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一、什麼是藥膳

藥膳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借助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按患者身體的需要,將中藥、食物和調料三者巧妙搭配,精製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物的美味和營養;既能充饑,又能用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爽口飽腹的特殊膳食。

藥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是膳食保健的最高端。中藥與食物科學相配,就能做到藥借食味,食助藥性,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所以說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取材廣泛,易於普及,可在家庭自製,是中藥和膳食的一種特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特殊劑型,亦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膳食方法與中國醫藥科學的巧妙結合。

二、藥膳的理論依據

(1)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辨證施膳

藥膳以中醫飲食營養理論為基礎,結合素體差異、四季時令、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進行辨證施膳。在目前常用中草藥藥材中,可供作藥膳食品的約有500種,國家衛生部確定的藥食兩用原料有79種。在中醫看來,每一種食物都如同中藥一樣,也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根據人們的體質差異和患者不同病症進行辨證施膳,這是藥膳食療的精髓,也是與現代營養學的不同之處。參照中醫學“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氣味相調”,“性味相勝”等原則配製不同的藥膳作為輔助治療,使藥物與膳食相互補充,相互輔佐。例如咳嗽,風熱咳嗽者用貝母桑葉梨汁,陰虛燥熱咳嗽用百合杏仁粥,風寒咳嗽用蔥白粥。藥膳是醫療食養結合的最好形式,它將中藥與食物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不是隨意湊合。它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的一類膳食。因此,在食用藥膳時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對症的食物和藥材,才能發揮藥膳的作用。如同為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者,則服梅楂飲。隻有掌握了正確的診斷,才能達到藥膳的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美容美體之目的。

(2)藥食同味

藥物還與食物一樣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不同,對應的髒腑亦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如酸味入肝,能收澀、止汗、止瀉;苦味入心,能燥濕、堅陰、泄熱;甘味入脾,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辛味入肺,能發散、行氣、活血;鹹味入腎,能軟堅散結。

具體來說:

酸味,中醫認為,酸入肝,具有固澀收斂,止瀉止汗的作用。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食物如番茄、山楂、橙子、五味子、烏梅、河子等,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味,中醫認為,苦入脾,具有清熱,燥濕堅陰的功效,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有祛除水濕和保護腎髒的作用。以苦味為主的食品有大黃、黃連、知母、苦瓜等。

甘味,中醫認為,甘入脾,具有調和中氣,緩解痙攣的作用。因此甘味食品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以甘為主的食品有飴糖、大棗、蜂蜜、甘草、雞蛋等。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患者宜少食。

辛味,中醫認為,辛入肺,有發汗解表、活血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鹹味,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並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中醫認為“鹹入腎”,鹹味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的食品有:芒硝、瓦楞子、海帶、鴿肉等。日常生活中如發生嘔吐、腹瀉、大汗等狀況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五味雖好但不可偏嗜,否則有損健康。如:

嗜酸傷腦:嗜食酸味容易使人產生疲勞。長期食用還會影響大腦神經係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

嗜苦傷脾胃;過多食用苦味會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消化不良。

嗜甜傷心:甜食含熱量高,會引起熱量過剩,容易使人患肥胖症;容易生痰,痰阻心脈而引起動脈硬化、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

嗜辣上火:嗜食辛辣使人耗氣傷津,引起大便秘結、口舌生瘡等現象,而且還會導致急慢性胃病、潰瘍病和痔瘡的發生。

嗜鹹傷腎:喜食鹹食可引起高血壓和腎髒疾病。

三、藥膳的應用原則

(1)因人施膳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受自然界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過度勞累、精神刺激、生活和飲食不節等均可使機體失衡,產生各種疾病。因此,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選用藥膳不同。如: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生理上有“脾不足,肝有餘”“陰不足,陽有餘”的特點,病理上易於出現熱症、陽症,且小兒脾胃不足,過食生冷、油膩之品極易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對小兒施用藥膳者須根據這些病理、生理特點,以補脾、清肝、養陰來培補後天之本,應少溫補,並且小兒時期“髒氣清靈、隨撥隨應”,藥膳用藥選擇藥性平緩者也就能達到預期目的。

