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自乾隆五十八年癸醜正月初六日巳時。生八日,至十三,即喪母俞氏,賴祖母莊氏收育。旋父百裏公(元增謹按:百裏公諱嗣學,字震遠。鶴溪公長子,諸生。)雇乳母養活至三歲,乳母去,仍祖母撫養。至九歲,祖母亡。嘉慶九年甲子,十二歲,即過房於太倉嶽父季超華家。超華本姓俞,嶽母薑氏,女中丈夫,能治家事。至嘉慶十四年,統計上學攻書及撫養,已五、六年,此恩殊出意外。十七歲、己巳年,嶽父力薄,不能從師讀書,送至戶房學寫字,意欲於公門中吃飯。餘自思:祖宗家世代代讀書,豈可改業?即辭歸家,尋館讀書。臨時,嶽母贈洋十元,作飲食之費。立誌慈厚,一至於此。十八歲、庚午,館於家之禮傳堂。十九、二十歲,館於俞母舅家迪光堂。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館於東鄉朱蓉亭家。二十四歲,大病三場,賴繼母何氏出錢、出力救治,方得生機。二十五歲,館南鄉陸蘊莊家,是敬夫兄薦。(元增謹按:敬夫公諱汝寬。諸生。)其年,畢姻於婁東,為贅婿。二十六歲縣試,劉青藜邑尊拔第一,後拔第四。敬夫兄五十餘名。是年,敬夫兄進第二名。學院湯金釗,江西人。是後方悟為人狂悖,至以袁了凡先生“自前摠摠如今日死,自後摠摠如今日生”(元增謹按:“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乃雲穀禪師教了凡先生語。見《了凡四訓》《立命篇》。)為警戒,並以自收字紙為罪計。凡行道中見,門戶上灰堆上,必親自檢閱,不敢怠忽。二十六歲戊寅,長女夢蘭生。二十七歲,館於嶽丈家。二十八歲,館於新陽金雞河吳姓,寄父孫馭明薦。困苦萬狀,十死一生,生平未曆之苦,奠如是年。然欲念自此而絕,深幸後壽可期焉。二十九歲,館於嘉定南鄉徐汝璧家,得其國初文數種,文章遂見清真。是年,庶祖母徐氏故。三十歲,館於談姓。是年,麟甫叔嬸故。憶自二十歲麟甫叔故後,(元增謹按:鱗甫公,諱嗣祥,鶴溪公庶子。諸生。詩、文、字,號為三絕。字尤工,識者謂出入歐、褚間。卒年未三十,著述見前編。)被庶祖母、二嬸娘吵鬧,嚇逼拆屋等語,心膽俱裂,淚眼常不能乾,此奠大之苦也。三十一歲癸未入泮。學憲周係英,河南人。名列第二,後覆第三。是年,次女慶哥生。是年水災,有古風一首,錄存之。
歲次癸未大水災,新雨並作舊雨來。自春至夏不見斷,五月十九竟浮埃。青苗插處不見影,未插田畝不能栽。泛泛江河千萬頃,小舟行處去複來。吾鄉木棉是地產,登高四顧安在哉?龍作陣、魚作堆,燒空霹靂隻驚雷。稟入縣廉四川士,淡之姓矣名春台。布告四方須補種,紛紛計畫淚滿腮。秧可買、豆可培,取衣入典心未灰。詎知七月風潮起,波翻浪作屋宇隤。田高尚有青青色,低者但見水沿洄。柴桂米珠禁遏糴,可憐倉社空不開。(吾鄉常平倉社米,被書吏及紳宦乾沒已盡。)幸有富室秦黃姓,(秦亦園、黃損之。)捐銀平糶作豪魁。今已七月二十九,水勢猶然浸石苔。悶坐一室心欲裂,嗚呼!忍睹萬畝荒蕪盡汙萊?
