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型城鎮化的認識和解讀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張春龍
摘要: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得到了持續的提高。最近從中央到地方普遍重新重視起來的城鎮化,是有別於傳統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力圖規避傳統城鎮化所產生的弊端,走一條“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為特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要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製,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加快城鄉配套改革,要以科學規劃為基礎做好城鄉的空間布局,堅定不移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內涵;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9-04(5)
城市經濟仍然是現代經濟主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全球GDP的五分之一由10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創造,日本東京和泰國曼穀以一城之力撐起全國經濟的40%和38%。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城鎮化每提高1%,將帶動消費提高1.3%、投資增加1.67%、GDP增長0.6%。而據世界著名的麥肯錫管理谘詢公司研究報告,到2030年我國城市所創造的GDP占國家經濟總量的比重,將由現在的 70%上升到95%。因此,繼續推進城鎮化,仍將是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一項重要工作。“十八大”之後,城鎮化的重要性被迅速地提升並被認為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帶動內需擴大和就業增加的重要手段。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更是表示,下一步推動城鎮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就在從中央到地方正準備在城鎮化方麵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大幹一場之際,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總結中國走過的城鎮化道路(比如重點發展小城鎮的城鎮化道路、重點發展大中城市的都市圈道路)及國際上不同國家的城鎮化結果,目前提出的城鎮化絕不是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們所走的傳統的城鎮化道路,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才是中國目前城鎮化道路的最佳選擇。
1 為什麼要提“新型城鎮化”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是,“城市”是否讓人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問號”。從中國及世界上部分國家已走過的城鎮化道路及結果來看,目前存在三種城鎮化的“怪相”,與城鎮化的本質或初衷是不相符合的。第一種是與發展不相協調的城鎮化。拉美地區的一些國家城鎮化程度很高,但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卻不高,“城市病”叢生。中國目前也有很多城市存在嚴重的“城市病”,比如人口急劇的膨脹、大量貧民窟的產生、環境汙染加劇、交通越來越擁堵,等等。第二種是逆城鎮化或郊區化的出現。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鎮化率超過80%以後,城市人口發生了逆向流動,即人口由市區向郊區回流,富人們紛紛到郊外居住,人們稱之為“逆城鎮化”或“郊外化”。第三種“怪相”是普遍存在的虛高城鎮化率。近十幾年來,我國許多省區大麵積地推行“地改市”、“縣改市”、“鄉改鎮”體製,還有一些城市調整了行政區劃,用行政辦法將郊區劃入市區,或者將一些市轄縣整體上改為市轄區,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間把大批農村人口“變成”了城市人口。表麵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鎮化率提高了,但是,這種改製或行政區劃調整隻是改變了區域的概念,擴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區”,而並沒有改變那裏的經濟社會結構,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依然很突出。
中國的城鎮化必須麵對特殊的國情,中國的基本國情就是人口多、土地少、資源有限。現在,無論大城市還是縣級市,乃至小城鎮,均受惠於城鎮化帶來的人力、土地、環境等巨大資源紅利,但也飽嚐製度瓶頸、承載能力製約、失衡割裂狀況之痛。在未來十多年時間內可能有超過3億多農民進入城鎮,對城市就業吸納能力、空間承載能力構成最大的挑戰。同時,長期積累的複雜的社會矛盾如城鄉差距拉大等急需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加以解決。我國前期的城鎮化已經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城鎮化仍在沿用幾乎被美國規劃界集體否定的傳統城市化模式。很多城市出現的“造城運動”,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嚴重的城市交通堵塞、環境汙染以及對石油的高依存度等一係列城市問題愈發嚴重。[1]現在,我國很多城市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人口城市化速度。與此同時,急於求成的心態造成了剝奪農民、犧牲農業甚至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的傳統城市化痼疾。
無論是先工業化和先城市化的國家,還是在後起的工業化國家中,在城鎮化進程中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美國在二戰之後以建設低密度汽車城市為主的城鎮化道路積聚起一係列複雜難解的矛盾,拉美等國家的城鎮化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病,等等。中國的城鎮化一直在試圖避免類似問題,但由於特殊的製度、國情等一係列因素,很多地區的城鎮化仍然問題叢生,甚至在步發達國家城市病發生的後塵。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有人指出:我們現在正在“睜眼睛犯錯誤’”。固然,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還有選擇的機會,但前提是必須要盡快地決策,盡快地采取行動。那麼,人口轉移型的城鎮化是否要發展到很高的程度,比如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城鎮化率達到80%以後,才能進入結構轉換型的城鎮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我國而言,由於人口總量大,農村人口多,必須走一條新的城鎮化道路,即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一句話,傳統的城鎮化存在著諸多弊端,中國的城鎮化必須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和內涵
從人口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城鎮化的一個層次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另一個層次是轉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的城鎮化。前一層次的城鎮化含義是形式,後一層的城鎮化含義是內容。我們應當把評價城鎮化標準的重點放在後一層次上。由於農民和農村是城鎮化的重要對象,考察中國的城鎮化還應包括農村居民生存條件、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提升,即逐步向城市靠近。從城鎮化的本質來看,城鎮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更應該是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文明不斷發展並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統一的過程。但是,我國目前推進的城鎮化,重點仍然在城市空間麵積的擴大、城市建築規模的擴展上,而作為城鎮化的主要要素——人——卻被不同程度的忽視。目前很多城市的失地農民集中區,大量存在“都市放羊”、“都市種菜”的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