女性生理上有經、帶,胎、產、乳等特點,解剖上有子宮、胞脈、胞絡等器官或組織。因解剖生理上的不同,便有病機、疾病、治療上的迥異。因此藥膳應依據女性的生理而選用。青年人藥膳以五畜為益,選助陽、生津藥材;中年人以補氣補血,調理髒腑功能為主,選用補腎、健脾、舒肝理氣的藥膳;老年人以五穀為養,宜選清淡、熟軟、易消化吸收,健脾開胃、補腎填精、活血通脈、通便、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藥粥、湯等藥膳。

(2)因證用膳,適量服用

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對症的膳食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氣虛的病人多使用人參、黃芪等。隻有因證用料,才能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

“飲食有節”也是中醫重要的養生保健原則,藥膳療法同樣要適量而有節製,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短期內進食過多。要根據食用者自身的狀況,經常適量服食,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到成效。

同時要注意膳食與時間、季節之間的協調,使髒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如“春夏應養陽,秋冬宜養陰”,是養生的首要法則。

四、藥膳的優點

(1)治病強身,安全有效

藥膳主要來源於曆代長期實踐中證明確實有效的方藥,它與治病用藥不同,它是在治療疾病期間,通過對症選擇性的進食,對疾病加以調養,改善病人體質,輔助藥物發揮療效。對於無病之人,用藥膳調節機體陰陽、寒熱、虛實,起到防病強身,延年益壽之效。

(2)安全無毒,便於久服

藥膳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它以食用為前提,將食物與一些性味平和,安全而無副作用的藥物相配製。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加強對疾病的輔助治療。它雖不求速效,但也不傷正氣,可使疾病緩解或痊愈。

(3)藥膳可口,種類豐富

藥膳以食物為主,選用的藥物一般也多屬於平和之品,經過炒、蒸、燉、燜、煨、煮等方法,加工成各式各樣的菜肴、糕點、飲品、小吃等美味佳品。因此,藥膳沒有過多的藥物異味,滿足了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取材廣泛,易於普及。

(4)集養生、保健,強身於一體

飲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維持生存和獲得一種物質享受。服用藥物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食用藥膳,不僅可以消除饑餓,治療疾病,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以治療,體弱者得以增強體質,健康者得以更加強壯。藥膳是醫療食養結合的最好方式。它將中藥和中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藥治和食治相結合,既可療疾,又可鼓動胃氣,增加抗病能力。

五、藥膳的分類

(1)菜肴類

此類藥膳是以蔬菜、肉類、蛋、魚、蝦等為基本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藥物,按一定的方法製成的。這類藥膳可以製成冷菜、蒸菜、燉菜、炸菜、鹵菜等各種菜肴。

(2)粥食類

此類藥膳是以米、豆、麥、蔬菜等為基本原料,加一定的中藥成分煮成的半流體食品。此類藥膳可以用具有藥用價值的糧食製成,也可以由藥物和糧食合製而成。

(3)湯肴類

此類藥膳是以肉、蛋、奶、海鮮、食用菌等原料為主,然後加一定的藥物煎煮而成的較稠厚的湯液。

(4)米麵食品類

此類藥膳是以米和麵粉為基本原料,加一定補益或性味平和的藥物製成的麵條、饅頭、餃子、包子等各種飯食。

(5)蜜餞類

此類藥膳是以植物的幹、鮮果實或果皮為原料經藥液煎煮後,再加入量的蜂蜜或白糖而製成的。

(6)糕點類

此類藥膳原料多為米粉,並按照糕點的製作方法製作而成。

(7)藥茶類

藥茶可包括有茶葉的藥茶和無茶葉的藥茶方。茶與某一藥配合成茶水狀飲服應用者為藥茶之一;而雖無茶葉,應用其他藥用植物的一部分(如葉、莖、根、花、籽等)用水泡飲者,且具有某種醫療保健作用者也屬此類。

(8)藥酒類

藥酒是以白酒、黃酒、葡萄酒為酒基,加入中藥材等配製而成,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等功效。

