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BA全明星告別“蜜月期”(1 / 1)

寫本期專欄的時候,正是美國當地時間2月14日的“情人節”,就在新奧爾良球館觀看全明星周末第一天的新秀對抗賽。能夠容納18000人的球館空空蕩蕩,隻有五六成的上座率,電視牆上有個NBA的保留節目,就是“Kiss cam”(接吻聚焦),鏡頭掃到夫妻或者情侶,後者就要當眾接吻,或扭捏或大方或半推半就,頗為有趣。如此節目在情人節這一天上演特別應景,但因為觀眾人數不多,效果平平,完全沒有平時NBA球隊在自家球館表演的那樣互動感十足。

在情人節開啟嘉年華大幕的NBA全明星周末,其實已經度過“蜜月期”,正在進入寡淡的維持期,表麵依舊光鮮,但日漸乏味,創造性枯竭,變得無趣。就在全明星周五中午的圓桌采訪現場,來采訪的記者比往年有所減少,無論美國本土媒體還是中國媒體或者其他國際媒體,均是如此。碰到相熟的記者聊天,都在感慨如今全明星的單調乏味。

來新奧爾良看2014年NBA全明星賽,別帶著太高的期待,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今的NBA全明星周末就像一個巨大的“家庭聚會”,亂糟糟,忙忙碌碌,噱頭意味強烈,並無特別之處,讓觀者出現嚴重的“審美疲勞”。

前些天,和休斯敦的同行們聊去新奧爾良采訪NBA全明星的事兒,普遍抱以鄙夷的態度。火箭官網記者傑森·弗雷德曼搖頭說:“我希望自己最好別去全明星,用這空下來的幾天好好休息一下,全明星毫無意思。如果火箭不堅持讓我去,我不會去。”最終,弗雷德曼還是來了新奧爾良,說是球隊安排,無可奈何,隻能接受。《休斯敦紀事報》的資深跟隊記者費根也來了,他說:“我雖然在這裏,但這是我最不想采訪的活動,一點價值都沒有,到處亂糟糟的,根本沒辦法進行有價值的采訪。”

更不要說采訪NBA和大學籃球長達37年、目前是NBA官網專欄作家的弗蘭·比林伯利了,他形容全明星為“馬戲團”(Circus),是媒體最不願意采訪的“Event”(活動),“那些技巧賽都是垃圾,毫無意思,全明星正賽根本不是真打,那甚至都算不上比賽。”我和比林伯利探討以往提出過的一項全明星賽改革,就是讓美國本土球員對抗國際球員,比林伯利表示操作性不是很強,“如果這樣對抗,肯定比現在的東西部對抗有意思得多,會非常激烈,大家會真刀真槍打比賽,因為代表的是美國和國際,大家絕對不會輕視。但是這個提議在NBA內部就很難通過,因為各支球隊的老板都怕他們的當家球星受傷,劃不來,所以肯定會拚命反對。”

今年NBA全明星的各個分項賽規則有所革新,全部采取東西部對抗形式展開,更加講究團隊的合作和勝利,其正是最講究星戰的NBA全明星關注程度下降的最大注腳,因為無星可推。技巧賽仍然是投籃之星、技巧挑戰、三分大賽和扣籃大賽四項,但前兩項向來是暖場項目,三分大賽原本還有點意思,但再無以前拉裏·伯德、普萊斯、斯托賈克維奇等那樣的神射,最近幾年日益平庸,淪為“陪太子讀書“的角色,今年更是如此。真正要命的是,貴為太子之尊的扣籃大賽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遙望當年喬丹、威爾金斯、卡特等扣將之神韻,再看今日鼠輩狎扣,規則之古怪,尚未進入高潮就草草結束,真正的球迷或許會心生悲涼,愴然淚下。還有,被稱為全明星周末“皇冠”的東西部對抗賽因為長期缺乏真正的對抗強度,隻是在最後幾分鍾真打,觀賞性每況愈下。

全明星周末不是不可以發力和提振,但惜乎NBA的大星巨擘普遍不重視全明星,隻是抱著應付的心態對待,要麼像詹姆斯這樣怕受傷杯葛扣籃大賽,要麼正賽“出工不出力”,球隊老板和明星們對不能受傷心照不宣,所以難有根本改變。

若論NBA全明星真正價值,個人有兩個淺見:一、日益全球化的NBA通過這樣一場超級秀,反複宣示和強化他們在世界體育聯賽中的強勢地位。因為NBA在全球無處不在,它的被關注程度依然居高不下,也會進一步推廣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籃球聯賽;二、全明星周末的“嘉年華”(Jam session)才是真正從草根階層推廣和宣傳NBA,激發孩子們對籃球的興趣和熱愛。就在今年舉辦嘉年華的會展中心裏,大部分觀眾和參與者都是孩子,“嘉年華”不僅讓孩子們大開眼界,或許就此打開通向籃球世界的一扇門。

告別蜜月,日子也得平淡過,或許就是對目前NBA全明星的真實寫照。盡量把日子過得精彩充實一些,以有趣對抗無趣,NBA的全明星還得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