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其他2(1 / 3)

第十八章其他2

為什麼有些人頭常發暈,甚至突然昏倒

在日常生活中頭暈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原因複雜,表現多種多樣。從醫學上說,頭暈屬於眩暈的一種,根據發病原理不同,眩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真正的眩暈,稱為真性眩暈,它的特點是發作時,病人覺得外界的東西以及自身都在不斷地運動,好像周圍都在左右旋轉,上下晃動,即使閉上眼睛也不管事。有的還有惡心、嘔吐等症狀。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內耳、迷路、前庭神經以及腦幹、小腦等病變引起的,最典型的像暈車、暈船,還有美尼爾氏病等。發病原因比較複雜,需要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才能確診。另一類叫做假性眩暈,也就是一般性頭暈,日常所見的發暈多屬於這一類。它的特點是,發病時沒有運動錯覺,也就是說沒有周圍的東西旋轉或晃動的感覺,一般隻覺得頭昏眼花,頭重腳輕,嚴重一點的有眼前發黑,站立不穩,也可能有輕度惡心、想吐等。

中年人發生頭暈的並不少見,原因也很多,根據中年人生活、工作等特點,主要應考慮下麵幾點。

首先,大多數中年人發暈都屬於精神性眩暈,主要由於用腦過度,睡眠不足或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引起,沒有神經係統或全身性器質性病變。中年人因為生活和工作負擔比較重,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安排,勞逸結合,就很容易造成神經係統功能不協調,不能很好地維持身體的平衡,因而有可能經常覺得頭暈,往往還有頭痛、頭脹、記憶力減退,身體無力等現象。其次,要注意有無高血壓或低血壓。高血壓雖然多數見於老年人,但近年來發現,中年人得高血壓的也不少見,不過因為症狀多數比較輕,沒有被發現,不引起注意;還有一些中年人,因為營養不夠,夜間工作時間過長等,可能引起血壓偏低,影響大腦血液供應,也會引起頭暈。

經常頭暈的中年人,還要考慮有無眼睛疾病,比如有無屈光不正,眼睛近視,眼鏡不合適以及隱性斜視等。有時候雖然眼睛有點問題,但是白天因為工作忙,精神集中,加上自身調節,不覺得頭暈,到了晚上由於白天疲勞過度,眼睛的問題就表現出來了,因而有頭暈的感覺。

以上說的是中年人發暈常見的原因。至於有無特殊的病變如貧血、用藥不當,神經係統病變如腫瘤等,要根據具體症狀,請醫生檢查才能確定。

由於大部分中年人發暈都是精神性眩暈,所以在防治上主要還是從生活製度入手,盡量做到合理安排,有張有弛,不抽煙,不酗酒,注意營養,必要時也可服小量安定劑。至於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那就要對症治療了。

有些中年人常有突然昏倒的現象,這又是為什麼呢?引起突然昏倒的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數是由於血管神經性反射失調造成的,不是身體內有什麼器質性病變。人身體內有許多小血管,這些小血管在神經的調節下,按照不同生理狀態,有的收縮,有的擴張,保持平衡。如果因為某些因素使神經調節障礙,體內小血管廣泛擴張,結果回到心髒去的血液就減少了,大腦的血液供應量也就相應不足,容易產生暫時意識喪失,突然暈倒,具體的原因比較常見的是突然精神刺激,過度緊張、恐懼、疼痛,有的甚至遇見打針、拔牙、換藥、輕微出血也會突然暈倒,還有過於勞累、室內空氣汙濁、周圍不通風等也是誘發暈倒的因素。

據臨床觀察,這類病人往往和個人體質有關係,比如平常體質較弱,情緒不太穩定,心胸不能開闊,內分泌功能不平衡等。

另外,有人在體位突然改變的時候,也可以發生暈倒,如下蹲以後突然站起來,躺下以後突然坐起來,也有少數人在劇烈咳嗽以後,或是半夜小便以後突然意識不清,但是很快恢複。這些基本上都屬於調節功能障礙。

一般說來,由於上麵說的原因突然暈倒,時間都很短,幾秒鍾,最多幾分鍾就過去了,遇到這種病人不要慌張,應該立即把病人放平,頭部稍低,足部稍高,衣領鬆開。也可以用手掐或是用針刺人中,醒過來以後繼續休息一會兒,喝杯熱茶,如有必要可以再到醫院檢查。平時要加強身體鍛煉,注意生活節奏,衣服領要寬鬆,坐臥起立動作要緩慢,避免精神緊張等。

當然,臨床上引起暈倒的疾病還很多,比如失血過多,高血壓中風,嚴重心力衰竭等。這些因器質性病變產生地暈倒,比較複雜,關鍵在於治療原發病。

談談疲勞問題

所謂疲勞也叫疲乏,從醫學上說是指一個正常人在身體和精神方麵出現不舒適的感覺,具體說可分為體力疲勞和精神疲勞。體力疲勞的特點是體力減退,耐力下降,肌肉酸脹。而精神疲乏的突出表現是思維能力減退,分析問題能力差,反應遲鈍,甚至倦怠,昏昏欲睡。中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壓力或挫折時,還會在心理上出現疲勞,也就是說在體力上雖然消耗並不大,但是覺得內心抑鬱,情緒消沉,從而影響精力與耐力,此時如果再加上體力疲勞就會覺得筋疲力盡了。

