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腦血管疾病(1 / 3)

第一章心腦血管疾病

人體的不少病變及過早衰老與血管老化有密切關係。如何延緩血管老化

人體的不少病變及過早衰老與血管老化有密切關係。血管老化是指血管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突出表現是血管硬化。年輕時,動脈柔軟而富有彈性,血流順暢,為各器官組織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壁增厚變硬,血管腔變窄,血流變慢,身體各組織尤其是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就會產生形形色色的病變。例如,腦動脈硬化出現智力減退、未老先衰,甚至腦缺血中風;冠狀動脈硬化可出現冠心病、心肌缺血;下肢動脈硬化可出現“不安腿”綜合征,行走困難。采取一些措施延緩血管老化,減輕動脈硬化,是防病抗衰的關鍵。延緩血管老化的措施有:

1.適度控製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食物的攝取。從中年開始即應當重視。否則,過多脂質分子沉積於血管壁,逐漸形成灰黃色和質地堅硬的矗塊,使血管硬化,血流不暢。

2.常吃豆製品、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可以及時中和肉食、蛋、糖等酸性食物代謝後所產生的酸,還能清除自由基,保護血管壁不受自由基的侵害。

3.堅持體力活動。血管老化的遲早和是否參加體育鍛煉有很大關係。同是50~60歲年齡段,體力勞動者血管老化發生率僅1.3%,腦力勞動者高達14.5%。

4.戒煙節酒。煙草中尼古丁類物質能使膽固醇沉積於血管壁,加速動脈硬化;其他一些有害物質,還可直接損害血管平滑肌細胞,影響血管生理功能。長期嗜酒可促使肝髒合成膽固醇增加,使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升高,加速血管硬化的形成。

心髒病:臨床治愈≠痊愈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治愈率日益提高。但要注意的是,臨床上所謂治愈隻是指主要症狀消失,病情得到控製,但其病理改變並未完全消除。也就是說,還不能認為患者已經痊愈,在某種誘因作用下,再次發病的風險依然存在。少數心髒病患者出院後,因保護不當以致“二進宮”的現象屢見不鮮。

以心肌梗死為例,住院後經過醫生緊急救治,使胸痛、氣短、心律紊亂等症狀消失,病情被控製,精神狀態良好,食欲正常。患者大都出院調養,繼續觀察治療,這種情況稱之為臨床治愈。

然而,造成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礎,諸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等,並未隨臨床症狀暫時消失而徹底糾正,一遇誘因侵襲,就可能再次發生梗死,而且一般要比第一次梗死時更為嚴重,病死率也更高。其他心髒病,包括風濕性心髒病、肺心病等所引起的心力衰竭,也有相似的情況。

專家認為,多數心髒病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係統工程,不能急於求成。病人既要加強戰勝疾病的信念,又不能盲目樂觀,掉以輕心。一般地說,臨床症狀消失後,仍然要積極預防誘因,避免過勞、過度興奮、情緒激動、精神抑鬱、吸煙、暴飲暴食、受寒、熬夜等等。隻要認真防止上述誘因刺激,堅持合理用藥,建立良好生活製度,定期複查,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再次發病的危險性。

“小中風”需積極防治

醫學上稱“小中風”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老年人很常見。腦組織某一局部區域發生暫時性血液循環障礙,血液供應暫時中斷或顯著減少,會出現各種神經症狀。缺血部位不同,症狀也各異,包括眩暈、極短暫意識喪失、一側上肢或半身活動失靈、語言不清、單眼失明、耳鳴耳聾等。“小中風”絕大多數在24h內恢複正常,部分患者可反複發作。

“小中風”雖發病短暫,但卻是腦梗死的危險信號,特別是發作較頻繁者,日後發生腦梗死的風險很大,故應及時就診,消除隱患。一般地說,發作時的治療以改善血液循環和抗凝為主,如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血管擴張劑或改善血流的藥物(腦益嗪、西比靈等)、抗血凝的藥物(抗栓酶、尿激酶、去纖酶等)、活血化淤中藥(丹參、川芎、當歸等)。最近,不少醫生主張采用腦外手術治療,效果迅速、可靠。手術方法並不複雜,從頸部切口暴露頸動脈,暫時阻斷血流,將狹窄部位的頸動脈內膜剝離,去掉引起腦供血不足的障礙,與藥物治療比較,效果顯著且“立竿見影”。此外,由於剝除了動脈內膜,可使膽固醇等脂類物質不在血管壁附著,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小中風”不可怕,但有繼發腦梗死的危險,故應重視。進入中年後,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每年至少查體一次,特別要及時控製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已存在“小中風”危險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較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等),並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以預防“小中風”的發生。

