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吐槽於正的新神雕?(1 / 1)

圈子

盼著,望著,於正的新戲又來了。哎,為什麼要說“又”呢?於媽媽的新版《神雕俠侶》來襲。戲未上時,從選角、畫麵到台詞就已引發網友熱情吐槽,微博洶洶,都說於正這回又把金庸原著給“糟改”了。戲改編得怎麼樣,暫且按下不表。但“糟改”這個詞在北京話中可不是這麼用的。

“糟改”,音zo gai,指用刻薄的話語諷刺、挖苦、奚落、取笑的意思,從詞義中不難看出,對象應該是人。“糟改”說是北京話,其他北方方言裏也常見。趙麗蓉老師曾在春晚的小品《如此包裝》,裏麵有句台詞就是“你別糟改人了”。趙老師是寶坻人,家鄉離北京不到二百裏地,方言中這個詞的用法也並無二致。

“糟改”指改編作品失敗,大概是“糟糕地改編”的從簡,並不是規範用法;從糟蹋好東西這個語義出發,北京話單有一個詞,叫“糟踐(zo jian)”。所以,如果用北京話形容最近關於新《神雕俠侶》電視劇的種種議論,正確的表述是“於正因糟踐《神雕俠侶》,遭到網友們的糟改”。

小龍女:“你想我不啦?”

楊過:“當然想啊,一天至少想兩百次。”

小龍女:“兩百次不夠,我要三百次。”

楊過:“我一天想你四百次,上午兩百次,下午又兩百次。”

於正版《神雕俠侶》裏,楊過和小龍女的對白,驚煞眾人。細細追究下來,原來出自金庸先生的修訂版。不過,“想四百次”風格,也貫穿在於正版《神雕俠侶》的每個角落,這個版本裏的楊過,穿花拂柳,處處有情。有人說,這分明是按照韋小寶的路數來塑造楊過。

製片方回應,這是為了迎合80後和90後。在迎合年輕人這件事上,於正毫不猶豫,他的戲,故事、人物、服裝化妝道具,都是朝著年輕人的標準去的:唯美,還是唯美。每每接受采訪,都努力強調他的戲要努力吸引年輕人,簽演員,要符合“演技好、外形好以及年紀好的三好標準”,“電視劇要吸引年輕人看,首先要有武俠的範兒,其次要賞心悅目”。後麵這句話,是他在《笑傲江湖》播出時說的,現在看來,也適用於《神雕俠侶》,以及每一部於正作品。

不過,取悅年輕人,是一項危險的事業,“年輕人”是個模糊的群體,難以揣摩,難以勾畫,身在其中者,無法給自己定義;置身其外者,又已遺落了最根本的體驗,為“年輕人”定義,常常隻會淪為“我是怎麼看待年輕人的”大展示。“年輕人是這樣的”和“我認為年輕人是這樣的”中間,其實有不小的鴻溝。

於正的作品,其實都是“年輕人心得”,這個世界,色彩鮮豔、光線白亮、唯美無瑕,但他沒有說出來的真正秘密是:這個世界裏的所有人都深陷愛情之中,最大的事業是愛情,最重要的燃料是愛情,江湖恩怨隻是愛情的陪襯,闖關攻城也不過是有情人直達愛情高潮的前戲。顯然,愛情才是於正心目中年輕人的最大宗教,隻要牢牢抓住這個要點,年輕人自然會前來投靠,這是楊過和小龍女“想四百次”、“想一千次”的真正動力,也是楊過變成小唐璜的真正原因。年輕人們(或者心理上的年輕人們),也果然沒有辜負於正的期望。

因為,此時此地,除了愛情,年輕人別無寄托別無出路。別無出路的年輕人,隻有投靠愛情。正如劉瑜所說:“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隻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愛情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隻剩愛情的世界,是沒有愛的。而我們的年輕人所能依靠的,正是這樣一個隻剩愛情的世界。不但在影視裏,也在現實中,在無處不在的社交文化裏,在神通廣大的社交軟件上。

著名作品改編影視劇,本是文化隨時代發展和傳承的形式,奈何如今市場經濟當道,知名度優先,美譽度讓位。不少人抱定“笑罵由人笑罵,好錢我自摟之”的態度炮製作品,用電影《大腕》裏的話說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隻可憐了那些遭到醜化和矮化的作品。

回顧於正以往新戲播出前的種種,總少不了這類以醜為美的宣發伎倆。隨著新版《神雕俠侶》開播在即,網絡上熱傳楊過斷臂、小龍女遭調戲的誇張片段和截圖,該劇能否頂著網友的一片罵聲,在收視率上節節飆升,而不是陷入宣發的伎倆收視高開低走,未來這些天拭目以待吧。

至於於媽媽,得送給他一句趙麗蓉的台詞:“我算琢磨透了,就你們這種人,把我們的好玩意兒都給糟蹋了。”建議他有時間還是先把抄襲瓊瑤這事兒說清楚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