出現體力疲勞的具體原因是肌肉的過度活動,產生和積聚大量乳酸與其他代謝產物,以致肌肉收縮力減弱,其直接結果是勞動能力和生產能力減退。這種酸性代謝產物堆積越多,疲勞的恢複越慢。嚴重的體力疲勞還會影響身體各係統的生理功能,如表現心動過速,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食欲不振等等。

必須指出,精神因素對疲勞的產生有明顯的影響。事實證明,當心情愉快,思想樂觀,目標明確的時候,雖然任務重一些也往往不覺得疲勞,相反,情緒消沉或從事生疏、厭惡的工作時則疲勞會很快出現。

中年人如何延緩疲勞出現和增加耐力呢?主要應做到下麵幾點。

第一,注意勞逸結合,掌握適當的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

第二,合理安排飲食,保證營養需要。如中年人應注意吃好早餐,防止因血糖過低而影響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平時還要多吃蛋白質和補充維生素。

第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加耐力。

第四,保持樂觀情緒,自覺地以主人翁態度對待勞動和工作。

疲勞雖然給人帶來不適的感覺,但以生理角度說,它也是一個有意義的信號,因為疲勞的出現意味著身體需要休息,這樣就促使人們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和調整勞動強度,起到保護作用。另外,如果出現持續疲勞現象,比如連續幾個星期覺得全身無力,無精打采,而又找不出什麼原因,則應該到醫院檢查,確定是否體內有潛在性病變。由此可見,疲勞常常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號和症狀,並為臨床診斷提供線索而不至於延誤治療。另外,不少疾病在恢複期時,往往需要進行必要的活動,但又不能過度活動,如何掌握活動的強度和時間呢?醫生們常常根據病人是否出現疲勞作為標準,這是有一定意義的。

做血液流變檢查大有好處

近年來不少醫院已將血液流變學檢查作為中老年人體檢的常規項目,這是不無道理的。那麼什麼是血液流變學呢?它是生物醫學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內的流動及其變形。人們知道,血液是由血細胞(絕大部分是紅細胞)及血漿兩部分組成的。前者為固體成分,占45%,後者為液體成分,占55%,兩者必須保持這樣一個比例,才能保證血液呈一種黏度適宜的液體狀態,從而在血管內通暢流動,把血液中的氧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供應機體代謝的需要。倘若由於某種原因,血液中的細胞成分與血漿成分的比例改變,亦即血細胞比值相對增高,那就必然導致血液黏度增大,而血液的流暢程度是與其黏度呈負數關係的。譬如油比水黏度大,故油比水的流動性差。同樣,血液黏度增大,血流速度就變慢,組織器官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嚴重者,局部血流極度緩慢甚至停滯,血細胞黏在一起成團狀,堵塞直徑較小的血管,倘若堵塞的是冠脈或腦血管分支,就會引起心肌梗死或腦血栓。

中老年人由於常有動脈硬化、血脂過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差等改變,故血黏度也常有增高趨向。血黏度的改變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呈平行關係。血黏度過高、血液流變學異常是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中老年人如果能每年檢查一次血液流變學,一旦發現血黏度增高,就可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稀釋血液,減少心髒血管栓塞的危險性。

低血壓與貧血不是一回事

低血壓與貧血都是很常見的臨床現象,彼此有一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頭暈乏力等。因此不少人將二者混為一談。其實低血壓與貧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發病原理和治療方法也有差別。所謂低血壓是指動脈血壓比一般人相對偏低而言,若高壓低於90mmHg(12.0kpa)和低壓不足60mmHg(8.0kpa),就可診斷為低血壓症。大多數低血壓者並無明顯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僅少數持續血壓偏低者由於大腦血液流入量減少,有時自覺頭暈、疲乏、記憶力降低、輕度心慌等。總的說來,經過適當休息、保證睡眠、加強體質鍛煉,即可自愈,無需服藥,更不必服用補血藥。

至於貧血的概念就完全不同了,貧血是指單位體積內(每立方毫米)的紅細胞數少於400萬和(或)每10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低於120g而言,其具體原因很多,有的是由於骨髓造血功能受損,紅細胞生成減少,不能做到“吐故納新”;有的是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鐵、缺蛋白質、缺維生素B12等),以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成困難;還有少數是由於某種特殊疾病,使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入不敷出”。不同原因造成的貧血,其症狀也不完全一致,需要通過化驗明確屬於哪一類貧血,並針對病因對症下藥,才能奏效。

當然,個別人既有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又有嚴重營養不良,那麼同時存在低血壓和貧血也是可能的。

不可忽視煤氣中毒後遺症

煤氣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北方居民並不陌生。除因室內生煤爐取暖或做飯,不注意通風引起中毒外,近年來不少家庭安裝了燃氣熱水器,不僅消耗了室內大量氧氣,而且將一氧化碳排到室內。倘若門窗緊閉,也常導致中毒。一般說,輕者僅自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乏力,隻要立即脫離現場,呼吸新鮮空氣,即可迅速自愈;重者意識不清,二便失禁,全身抽搐,問題就比較複雜,需立即送醫院搶救。一般經高壓氧、降顱壓等治療,多數可脫離危險。但有部分病人意識恢複,症狀消失後半月左右,突然出現一係列神經精神症狀。有的還語無倫次,步態不穩,說話含糊;甚至興奮衝動,毀物打人。這種情況醫學上稱之為延遲性腦病,嚴重者可能終身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