偏頭痛宜注重生活調理

偏頭痛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特征是發作性頭痛(單側居多,也可以是雙側),發作的頻率和周期、疼痛的強度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輕者隻需服少量鎮痛片即可控製;重者則痛苦不已,坐臥不安;少數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情緒障礙,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目前比較公認的是,偏頭痛具有明顯的誘發因素。具體地說,某些誘發因子使血小板釋放大量5-羥色胺(簡稱5-HT),這是一種血管活性物質,它可直接作用於腦血管上的5-羥色胺受體,引起腦血管係統功能障礙,導致偏頭痛發作。臨床上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如麥角胺等,就是通過作用於這類受體而發揮療效的。

對待偏頭痛,關鍵在於控製誘發因素,注意生活調理,特別是在發作間歇期不能掉以輕心。臨床比較肯定的誘發因素,主要有食物和精神因素。此外,本症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偏頭痛患者的更應重視預防。

食物因素:少吃富含酪胺或苯乙胺的食品,如奶酪、柑橘、巧克力及海產品;少吃醃製鹹菜、鹹肉;少吃刺激性過強的辛辣食物和調味品;盡量戒酒,尤其不飲紅酒。

精神因素:患者應保持樂觀情緒,保證睡眠。抑鬱、緊張、焦慮、過勞都可促使偏頭痛發作。

需要提醒的是,偏頭痛的發病與個人身體素質、免疫功能等有一定關係。因此,同是偏頭痛,但誘發因子卻不相同。患者應根據自身的經曆和體驗,找出與本人有密切關係的誘發因子,有的放矢地預防。

眩暈≠頭昏

眩暈和頭昏都是常見症狀,但兩者不是一回事。發生原因不同,處理也不盡一致。

眩暈是由於體內平衡感覺係統發生障礙所致。患者突然覺得身體和周圍事物都在不停地旋轉,上下顛簸,即天旋地轉。發作時病人有耳鳴症狀,少數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情緒不穩。平衡係統為什麼會突然失靈呢?詳細機製還不十分清楚。目前隻知道是人的平衡器官,即內耳前庭組織有病,比如前庭炎症,內耳膜迷路部位積水等。至於為什麼會引起積水,還是一個謎。從臨床看,大多數眩暈發作都呈陣發性,病來得急,去得也快,最典型和最常見的莫過於美尼爾病和暈動病(暈車、暈船等)。一般地說,隻要發作時臥床休息、防止摔倒,無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酌情服用暈海寧、鎮靜藥。有必要提出的是,如果眩暈發作持續時間較長(一周以上),同時有相關的神經係統症狀,那就要到神經科就診,排除腦腫瘤等嚴重疾病。

中老年人經常發生的頭昏與眩暈不是一個概念,它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有的隻是由睡眠不足、身體虛弱、精神緊張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嚴重貧血、腦供血不足、高血壓、頸椎病等所致。一般地說,病人除頭昏外,大都伴有其他症狀。經常頭昏的中老年人,應及時做各項檢查,確定有無器質性病變。

降壓治療有講究

中老年人得了高血壓病,大多數都需要服用降壓藥進行降壓治療。盡管如今降壓藥種類繁多,藥名琳琅滿目,降壓作用可靠,但並不是隨便選用哪種降壓藥都適合自己,都能得到滿意效果,其中還有不少講究。

在降壓治療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個體化,這也是治療成敗的關鍵之一。因為同樣是高血壓,不同患者血壓過高的發生機製和臨床特征並不完全一致,而不同類別的降壓藥其藥理作用亦不盡相同。因此,某一種降壓藥對甲療效顯著,對乙則不僅效果很差,還可能出現副作用。可見,在選擇降壓藥時不能自行購買服用,應該到醫院做必要的檢查,了解自己高血壓的特點,然後與醫生溝通,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於自己服用的降壓藥,才能事半功倍。