(9)膏類

膏類藥膳又稱“膏滋”、“蜜膏”,係按處方將藥物和食物加水煎煮,將煎出的汁進行濃縮,加入蔗糖、飴糖或蜂蜜、阿膠等煮成稠厚的半流質,在低溫時可凝成凍狀,具有治病、防病、保健的功效。

(10)飲料類

將藥物和食物浸泡和壓榨,煎煮或蒸餾製成的一種專供飲用的液體,如山楂汁、生脈飲、蘿卜汁、安神飲等。

六、藥膳的製法

(1)燉

分隔水燉和不隔水燉。隔水燉是加湯、料入容器並封口,然後把容器放入鍋中,一般情況下,武火燉3小時即可;不隔水燉為藥物和食物一同入鍋,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燉至酥爛。

(2)燜

先在鍋內放油,將食物和藥物同時放入,炒成半成品,加適量湯及調味品,蓋上鍋蓋,用文火燜熟即可。

(3)煨

將藥物與食物置於文火上或餘熱的柴草灰內,進行煨製而成。

(4)蒸

將食物與藥物拌好調料後,放入碗中,置蒸籠內,用蒸汽蒸熟即可。

(5)煮

將藥物和食物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和調料,先用武火燒開,改文火燒熟即可。

(6)熬

先在鍋內加底油燒熱後,然後放入藥物和食物稍炒,再加湯及調味品,大火煮沸後用文火慢煮至爛熟。

(7)炒

先用武火將鍋燒熱,再下油,然後下藥物和食物炒熟即可。

(8)燒

將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鍋中加調料煸炒,進行調味調色,待顏色轉變,放入原料湯汁,文火燒酥爛後,武火收湯稍加烹熟的方法。

(9)鹵

先調好鹵汁,然後將原料加工,放入鹵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熱烹製,使之滲透鹵汁至酥爛。

(10)炸

將油用武火燒至七八成熱,再將原料下鍋,通過熱油將食物炸至金黃色即可。

(11)溜

溜的製法與炒相似,主要區別是需放澱粉勾芡。

七、藥膳的禁忌

(1)中藥的配伍禁忌

藥物是中藥,在中藥與食物配伍、炮製和應用時都需要遵循中醫理論,使它們之間的作用互相補充、協調,否則就會出現差錯或影響效果。因此,藥膳的配伍禁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要求都是十分嚴格的。藥膳的藥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藥學理論,一般參考“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

甘草反大戟、海藻、芫花、甘遂;烏頭反白芨、白蘞、半夏、瓜蔞、貝母;

