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影響健康的四季飲食原則(1 / 3)

第二章影響健康的四季飲食原則

由於春、夏、秋、冬四季氣溫的不同,人體對營養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所以飲食也就應該隨之而有所變化。

暖春飲食原則

春天是萬物複蘇、萬象更新的季節。在這一時期,天氣漸漸轉暖,氣溫變化較大,人應順應天時的變化,進行飲食的調整。科學的飲食調養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而春季的飲食調養可分為三個時期進行。

1.早春時節

早春正是冬春交換之時,氣溫仍然寒冷;寒冷會刺激甲狀腺,引起功能亢進。為了禦寒需要,人體還需要消耗大量熱量來穩定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構成應以高熱量食品為主。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除穀類製品外,還可選用糯米製品、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

寒冷還會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導致抵抗力降低而致病。所以,早春時節還需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蝦、魚肉、牛肉、雞肉、兔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富含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加人體耐寒能力的功效。

2.春季中期

春季中期天氣變化較大,氣溫驟冷驟熱,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此時期細菌特別是病菌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所以,中春時節還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富含維生素C的小白菜、柿子椒、番茄等深綠色蔬菜以及柑桔、檸檬等水果,因為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能。

同時,春天裏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等黃綠色蔬菜,因為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功能的效果,從而能夠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此外,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青色卷心菜、花菜、芝麻等,因為維生素E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和增強抗病力的作用。

3.晚春時期

晚春時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所以飲食清淡、多甜少酸是晚春食養的原則。宜進食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這是因為晚春時人易上火,小便赤黃,便秘,舌苔發黃,口苦咽幹,有明顯上火症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晚春時可加食食用菌,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黑木耳富含礦物質鈣,而鈣對人體肌肉、心、腦等細胞的功能起主導作用;銀耳富含銀耳多糖,能提高人體衛士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蘑菇含有蘑菇多糖,可抵抗綠膿杆菌的侵襲。食用菌是春天裏的天然保健營養品。

春季飲食忌生冷油膩、酸味食品。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應多選擇含維生素B、E的主食與副食,以養脾胃。春季宜適當食豬肝、羊肝、雞肝等動物肝髒以補營養。為了預防肝旺傷脾,還可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大棗。

春季食養還應因地而異。初春,北方寒氣未退,仍宜溫補,隨著氣候漸暖,陽氣漸升,溫補逐漸減少,一般可選桂圓、紅棗、栗子、荔枝、山藥、豬肚、牛肉、牛肚、羊肚、雞肉、鵪鶉等。

炎夏飲食原則

夏季,天氣炎熱,每個人都應謹遵下麵五條飲食守則。

1.注意補充鹽分和維生素

盛夏,人體大量排汗,鹽分損失比較多,故應在補充水分的同時,注意補充鹽分。夏日應多吃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髒、蝦皮等,亦可飲用一些水果汁。

2.不可過食冷飲和飲料

天氣炎熱時,適量吃些冷飲或喝點兒飲料,能起到一定的解暑降溫作用,但不可過食。雪糕、冰磚等冷食是用牛奶、蛋粉、糖等材料製成,如過食會使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從而誘發腹痛、腹瀉等病症。

此外,很多飲品都是含糖飲料,偏偏“糖”是天然的食欲抑製劑。糖分可以很快被血液吸收,會讓人一下子覺得飽了,因此就更吃不下了,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一些人早餐吃不下多少,午餐無食欲,晚餐也無食欲,整天就隻喝各種飲料,一個夏天總覺得很煩、很累,就是攝入糖分過多的原因。

3.夏日勿忘補鉀

暑天出汗多,隨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比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鉀現象,會引起人體倦怠無力、頭昏頭痛、食欲不振等症狀。熱天防止缺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鉀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而蔬菜中的大蔥、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鉀。茶葉中亦含有較多的鉀,熱天多飲茶,既可消暑,又能補鉀,可謂一舉兩得。

4.講究飲食衛生

暑天飲食衛生特別重要,我們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習慣。不要買變質的食品原料;膳食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涼菜時,應加蒜泥和醋,既可調味,又能殺菌,還有增進食欲的作用。

5.暑天最宜清補

在飲食滋補方麵,熱天應以清補、健脾、去暑化濕為原則。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不宜食用,而應選擇清淡、具有滋陰功效的食品,如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菌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此外,還可進食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毒藥粥”,它們具有一定的驅暑生津功效,而且味美可口。

另外,在高溫環境下,人體內蛋白質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增多,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可多食魚類、瘦肉、雞肉、蛋、奶和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食品,以滿足盛夏肌體代謝的需求。同時,為增進食欲,在飲食製作方麵應力求烹調可口,注意花色品種的增加和變化,亦可適量選用一些辛香類調味品。

除了以上所講的五條飲食原則外,炎炎夏日還應多吃寒性蔬菜、水果。中醫認為,夏季對人體影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暑濕”之毒。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因此,一般人在這個季節很容易“上火”,特別是一些氣血旺盛的老年人,食用過多的熱性水果甚至會失眠。而剛剛做完手術或正在發燒、發炎的病人,尤其不要食用熱性水果。

從中醫營養角度來講,水果可以分為寒性和熱性兩大類。通常,一些“火氣”較旺的人新陳代謝旺盛,交感神經敏感,排汗也多,容易患口腔潰瘍或便秘,經常吃寒性水果可以幫助降火排毒,但過量食用寒性水果則會導致氣虛和脾胃不適。所以,氣虛體弱的病人在食用寒性水果時更要謹慎。

通常,我們食用的寒性水果有香瓜、西瓜、芒果、柿子、梨、香蕉、柚子等;溫熱性水果則包括荔枝、石榴、龍眼、榴蓮、杏、椰子、櫻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