確定用藥方案後,要堅持到底,不可朝三暮四,輕易換藥。再好的藥也不可能立竿見影。特別是高血壓這樣的疾病,其發生、發展往往非一朝一夕形成,治愈也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它不可能像急性病那樣,來得快去得也快。何況,人的血壓很容易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波動,尤其是中老年人自身調節機能相對較差,故有時候病情或療效出現反複並不奇怪。當然,為了慎重應定期到醫院複查,看是否需要調整用量和用法,但切不可擅自增減劑量或驟然停藥,以免發生意外。

最後,任何降壓藥都不是萬能的,即使用藥對路,效果明顯,也不能忘記建立良好的生活製度,調整飲食,戒煙戒酒,適度運動,這是不言而喻的。

偏癱病人康複要訣

傳統理念的更新,醫療技術的進步,使越來越多的偏癱病人得到康複。少數病人由於認識偏差,處理不當,以致康複緩慢或不理想。根據臨床醫生經驗,做到以下幾點,可以使偏癱盡快康複。

1.重視早期訓練,拒絕過度保護。原則上在病情穩定後,即應投入康複訓練。過度保護,不敢活動,反而可能使病變部位或受損器官發生廢用性萎縮,恢複起來難度很大。

2.樹立長期思想,不能急於求成:偏癱病人肢體功能的恢複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心。一般地說,下肢功能恢複相對比上肢容易,上肢肩部比手相對容易,其中以手指功能恢複最慢。認識其規律,心中有數,堅持循序漸進,就會有效果。

3.患側肢體作為訓練重點。雖然患側和健側肢體都需要訓練,但前者是重點。也就是說,應首先訓練患側肢體去完成生活中的日常活動,如進食、啟動開關、按鈕等,而健側肢體隻作為患側的輔助。

4.注意肌力訓練,還要重視感覺訓練。不少患者隻注意練習行走,提高肌力,但忽視必要的感覺訓練。應有計劃地通過按摩等手段,活躍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運動和感覺機能都得到恢複。

5.調配日常飲食,保持樂觀情緒。在康複訓練過程中,生活和心理方麵的調整十分重要。日常飲食以清淡而富於營養為原則,多吃優質蛋白質和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脂肪和鹽。同時要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思想,保持樂觀情緒和穩定心態,這有助於病人的盡快康複。

老年隱性心衰的征象

不少已有心功能不全或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在典型心衰發作前,常出現某些症狀和體征。如能引起足夠重視,及時采取對策,就可以控製急性心衰發作,避免發生嚴重後果。

1.氣喘和憋氣。中老年人一般因體弱氣虛,輕微活動就覺得氣不夠用;但隻要休息一會兒即可緩解,躺平無憋氣現象。而隱性心衰者即使不活動也有點氣不夠用的感覺,稍微活動便氣喘籲籲,特別是平臥後憋氣明顯,睡眠中常被憋醒,隻好坐起一陣子,墊高枕頭,才能緩解。

2.心率和心律。隱性心衰者平時就心率較快,大都在80次/分以上;稍作運動或情緒激動,心跳超過100次/分,而且經常出現節律不齊,強弱交替,甚至有間歇脈。

3.尿量和夜尿。一般人白天尿量多,夜尿少。隱性心衰者因心功能差,心肌收縮力減弱使心排血量減少,影響腎髒血流灌注,故白天尿量比健康人減少;而夜間因心髒負荷相對減低,心排血量相對增加,腎髒有較多血流灌注,故尿量增加。

4.淡漠或煩躁。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突然出現精神狀態變化,或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或情緒波動、煩躁,再加上明顯倦怠、乏力、失眠等,說明心功能差,排血量少,影響大腦血氧供應。

凡出現上述症狀或體征的中老年人,應警覺隱性心衰存在,需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和診治。

