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也會和錢斌吵架,大多是為了錢斌不陪她、不帶她出去。錢斌很喜歡交際,朱莉總是要求他帶上自己,可錢斌不願意:“我們大老爺們兒在一起,你去不合適。”朱莉十分難過,她問錢斌,是不是嫌自己不夠好,或者有別的女人?錢斌哭笑不得。頭幾次,他還好好地哄朱莉,可後來他也不耐煩了,和朱莉吵了起來。一看見老公發火,朱莉嚇壞了,又是道歉又是賠小心,有時甚至連“上床”的招數都使上了。朱莉覺得自己就像個孩子,平日裏看大人的臉色好,就可以撒個歡兒鬧鬧;可大人要是真生氣,立刻慌了神,隻能低頭認錯。

這樣的生活讓朱莉感到很累,而且覺得自己很委屈。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一切都遷就他,他還是老出去,一點兒都不懂得感恩。朱莉不知道,錢斌一樣過得很累。看著朱莉小心翼翼的樣子,好像是自己欺負了她似的,他沒讓她這樣做啊!

點評

朱莉對丈夫的討好,本質上還是過度依賴。因為依賴丈夫,害怕丈夫拋棄自己,所以她處處討他歡心,最終失去自我。這類討好型的人,大多在成長過程中有個冷漠的家長,或者有過“被拋棄”的情感體驗。她們認為,隻有讓別人高興了,他才會喜歡自己,才不會離開自己。這種深層次的依賴還隱藏著控製的心理:我為你做了這麼多,如果你再對我不好,那麼一切都是你的錯,你要對我的情緒和人生負責。這就是為什麼朱莉的丈夫會感到不舒服,她的好對丈夫而言成了負擔。

學會健康地依賴

文/宮學萍(心理谘詢師)

過度依賴會讓伴侶感到窒息,讓自己變成一個不懂得愛和回饋的孩子,把婚姻過成童話;不依賴又會讓伴侶覺得你不需要他,把婚姻過成了銅牆鐵壁……那麼究竟我們要怎麼掌握這個度呢?

提到“依賴”這一話題,很多人常常誤認為過度依賴的問題核心是當事人“生活能力低下”,例如沒有經濟來源,或者不會洗衣做飯。但事實並非如此。“依賴”,換句話說即“不要對方離開”,本質上是內心對於獨立、責任以及“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深層恐懼。

觀察身邊的那些“依賴者”,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們依賴他人的形式五花八門,但共同點都是“需要有個人為他/她負責”。他們夢想永遠活得像個孩子,希望童年式的生活可以無限期地延長,伴侶可以做自己一輩子的家長。他們不斷製造各種糟糕的假象,逃避自主的生活,讓大家(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相信他們是真的“不能”—而不是“不願”走向獨立。

所以,幾乎所有關於“依賴”的故事,自然也隻能發生在婚戀和家庭生活之中(職場中可沒那麼多喜歡哄孩子的閑人)。極端的例子比如芮蓮。在工作場合中叱吒風雲的她,和男朋友在一起時,卻感到在飯店點一桌可口的飯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婚後的芮蓮辭掉了工作,她的家庭主婦式的“依賴症”也愈演愈烈,不久連原本開了6年的汽車也“不能”駕駛了,每周都要坐老公的汽車去超市采購食物—可等到兩年後這段婚姻不幸解體,重回單身的她又“奇跡”般地把那輛福特車開得風馳電掣。

十分有意思的是,那些特別喜歡“賴上”他人的人,通常也很容易吸引到執迷於“被依賴”的那一類人。後者對於“照顧他人、指導他人、替人負責”同樣充滿熱情且欲罷不能。如果不能經常“痛並快樂”地為對方解決麻煩,他們的生活似乎會變得暗淡無光。慧慧就是這樣的人。在家裏,從買菜做飯到裝修新房,從孩子的教育到老公的交際,一切的一切,慧慧全部包攬下來,從來不和老公商量,也不準老公插手,而且做得有條不紊、無可挑剔。老公但凡要拒絕,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見,慧慧就特別生氣,還罵老公“不知好歹”。慧慧無法容忍自己沒有事做,無法容忍對方拒絕自己的“關心”,巴不得孩子和老公都變成“廢物”,她的成就感才能光芒萬丈。

不管是過度依賴他人,還是過度需要被人依賴,都是在試圖模糊兩個人之間的界限。前者是甘心喪失自我,後者是試圖吞沒對方,這樣的依賴與被依賴,都將給自己和婚姻帶來麻煩。

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相互的依賴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健康的依賴關係,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雙方可以隨時說“不”。妻子願意每天為丈夫洗衣做飯,卻也相信她不在家時,丈夫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丈夫甘心給妻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卻也相信,假如自己的事業遭遇不順,妻子一樣可以撐起這個家。其次,彼此都是愉悅的。你依賴他時,他是樂於接受的,願意為你服務的,而不是煩躁的,甚至想要逃。同樣,在依賴他的時候,你依然覺得自己是能幹的、自信的、充滿安全感的。

在婚姻中,依賴是一種方式,而不是目的。他可以幫你解決問題,幫你遮風擋雨,但是,他沒有義務對你的人生負責。彼此互相依賴,卻不喪失自我,不強求對方。這樣的依賴,才是婚姻中健康的狀態。

鏈 接

我們為什麼需要依賴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城裏人和一個農村人生病住院了,兩人的情況都不太樂觀。城裏人的家人、同事紛紛來看望他,對他說:“你安心養病,家裏一切都好,不用操心;單位上的活兒已經交代別人做了,你不用著急。”看望鄉下人的親屬並不多,隻有他太太時不時出現,還對他絮絮叨叨:“要種麥苗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家裏的豬要賣了,你說賣多少錢比較好……”不久,放心的城裏人去世了,操心的鄉下人卻好了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依賴,有時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支撐。在婚姻中,因為有依賴,因為被人依賴,我們能夠得到價值感,覺得自己是被人需要的。

婚姻中的依賴,還在於它滿足了我們對於“重新做回孩子”的需求。在理想的婚姻中,你不願離開我,我也舍不得拋下你,管它什麼天災人禍、天打雷劈,反正不論何時我回頭看看你,你都要一如既往地為我張開懷抱。誰都會有想偷懶的時候,誰都會有累的時候,這時,允許自己和對方時不時地“賴一賴”、使使小性子,無非就是給我們內心的孩子放放風,滿足童年時尋找媽媽庇佑的溫暖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