語雖鄙,記事實頗不謬。三十二歲,贖二房屋,東書房同妻俞氏家焉。三十三歲,三月,驟得癡病,無所不至,得灸而愈。實則因管閑事,貪財得禍。自此以後,安貧之誌方堅。是年贖二房外書房兩間。惡棍張師愚搬去,莫大之幸。是年,長男坤哥生。十月初七生。三十四歲、丙戌,長男死。二月初六死。是年,館於家之外書房。有人力唆告浮,旋得陶巡撫鑄奏斥白規,明許浮收至道光。皇上有“所奏甚是,該撫督同藩臬二司斟酌分別,毋許多浮”等諭。自此以後,安貧之誌益堅。室中壁上貼“安貧守拙,勿誤交遊”以自警。三十五歲,館仍在家。有唐捕衙玉樽之第五子湘帆來家,講究學問。蓋吾師本陸卯君。是時湘帆亦從卯君師遊也。湘帆,浙江紹興府山陰人。餘弟兄七人,一姊適俞思竹,年最長,中年故。長兄敬夫,名汝寬。二、三兄早殤。餘行四。何母所生三弟:長利川,(元增謹按:利川公,諱汝舟,百裏公三子。子文思。)行五;次達夫,(諱汝功。)行六;又次坤輿,(諱汝和。)行七。達夫,道光六年故。麟甫叔之子,長企賢,業儒;次希鄭,不肖,遊蕩。(元增謹按:企賢、希鄭二公均無後。)道光甲申,有存案文在縣。道光七年三月記起。
五年夏秋,彗星見東南。後二、三月,北邊伊裏叛,疲於軍餉,捐例大開。六年春,黃河塞,大學士英河奏,海運太平無事。七年春,仍廢海運,複走運河。餘明於星學,善排八字,此事得之坤輿之師瞽目浦鑒東。蓋坤輿早年喪明,曾習其業。餘讀書得暇,即兼其事。假此事隻可為趨吉避凶計,不可樂為人算命之理,微天機莫泄,切宜戒之。宣燦兄為予言,辨字典原與翻之別。即在一“括”字注中,又與“髻”通,原板從“舌”,翻板誤從“吉”字,檢看信然。初一日,到圓通寺禮佛,遇啟明僧。叩其族,乃明末侯〈山童〉嶒先生後。前月十二,赴縣甄別。秦邑尊樹慶,四川人,錄取內課十四名。十八日,山長陸卯君師課錄二等。初一日,敬夫兄來接何母到鄉居,聞侄女二寶凶信。來友,金良之侄孫,號載。十五日,徐徐曉荷來接。辛學政奏不可浮收一折,上諭:悉照前撫所奏施行雲雲。此是氣數,無可挽回。四月二十七日,黃潛夫(元增謹按:潛夫名汝成,著《曰知錄集釋》。父鋐,號石香。)命伊管賬。唐月樵來取《康熙字典》去。廿七日,得曾祖虛亭公筆記,本朝取士,一例錄之。
順治二年乙酉十一月,初行鄉試定例,中式一百四十五人。三年,再行鄉試。四年丁亥,特恩會試。五年,行拔貢。八年,敕禦史督學上、下江,定鄉試中式額一百四十人。十一年,定江南鄉試中式額一百三十二人。十二年乙未,督學用兩僉事,分考上、下江。十四年,定鄉試中式額一百二十五人。十六年,特恩會試(廣額)四百名。十七年,減鄉試中式額六十三人。十八年,裁各省巡撫。康熙元年,並歲科試,三年一考;並上、下兩江為一學道。二年,罷八股,以論策取士。六年,裁推官。七年,複八股。八年,鄉試廣額十人。十一年,拔貢,副榜前十一名準作貢生。十三年,複分歲科考試。十六年,特開順天、江南、浙江、河南四省監生鄉試。江南中八十七人,裁入學額,大縣四名。十七年,鄉試廣額十人。二十年,複入學額:大縣十五名,中縣十二名,小縣八名。二十五年,命拔貢。二十七年,增江南府學入泮二十五名:大縣二十名,中縣十五名。三十五年,鄉試定例,中式八十三名。(卓人公中式在內。)三十六年,因厄魯特蕩平,詔來科鄉試加額十名,會試倍前科之額,詔行拔貢。五十二年,萬壽特恩開科,中式一百二十人。雍正元年癸卯,正科作恩科。四月,鄉試中式一百二十九名。二年二月,補正科鄉試,分上、下江學院入泮,大學二十五名,中學二十名。乾隆元年,恩科,中式一百三十九名。十七年,太後萬壽恩科,中式一百十四名。卓人公同榜八十三名。焦袁熹金山縣人。十三名,卓人公七十二名,虞景星(鎮江府人,工畫鬆、鶴。餘家堂畫,至寶也。)七十三名。
四月廿八,常州府、丹陽縣、呂城鎮、河南中街典當對門,星卜範金章之弟麗江來候。麗江精先天皇極數,俗名蠢子數。坤輿弟曾從遊,餘亦明其術。其數是欺人之學,不足道也;但不明其術,反受伊欺。五月初旬,吳聖容七十,求賀壽詩十二韻,錄存之。
餘年交七歲,始得識翁顏。骨重堅如栗,神怡靜若山。
磘溪高隱跡,商嶺遠塵褒。酒滿雲霞候,筵開鬆柏間。
堂中堆錦繡,膝下舞斕斑。南極星初耀,東王籍不刪。
杖鳩欣會集,侶鶴倦遊還。種壽田真灌,聲風木定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