早期高血壓怎樣用藥

被確診為高血壓病後,除加強自身生活調理外,大都免不了服藥治療。臨床觀察顯示,部分早期高血壓患者盡管按照要求服用降壓藥,但效果卻並不理想,3~6個月內未能降到標準值。這其中除個體差異原因外,可能存在用藥方法和程序問題。為此,專家們對早期高血壓用藥,提出4個基本原則:一是開始用藥治療時劑量不宜過大,應先用小劑量以減少不良反應;二是與醫生溝通,及時而合理地采取聯合用藥,力求較快地達到明顯的降壓效果;三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用藥效果不明顯,特別是出現不易耐受副作用時,應立即告知醫生換藥;四是盡可能使用長效降壓藥,可以提高治療依從性,避免或減少血壓波動。

目前,常用降壓藥有六大類:利尿劑(如雙氫氯噻嗪等)、β阻滯劑(如倍他樂克等)、轉換酶抑製劑(如卡托普利等)、鈣拮抗劑(如心痛定等)、α阻滯劑(如呱唑嗪等)、血管緊張素Ⅱ拮抗劑(如氯沙坦等)。從理論上說,每一類降壓藥都可用於開始治療,但由於個人條件差異,不少患者單獨服用某一種藥,效果常不穩定,而合理搭配用兩類藥則療效顯著。如何搭配?專家們推薦以下5種有效的聯合用藥:①利尿劑和β阻滯劑;②利尿劑和轉換酶抑製劑或血管緊張素Ⅱ拮抗劑;③鈣拮抗劑和轉換酶抑製劑;④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和β阻滯劑;⑤α阻滯劑和β阻滯劑。除此之外,患者不要隨意搭配,更不宜同時服用超過兩類降壓藥。

上述用藥原則和處方,主要適合於早期高血壓,目標是在3~6個月內,將血壓控製到標準值(中老年人140/90mmHg;中年人為130/80mmHg)。然後再複查,並根據情況調整劑量,繼續治療。至於已經有並發症的高血壓病,雖然也離不開以上幾類藥,但在處方上比較複雜,需要對用藥搭配和劑量隨時進行調整,力求建立一個適合於自己的方案。

穩寶性和不穩定性冠心病

冠心病有穩定性和不穩定性之分,後者的危險度遠大於前者。臨床上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者也多屬此類。

所謂不穩定性冠心病是指冠脈管腔內的粥樣斑塊,因富含膽固醇而不穩固,易破裂,並在破裂處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導致動脈管腔突然被堵塞,造成嚴重心絞痛發作,甚至發生大麵積心肌梗死或猝死。更值得關注的是,不穩定性冠心病具有一定隱蔽性,它往往發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過程中,無明顯誘因,甚至在完全靜息狀況下突然發生,令人猝不及防。當然,如果提高警覺,加強風險意識,還是能夠發現某些特征的。比如:平日很少發作,但近一兩個月內心絞痛頻繁發作,且嚴重程度加劇,發作時間延長;以往發作時含服硝酸甘油效果顯著,但近來發作時硝酸甘油的效果不如以前,所需劑量加大;近年被確診患有明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絞痛發作時如及時做心電圖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等異常。

倘若被確診為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冠心病,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必須住院進行監護,積極治療,切不可存僥幸心理,貽誤病情。治療措施包括立刻使用抗凝血藥物、抗心肌缺血藥物、降壓藥物、調脂藥物,這些藥物大都需長期服用,甚至終身服用。為安全起見,最好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而且越早越好,以便明明白白了解病變情況;有條件者應爭取做冠脈內支架術,大多數療效立竿見影。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這類手術的安全性已大大增加。

最後要說明,穩定性冠心病患者,雖然動脈管腔斑塊比較不容易破裂,形成血栓機會較少、絞痛發作的頻度和嚴重程度可長期不變,但不等於“萬事大吉”。倘不注意生活調理,定期監測,也有可能轉變為不穩定性;相反,不穩定性冠心病患者經過及時積極治療,也可以轉變為穩定性,兩者並非一成不變。