黎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

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子,

人參畏五靈脂,丁香畏鬱金,

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

官桂、肉桂畏石脂等。

(2)中藥與食物配伍禁忌

①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百合、蒼術。

②地黃忌豬血、蘿卜、何首烏。

③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朱砂。

④牛膝忌牛肉。

⑤白術、蒼術忌雀肉、青魚、桃、李、白菜、芫荽。

⑥甘草忌豬肉、白菜、海菜。

⑦地黃、何首烏忌蘿卜。

⑧鱉甲忌莧菜。

⑨薄荷忌鱉肉。

⑩食醋忌茯苓。

鯽魚反厚樸,忌麥冬。

狗肉反商陸,忌杏仁。

蘿卜、龜肉忌人參。

(3)食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①牛肉忌栗子。

②牛肝忌鯰魚、鰻魚。

③牛奶忌紅糖、橘子、巧克力、鈣粉、豆漿、米湯。

④羊肝忌豬肉、竹筍。

⑤鴨蛋忌桑椹、李子。

⑥雞肉忌芥末、鯉魚、糯米、李子。

⑦鱉肉忌兔肉、鴨肉、莧菜、雞蛋。

⑧豬肉忌羊肝、蕎麥、鴿肉、鯽魚、田螺、豆類、梅子。

⑨羊肉忌醋、乳酪、豆醬、蕎麥、南瓜。

⑩狗肉忌鯉魚、鱔魚、大蒜、蔥、茶。

鯽魚忌芥菜、豬肝。

豬肝忌鵪鶉、番茄、辣椒、毛豆、山楂。

兔肉忌生薑、芥末、橘子、鱉肉、雞蛋。

鯉魚忌赤小豆、鹹菜、雞蛋。

黃魚忌蕎麥。

蝦忌番茄、維生素C。

蟹忌柿、梨、花生、茄子、泥鰍、香瓜、石榴、桑椹。

龜肉忌莧菜、酒。

芹菜忌黃瓜、蜆、蛤、毛蚶、蟹。

(4)孕婦禁忌

①毒性強的藥:巴豆、牽牛、大戟、麝香、三棱、斑蝥、商陸、莪術、水蛭、虻蟲等。

②活血祛瘀、行氣破滯的藥:桃仁、枳實、附子、紅花、大黃、幹生薑、肉桂等。

③食物:慈姑、胡椒等動血之物。

八、藥膳用料

中藥類

人參

[品名來源]又名人銜、神草、地精、棒棰。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以東北長白山所產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中益氣,補肺平喘,安神益智,補氣生血,生津止渴,補腎壯陽。適用於氣血虛脫,體質極度衰弱,脾胃虛弱,肺虛氣喘,失眠心悸,健忘多夢,氣血虛弱,津傷口渴,腎虛陽痿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內服:3~9克;研末吞服:1~2克;搶救虛脫者,可用15~30克,煎取濃汁分數次灌服。

[注意事項](1)食人參不宜同時吃蘿卜,因蘿卜能下氣泄氣,抵消藥效。

(2)食人參、沙參不宜吃龜肉,易產生不良反應。

(3)人參不宜與茶同食。

黨參

[品名來源]又名上黨人參、台黨參、白皮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根。主產山西、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補肺潤肺,補氣養血。適用於中氣虛損,脾胃虛弱,肺虛咳嗽,消渴,氣津兩傷,氣血虧虛等症。還用於氣短、心悸、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30克。

[注意事項]

(1)與黨參藥用相同的還有素花黨參和川黨參。

(2)黨參不宜與藜蘆同用。

太子參

[品名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主產江蘇、山東、安徽等地。以體肥潤、色黃白、無須根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補肺,健脾,補氣,生津。用於體虛乏力、食少、肺虛咳嗽、自汗、心悸、口渴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6~12克。

黃芪

[品名來源]為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古黃芪等的幹燥根。主產內蒙古、東北、山西、甘肅、四川等地。以肉黃白、質堅而不易折斷、粉多、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溫。入肺、脾經。

[功效]補氣升陽,益氣固表,補氣生血,利水消腫,托毒生肌。適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內髒下垂,體虛自汗,盜汗,氣血虧虛,水腫,癰疽不潰,或潰後久不收口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30克。

[注意事項](1)功效與黃芪相似的有紅芪,產於甘肅南部。還有同屬植物膜莢黃芪的根。

(2)黃芪有性激素作用和興奮中樞神經及降血壓作用,在使用中注意掌握藥量。

南沙參

[品名來源]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杏葉沙參、闊葉沙參等的根。主產安徽、四川、江蘇等地。以根粗大、飽滿、無外皮、色黃白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腎經。

[功效]養陰清肺,祛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虛勞久咳、陰傷咽幹喉痛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15克。

北沙參

[品名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產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以根條細長、色白、質堅實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有祛痰、解熱、鎮痛、潤肺止咳、益胃生津作用。用於肺燥幹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30克。

麥冬

[品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須根上的小塊根。主產四川、浙江等地。以表麵淡黃白色、肥大、質柔、氣香、味甜、嚼之發黏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腎經。

[功效]滋陰潤肺,補腎強筋,補脾益氣。適用於陰虛燥咳,肺癆咳血,腎虛腰酸足軟,久病風濕疼痛,脾胃虛弱,食少乏力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6~12克。

[注意事項]感冒風寒或痰飲濕濁的咳嗽忌用麥冬。

冬蟲夏草

[品名來源]又名蟲草、冬蟲草、夏草冬蟲。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的子座及其寄生蝙蝠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的幼蟲屍體的複合體,以蟲體黃亮肥大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溫。入腎、肺經。

[功效]益腎補肺,止血化痰,補益虛損。

[用法與用量]水煎或研末衝服,或與瘦肉、蛋燉服,用量3~9克。

當歸

[品名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主產甘肅、雲南、四川等地。以主根肥大、身長、支根少、斷麵白色、氣味濃厚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辛,溫。入心、肝、脾經。

