫州曆史街區新功能和物質環境之間的矛盾及調整路徑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賴平平 劉培蕾

摘要:對溫州曆史街區的保護規劃及保護工程等相關設計進行梳理,分析新功能和物質環境之間的矛盾,主要有植入新功能的困難、曆史街區物質環境的局限性和對街區本身曆史價值的損害,針對上述矛盾提出對溫州曆史街區新功能的調整路徑,包括對各曆史街區新功能植入的統籌分析、街區內複合地下空間的利用及新功能的引入要與街區文化體係相協調等。

關鍵詞:溫州;曆史街區;新功能;物質環境;矛盾;調整路徑

中圖分類號:TU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9-70-(3)

1 溫州曆史街區概況

溫州是浙江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曆史文化名城。溫州古城由我國東晉著名輿地學家郭璞選址規劃營建,是古代天人合一整體思維和“以象製器”創作方法的結晶。古城“通五行之水”、“連五鬥之山”、“鑿二十八井”,根據“倚江、負山、通水”和“東廟、南市、西居、北埠”的原則進行布局。溫州古城以河渠為骨架,是基於“井田製”基礎上的方形城製,街區方正,子城在中央,成“回字形”格局。

根據溫州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發展過程及遺存,劃定曆史街區。五馬街—墨池坊曆史街區位於古城東南,為古城格局中“南市、東廟”的主要街區和規模最大、風貌最完整的曆史街區,總麵積達63.08公頃,是溫州古城最主要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城西街曆史街區總麵積20公頃,因位於原錢氏子城之西而得名,曆來是商販雲集的商業區;慶年坊曆史街區位於古城的西側,是“西居”的代表,街區總麵積達28公頃;朔門曆史街區位於溫州古城北麵,是“北埠”唯一保留的曆史街區,總麵積21.78公頃,由於臨近甌江,是為交通要道,也是溫州對外商業貿易的窗口。溫州曆史街區內曆史遺存豐厚,擁有大量的宗教建築、名人故居、近代望族大戶宅邸及古樹、名木、古井等。街巷格局呈魚骨狀,以低層建築為主的傳統或中西合璧建築,裏麵尚保留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曆史遺跡。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溫州市政府在保護古城的曆史文化遺存方麵做了很多實踐工作,2001年起又對慶年坊、朔門街、紗帽河等曆史地段和傳統街巷進行了修整和街景整治,然而這種僅由政府主導出資的修補和維持,除了少數曆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轉化為公益性的紀念館、展示館等而得以較好的利用外,曆史街區裏大部分建築仍處於年久失修、自生自滅的狀態。隨著城市的發展,各功能區布局的調整和部分傳統功能的轉移,曆史街區漸漸變為廉租房和低端商業的集中地,街景風貌混亂無序,基礎設施極度落後,居住環境和周邊新建的高層住宅有著鮮明的對比。有著千年建城史的溫州古城亟待憑借自身的優良區位條件和特有的曆史文化價值,尋求新的發展地位,並和城市的其他區域一起參與到整個城市發展進程中。

2 新功能和物質環境之間的矛盾

2.1 植入新功能的困難

溫州曆史文化名城及各個曆史街區的保護規劃,都還沒有對整個古城開發利用的布局進行統籌研究。旅遊和商業往往是通過導入新功能來克服街區的逐步衰敗,在溫州早期的舊城改造過程中,沿街店麵的商業置換比較容易開展,受政策與資金等條件的限製,那些需要更大投入的功能置換往往被擱置。因此,基本上每個街區都是先從沿街建築的整治入手,帶來的問題就是業態重複,沒按照原先的功能定位去發展,一些街區成了布景式的民俗展覽和旅遊紀念品銷售一條街,人氣不旺,沒有了商業的持續動力,經濟價值的重新提升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種情況反過來抑製了街區後續的保護和發展。

近年有些街區內的風格較為獨特、曆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建築被用作小型博物館、特色茶室,此外還有幾處老工業建築被改作創意辦公建築,但基本集中在少數區位條件較好的地段,大麵積有序的更新計劃尚未形成,曆史街區的發展還沒能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功能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