心跳過慢分析

正常人心跳每分鍾60~100次,而且很規則。如果少於60次,表明心跳過慢,醫學上稱為心動過緩。對心跳過慢的處理,取決於引起心跳過慢的原因以及症狀的輕重。簡單說來,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由於迷走神經興奮性過高引起的。人的心跳頻率受自主神經支配,交感神經興奮使心跳加快;迷走神經興奮使心率變慢。正常時兩者相互影響,處於矛盾統一的過程。倘若由於某種原因使迷走神經興奮性明顯升高時,便會出現心跳過慢,每分鍾隻有50次左右。由於心髒無器質性病變,發放衝動的起搏點即竇房結功能正常,故雖然心跳慢,但很有力、規則,無不適感覺。這在臨床上稱為竇性心動過緩,一般無需特殊治療。但要注意建立有規律的生活製度,保持良好心態和樂觀情緒。自主神經調節機製恢複正常時,病體大都能逐漸康複。

第二種是由於竇房結病變引起的。隨著年齡增長,心髒內指揮心跳的“司令部”竇房結發生了退行性改變,再加上冠心病、高血壓等的影響,竇房結起搏功能障礙,衝動發放次數明顯減少,心跳變慢,每分鍾常不足50次,患者常有頭暈、胸悶、乏力,甚至昏厥,臨床上稱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處理方法最好是安裝心髒起搏器,幫助心髒跳動。醫學科技的進步,心髒起搏器的類型、性能、安全性已大大提高,即使8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能夠耐受。當然,在具體運作上要考慮適應證、經濟承受力等條件。病情較輕者可酌情服用阿托品片、生脈飲及其他活血化淤、加強心肌收縮力的藥物。

最後,還有少數由於房室之間的傳導完全或嚴重阻滯引起,心跳每分鍾僅有40次或更少,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常致昏厥。處理方法與上述第二種情況基本相同。

脈壓過大不可忽視

國內一些專家提出高血壓防治若幹新觀念,其中之一是,高血壓患者要重視脈壓過大的危險性。所謂脈壓是指收縮壓(簡稱高壓)減去舒張壓(簡稱低壓)的數值。它增大說明動脈彈性差,也就是說動脈壁的結構和功能受損,管壁變硬。由於彈性減弱,導致動脈擴張,使脈壓增大。目前認為,脈壓過大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需要積極幹預,不可掉以輕心。

傳統觀點認為,中老年人高壓增高是隨年齡增長的生理現象,隻要低壓不高就問題不大,而現在則認為這種看法不妥。一般情況下,無論是高壓還是低壓,數據越高當然危險性越大,但是高壓超過130mmHg後,則低壓越低危險性越長。比如,高壓為160mmHg時,低壓為75mmHg者(脈壓等於85)要比低壓為95mmHg者(脈壓等於65)危險性增加10%以上。具體地說,前者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幾率顯著大於後者。

脈壓過大如何處理?一般地說,控製高壓比控製低壓相對較為困難。除按高血壓治療原則處理外,還可采取一些改善動脈內皮、提高動脈彈性的措施。具體地說,可同時選服硝酸酯類藥物、他汀類藥物、葉酸等非降壓藥,常有一定效果。當然,具體運作較為複雜,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製訂合理的治療方案。

早春慎防蛛網膜下腔出血

早春時節,乍暖還寒,晝夜溫差較大,冷暖變化無常,中老年人不可放鬆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專家提醒,要特別警惕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一種多發於中老年人的中風,但它與人們比較熟悉的腦出血中風不同。比如說,沒有肢體活動障礙,手腳仍然靈活自如;沒有明顯口齒不清、口眼歪斜。本病對生命威脅很大,不可忽視。

所謂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顱內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並引起神經和精神障礙。主要原因有顱內動脈瘤破裂、嚴重腦動脈硬化、顱內動靜脈畸形、血液病等;對中老年人而言,以前兩者居多。發病前一般僅有頭痛、頭暈等不適,常因情緒激動或在彎腰、劇咳、大小便時突然發作。大都頭痛劇烈、惡心嘔吐、精神不振、定向障礙、近期遺忘、幻覺、淡漠、乏力,但意識基本清醒:由於蛛網膜下腔出血不破壞腦實質,故四肢活動不受影響。

預防要點:首先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如突然出現明顯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又找不出原因解釋,應懷疑本病的可能。不可因為沒有肢體活動和語言障礙而麻痹大意。為安全起見,應及時到醫院檢查,通過CT或腰穿等檢查可明確診斷。