[功效]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腸燥便難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4.5~9克。

[注意事項](1)濕盛中滿、大便泄瀉者忌用。

(2)用當歸忌食濕麵。因濕麵必配鹽醬,鹹寒多汁,與當歸藥性相克。

何首烏

[品名來源]本品為蓼科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主產四川、河南等地。以個大質堅、呈粉性者為佳。經炮製處理製成“製首烏”方可用於藥膳。

[性味歸經]甘、苦、澀,微溫。歸肝、心、腎經。

[功效]製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用於頭暈耳鳴,頭發早白,腰膝痿軟,肢體麻木,高脂血症等。生首烏解毒、通便,用於便秘、癰疽、瘰鬁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6~12克;水煎首烏藤,9~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注意事項](1)用何首烏忌動物血、蔥、蒜、蘿卜。

(2)有腹瀉者慎用。

阿膠

[品名來源]本品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刮去毛後熬製而成的膠塊。主產山東、北京、江蘇等地。以色烏黑、光亮、斷麵紫紅、質硬脆、無腥氣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歸肺、肝、腎經。

[功效]補血和血、滋陰潤肺。用於貧血、心悸、燥咳、咯血、崩漏、先兆流產、產後血虛、腰痿無力等症。

[用法與用量]烊化入湯衝服,或打碎以煎好的藥汁溶化後服用。用量3~9克。

[注意事項](1)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慎用。

(2)有嘔吐、腹瀉者忌用。

熟地

[品名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經用輔料加工、蒸曬而成。各地均可生產。以體大、質重、切斷麵油潤烏黑、味甜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微溫。入心、肝、腎經。

[功效]滋陰補血。用於血虛及肺腎陰虛、腰膝痿弱、遺精、月經不調、耳聾、目昏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30克。

枸杞子

[品名來源]又名甜菜子、枸杞果、紅青椒。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或枸杞的成熟果實。以產於寧夏、色紅粒大、肉厚味甜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潤肺止咳。適用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虛勞咳嗽等症。

[用法與用量]煎湯、熬膏、浸酒、入丸,一般用量6~12克。

桑椹

[品名來源]本品為桑科植物桑樹的果穗。主產四川、浙江、安徽、江蘇、湖南等地。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寒。歸肝、腎經。

[功效]補肝,益腎,熄風,滋液。用於肝腎陰虧、消渴、便秘、目暗、耳鳴、瘰鬁、關節不利等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9~15克;熬膏、生吃、浸酒。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瀉泄者勿食。

龍眼肉

[品名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假種皮。主產四川、福建等地。以片大、肉厚、質柔軟、細嫩、棕黃色、半透明、味甜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溫。歸心、脾經。

[功效]益心脾,補氣血。用於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貧血、體虛乏力等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6~15克;熬膏、浸酒。

[注意事項]有痰火及濕滯停飲者忌服。

山藥

[品名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各地多有栽培,河南產者最好。以身幹堅實、粉性足、色潔白、味微酸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脾、腎經。

[功效]健脾,除濕,益肺固腎,益精補氣。用於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18克。

大棗

[品名來源]為鼠李科植物大棗的成熟果實。主產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以個大、色紅、肉厚、油潤、味甜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胃,調營衛,生津液。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腹瀉、心悸怔忡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15克。

[注意事項]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皆不宜。

○○甘草

[品名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狀莖。主產內蒙古、新疆等地。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抽溝,斷麵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肺經。

[功效]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1.5~9克。

[注意事項]腹脹者忌用。

百合

[品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細葉百合,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鱗莖。主產湖南、浙江、安徽、江蘇等地。以瓣勻肉厚、色黃白質堅、筋少者為佳。

[性味歸經]微苦,平。入心、肺經。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用於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蒸食或煮粥食,用量9~30克。

[注意事項]風寒咳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石斛

[品名來源]本品為蘭科石斛屬植物金釵石斛及同屬多種植物的莖。主產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鮮石斛以色青綠、肥壯多汁,嚼之發黏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淡,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益胃生津,養陰清熱,益精明目。用於熱病傷津、口幹煩渴、病後虛熱、陰傷目暗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3~6克。

