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當前農村中學德育麵臨的問題及對策(1 / 2)

論當前農村中學德育麵臨的問題及對策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孫娟

在教育的內容中,毫不誇張地說,德育處於教育的首位。因為品德是人的個性的核心部分,對人的心理發展起導向作用。而德育的基本功能就在於:它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思想影響,引導他們的道德實踐,培養他們的品德;它在人的發展中具有導向功能,尤其是對青少年的身心全麵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前大力提倡提高農村人口勞動力素質的背景下,對在校的農村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一、當前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定位失真的教育理念

首先,學校對德育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20世紀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對道德教育本質的認識不夠全麵,即把道德等同於知識,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為的改善。”其次,偏於理想化的德育目標與缺乏“人情味”的德育內容。目前,農村中學的德育教育把學生的素質假定在一個較高的基礎上,無形中拔高了學生的道德水平,致使德育的目標偏於理想化,脫離了學生自身的實際狀況。再次,過於形式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由於學校對德育本質認識錯位,容易將德育和智育一般對待,采用強行“灌輸”的教學方式。顯然,這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二)褊狹的家庭教育

首先,過於功利化的培養目標。世世代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使農村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習跳出農門,走進城市。成績,也就成了所有家庭教育唯一且始終不變的主題。其次,空泛的教育能力。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從出生開始,各種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一係列的個性特征基本是母親朝朝夕夕培養成的。德育靠耳提麵命,耳濡目染,“嘮叨”似的家庭教育更是深刻影響孩子的個性心理。但是相比城市婦女,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

(三)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特殊性

首先,城鄉二元結構直接影響了農村德育教育。我國城鄉結構的二元化,即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結構的斷層和分化從根本上造成了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鴻溝,使農村和城市教育的條件形成強烈反差。其次,社會轉型期不健全的道德體係對德育的衝擊。隨著社會改革的越來越深入,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步喪失其權威性。而與此同時,新的道德體係又未建立,仍然處於爭議的階段。處於這一社會時期的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由於自身理性認識的缺乏,對各種社會現象產生模糊混亂的判斷。

二、改進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樹立培養“真正人”的教育目標

首先,學校要確定德育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學校要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輕道德感化的培養方式,更多地引導學生領會、掌握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集體主義和個人心理品質的教育,積極糾正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受到的不良思想的影響。真正將德育工作置於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