蛛網膜下腔出血雖然對生命威脅很大,但並非不治之症。多數患者經及時搶救,可以康複。由於沒有損及腦實質,故恢複後不會遺留肢體癱瘓,可保持良好生活質量。當然,患者和家屬必須和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絕對臥床休息一兩個月,保持良好心態,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止再出血,這是順利康複的關鍵。

高血壓患者能長壽

高血壓病的危害不在於高血壓本身,而在於它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成為“心衰”、腦卒中、“腎衰”之類的危險殺手。由於高血壓病一直被認為是終身性疾病,難以治愈。因此,人們不禁要問,高血壓病患者還能長壽嗎?回答是肯定的。近期一些研究表明,隻要能認真講究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平衡膳食、控製體重、適量運動、戒煙少酒,並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合理用藥,即使血壓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也完全有可能享受天年。

不久前,某市對344名90~109歲的壽星進行了血壓檢測,發現有高血壓者接近65%。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中老年人,雖然有高血壓,但由於沒有合並心腦血管病,能夠和高血壓病“和平共處”,可以長壽。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長壽的高血壓老年患者有些共同點:①他們多數體型比較消瘦,體重不超標;②日常生活中膳食都比較清淡,葷少素多;特別是每日攝鹽量大都不超過10g;③在中老年期都從事體力勞動;60%以上在90高齡時每日仍保持兩小時以上的體力活動。由此推測他們高血壓的發病年齡推遲,估計70歲左右才發病。而研究證實,高齡中老年人的血壓演變有其獨特之處,表現在血壓能隨年齡增長而緩慢下降,往往有不治自愈的傾向。

由此可見,年輕時就要遠離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對高血壓病的預防意識,力爭不發生高血壓病,最低限度要推遲高血壓病最初發病年齡;如果已經得了高血壓,則要積極治療,控製並發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隻要長期堅持,即使得了高血壓,一樣能長壽。

腦卒中會殺“回馬槍”

醫學技術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腦卒中患者保住了性命,脫離了危險,得以回家療養。不過,這僅僅是康複的開始,疾病還遠未痊愈。無論是腦出血還是腦血栓,都存在複發的風險,稍一不慎,病魔就可能殺個“回馬槍”,切不可大意。

1.腦出血。出院後的頭兩三個月,複發幾率比較高,約1/3病例由於各種誘因再次出血,而且比第一次出血更加危險。因此,這類患者必須高度重視預防。除按醫生規定,做些康複訓練外,盡量安靜休息,不能過於勞累;尤其要避免情緒激動、用力排便、劇烈咳嗽等導致血壓驟然升高,誘發再次出血。另外,患者應遵照醫生處方服藥,並加強血壓監測,尤其是舒張壓監測。因為後者升高是引發再次腦出血的禍首。

2.腦血栓。複發率較高,據調查資料顯示高達25%,而且可多次複發。其嚴重後果是每複發一次,病情加重一次;隨著複發次數的增加,腦血栓的病死率和致殘率也顯著增加。一般說,腦血栓患者度過危險期,出院後一年內複發的風險最大,2~3年內次之,所以需要長期保持“居安思危”,提高預防意識。具體說:①要認真控製誘發腦血栓形成的因素,如過度疲勞、精神緊張、情緒消沉、受涼、飲酒。因為這些因素都可以促進血液凝固性增高,血黏度增加,為血栓形成創造條件;②堅持繼續治療原發病,不要輕易停藥,尤其要定期監測血壓,既不能讓血壓過高,又不能把血壓降得太低太快,這就需要與醫生溝通,適時調整用藥劑量,確保安全;③個人應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盡量做到自己進食、洗漱、梳頭、穿衣,並在家中間斷行走,逐漸過渡到戶外活動;④保證飲水量,每日清晨可飲白開水一杯,每日進水量不少於1500ml,有助於稀釋血液,降低血黏度。

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動作

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舉動,對健康人不算什麼問題,但對高血壓患者則可能是危險行為,應有意識地加以避免。

1.下蹲或彎腰拾物、係鞋帶時,頭部衝下,動作過猛,時間過長。由於此時腦部血流量急劇增加,可引起頭昏、頭漲、站立不穩、跌倒,甚至誘發腦血管意外。高血壓患者需要下蹲時動作要緩慢,並盡量使頭部保持水平位置。