女貞子

[品名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果實。我國各地均產。以顆粒大、飽滿、色灰黑、質堅實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腰膝,明目。用於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熬膏或入丸劑,一般用量4.5~9克。

紫河車

[品名來源]又名胞衣、胎衣。為健康產婦的胎盤。以胎盤完整、潔淨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鹹,溫。入心、肺、肝、腎經。

[功效]補腎益精,益氣養血,安神定誌。適用於腎虛陽痿,宮冷不孕,腰酸耳鳴,自汗盜汗,久病虛損,氣血虛弱,產後乳少,肺腎虛喘,失眠健忘等症。

[用法與用量]不習慣進食紫河車者,也可將紫河車幹製研粉後使用。

杜仲

[品名來源]又名綿杜仲、川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以皮厚而大、去淨粗皮、折斷絲多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補腎安胎。適用於腎虛腰痛,肢體痿弱,久遺滑精,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浸酒,一般用量9~15克。

肉蓯蓉

[品名來源]本品為列當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帶鱗片的肉質莖。主產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有甜蓯蓉、鹹蓯蓉兩種。以體長肥大、肉質棕褐色、油性大、柔軟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鹹,溫。歸腎、大腸經。

[功效]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潤腸通便。用於腰膝酸軟、陽痿、女子不孕、腸燥便秘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6~9克。

沙苑子

[品名來源]本品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莖黃芪的成熟種子。主產陝西、河北、山西、吉林、內蒙古等地。以顆粒飽滿、表麵綠褐色或灰褐色、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用於遺精、早泄、白帶、目昏、頭暈、腰膝酸軟、尿頻餘瀝不盡等症。

菟絲子

[品名來源]本品為旋花科寄生蔓草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顆粒飽滿、色棕黃、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歸經]辛、甘、平。歸肝、腎經。

[功效]適用於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用於目昏、耳鳴、陽痿、遺精、腰膝酸軟、尿頻餘瀝、先兆流產、胎動不安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服,9~15克。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續斷

[品名來源]本品為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續斷或川續斷的根。主產湖北、四川、貴州等省。以條粗、質堅而脆、易折斷、外皮黃褐色、斷麵黑綠色者為佳。

[性味歸經]苦、辛、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安胎。用於腰膝酸軟、關節酸疼、崩漏、先兆流產、跌打損傷等症。

仙茅

[品名來源]本品為石蒜科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莖。主產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以條粗、質堅實、外表黑褐色者為佳。

[性味歸經]辛,熱,有小毒。歸腎,肝經。

[功效]補腎陽,強筋骨,祛寒濕。用於陽痿、四肢麻痹、腰膝冷痛等症。

山茱萸

[品名來源]本品為山茱萸科小喬木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主產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以色紫紅、肉肥厚、油潤、無核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酸,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斂汗澀精。用於耳鳴眩暈、腰膝酸軟、自汗盜汗、小便頻數、遺精、月經過多等症。

[用法與用量]水煎4.5~9克服用。

海狗腎

[品名來源]為海狗科動物海狗或海豹科動物海豹的雄性外生殖器。藥用其陰莖及睾丸。主產加拿大、夏威夷群島及我國遼寧等地。以形粗長、質油潤、半透明、無殘肉者為佳。

[性味歸經]鹹,熱。歸肝、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益精補髓,用於虛損勞傷,腎精衰損所致的陽痿、滑精、精冷、腰膝冷痛或酸軟等症。

鹿茸

[品名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尚未骨化帶茸毛的幼角。主產東北、西北及西南地區。以茸體飽滿、粗大挺圓、毛細體輕、質嫩無棱、油潤光亮者為佳。

[性味歸經]甘、鹹,溫。歸肝、腎經。

[功效]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用於腎陽虛之陽痿、滑精、腰膝酸冷、虛寒帶下、精虧眩暈耳鳴等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

巴戟天

[品名來源]本品為茜草科藤本植物巴戟天的根。主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以根條肥大、連珠狀、肉厚、木心細、色紫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