2.變換體位時動作過急。比如,從臥位或坐位迅速站立,而沒有緩衝。人體靜坐或靜臥15~30後,血壓會比站立時降低10~20mmHg,老年高血壓患者對體位改變時血壓的調節機製減弱,反應不靈敏,故一旦從坐位或臥位快速站立時。血壓不能及時升高,易發生暈厥,甚至一過性意識喪失。

3.大便不暢時過度用力。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排便時因便秘常要用力屏氣,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過於用力屏氣使血壓在很短時間內急劇升高,心率明顯加快,心腦血管負擔顯著加大,極有可能發生意外。

4.清晨鍛煉強度過大。人體血壓呈24h周期性變化,清晨6~10時為第一個高峰,高血壓患者在這一時段血壓升高更明顯。如果清晨起床後,便進行較大強度的鍛煉或體力勞動,可以使血壓更高,從而增加腦卒中等發作的危險性。

5.飽餐後立即洗熱水澡。進食後胃腸道血流量大大增加。如果此時洗熱水澡,則由於全身皮膚小血管舒張,可使心腦血管血流量進一步減少,容易導致心腦缺血。因此,高血壓患者洗澡,應選擇在進餐後至少一小時再進行。

漫談高血壓

進入新世紀,高血壓患病率有增無減,嚴重威脅人們健康,並已成為致殘、致死的最大殺手。進一步普及高血壓的基本常識,加強防治理念,是迎接挑戰,最大限度控製高血壓的重要舉措。目前,盡管高血壓發病率已高達百分之十幾,但仍有不少人對高血壓的新概念缺乏了解,更談不上合理防治。本文著重介紹一點這方麵的基本知識,便於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1.成人高血壓的標準和分期。收縮壓(毫米汞柱)舒張壓(毫米汞柱)。理想血壓低於120和低於80;正常血壓低於130和低於85;正常高值130~139和(或)85~89。

高血壓Ⅰ級:140~159和(或)90~99;

高血壓Ⅱ級:160~179和(或)100~109;

高血壓Ⅲ級:高於180和(或)高於110;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高於140和低於90。

2.若幹注意點

(1)按照傳統標準,成人收縮壓低於140,舒張壓低於90,即為正常血壓。但按照衛生部和高血壓聯盟製定的新指南,對正常血壓的標準要求提高了,即收縮壓低於130,舒張壓低於85,才算是正常血壓。這就意味著一大批原來屬於正常血壓的人群,被劃入正常高值而需要進行必要的幹預。

(2)正常高值不可忽視。所謂正常高值是指其血壓比正常值偏高,但尚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過去人們對此不太重視,認為未超出正常範圍,問題不大。目前認為,正常高值其實並不正常,它已存在發展為高血壓的潛在危險。對於這類處於高血壓邊緣狀態為數眾多的群體應加強監測。臨床實踐顯示,若能把正常高值的血壓水平降低幾個毫米汞柱,對日後病情發展,特別是對降低發生心腦血管並發症的危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凡是血壓處於正常高值的中老年人,應注意建立良好生活方式,重視防護,但一般無需藥物治療。

3.高血壓的危險性不完全取決於血壓升高的程度,還取決於是否存在其他危險因素,諸如:年齡(男性55歲以上,女性65歲以上)、吸煙、高膽固醇血症(血清膽固醇高於6.5mmol/L)、糖尿病、家族史等。

低危:指高血壓1級,無其他危險因素。10年內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機會小於15%。部分患者可不用降壓藥物治療,但應嚴密觀察血壓變化至少一年。

中危:指高血壓2級,或高血壓1~2級,但同時存在2個危險因素。這類患者10年內發生心腦血管病的機會為15%~20%。一般主張應開始用藥治療。

高危:指高血壓3級成高血壓1~2級而同時存在3個以上危險因素:或者有心、腦、腎等器官損害的證據。這類患者10年內發生心腦血管的機會為20%~30%,應堅持藥物治療,同時還要加強對其危險因素的幹預和控製。

極高危:指高血壓3級,同時有一種以上危險因素,或者高血壓1~3級但已出現並發症。這類患者10年內發生心腦血管的機會為30%以上。應及時進行全麵治療。

4.正確認識中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這類高血壓特點是,收縮壓150以上,而舒張壓則在90以下,脈壓差超過70mmHg。這種情況過去常認為是一種生理現象,不把它當回事。目前已證實,上述認識是錯誤的。脈壓是反應動脈內皮損傷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其原因是動脈硬化、纖維化程度加重,血管彈性降低。專家們告誡,脈壓增大是並發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脈壓差越大危險越多。因此,要堅持綜合治療,且要有耐心。由於動脈血管內皮的受損,不易很快恢複。一般說,經過一段時間服藥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彈性,降低收縮壓,減少脈壓差。最近研究提出,必要時可使用某些非降壓藥。如硝酸酯類、他汀類(調脂藥)、葉酸、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能有效提高血管彈性,縮小脈壓差。具體如何搭配需要醫生指導。

5.血壓降到多少合適。確診為高血壓病的患者,進行降壓治療完全必要。但血壓降到什麼程度才合適,卻頗有講究,絕非降得越低越好。對中老年人來說,一般如能降到130~135/80~85mmHg就算達標了。因為這個血壓水平能使心腦血管病發生率降到最低。當然,對於合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多個危險因素者,則血壓控製到更低些更為理想。患者需要牢記這樣的概念,即降壓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降壓,更主要目標在於最大限度降低並發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另外,個別患者急於求成,隨意服用降壓作用過強的短效藥或盲目加大劑量,血壓降得過猛,導致發生急性低血壓,從而出現腦缺血的危險。嚴格說來,降壓治療是一場持久戰,既需要信心,又需要耐心。

炎症因子可致冠心病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病理學家先後提出了“動脈粥樣硬化是炎症性疾病”的理論,引起醫學界強烈反響,被認為是一個“深化和超越”的見解。這個理論的中心意思,認為炎症是人體最為常見的病理過程,也是許多疾病的基礎變化。它和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研究表明,某些炎症因子如細菌、病毒、免疫複合物等,可以作用於冠狀動脈,引起血管內皮損傷,並產生某些能激活血小板的物質黏附於受損的血管壁。隨後,病變逐漸加重,動脈壁增厚,管腔內由炎症壞死組織、脂質、纖維增生共同形成斑塊。一旦斑塊破裂,便生成血栓,脫落後堵塞冠脈,導致心肌梗死或嚴重心絞痛。因此,防治冠心病除要積極控製高脂血症、高血壓、吸煙等危險因素外,還要注意控製炎症,防止感染。

上述理論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它提示人們血脂不高也可能患冠心病,也就是說,並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有明顯高脂血症和高血壓。近期媒體報道多例急性心肌梗死,經過緊急搶救,轉危為安。但化驗檢查並無高血脂,總膽固醇水平在正常範圍。隨後證實患者近年常有慢性腸炎、腹瀉、呼吸道感染,這些炎症過程很可能是冠心病的“元凶”。由此可見,中老年人對於感染疾病應積極幹預,不可等閑視之。

沒有高血壓也會腦卒中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生命的殺手。按照一般人的概念,中風都與高血壓密不可分,如果血壓不高就不會得中風病了,這種認識不正確。因為腦卒中在臨床上有兩大類:一類是由於高血壓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起,亦即出血性腦卒中,人們比較熟悉;另一類是由於腦血栓或栓子導致腦梗死而引起的腦卒中,亦即缺血性腦卒中,而這類腦卒中患者血壓不—定高,故人們相對不大熟悉,但臨床上並不少見,危害性也很大,值得高度關注。

引發腦梗死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類:一是嚴重腦動脈粥樣硬化;二是各類心髒疾病。隨著年齡增長,人腦血管內膜因長期受血流衝擊可有不同程度損傷、變性、鈣化,使血管腔狹小;加上腦血管內膜下的脂質逐漸積聚,呈粥樣斑塊,嚴重時斑塊破潰,穿破血管內膜,在破潰處血小板被激活而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造成腦梗死。臨床表現取決於腦組織損壞程度和部位。還有近一半腦梗死起源於各種心髒疾病所形成的栓子,諸如:風濕性心髒病瓣膜病變、亞急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等;由於血液淤積、心房顫動、栓子脫落隨血循環堵塞腦血管引發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