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急救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術(1 / 3)

第一章急救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術

(一)打120電話

當遇到危急重症需要醫生救治時,要立即打電話120向急救中心求救。打電話時要簡明扼要,講清楚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發病情況(何時何處發生及怎樣發生)、現在病情、地址(說明街道名稱、門牌、樓房號及主要標誌),此外,還要問清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怎樣處置病人。

(二)急救處理注意事項

對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準備進行急救處理時,無論何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我們能做什麼?

(2)為了搶救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我們必須做什麼?

(3)不允許做什麼?

應該認識到,學習急救方法,緊急時刻既能搶救別人的生命,也能搶救家屬乃至自己的生命。

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最好能盡快得到救護隊的救援或找到醫生。對急病人和發生事故者,不要胡亂抱起來或拉起,要仔細檢查患處並做出診斷,采取措施,在就醫前不使病情惡化,是至關重要的。

(三)學會判斷危急重症

當有人突然發病或突然遭受傷害時,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不能觀察傷病者的情況,就等於進行急救處理毫無意義。通常是檢查以下幾方麵。

1.呼吸

正常呼吸次數成年人平均1分鍾15~2O次,小兒為1分鍾2O~25次。呼吸次數與深度是重要征候。

檢查方法:一般是觀察胸廓的起伏情況,如果病人呼吸很微弱,胸廓起伏不易觀察,可用一張紙條或一根頭發放在病人鼻孔前,如紙條或頭發隨呼吸而飄動,就可知道呼吸情況;如果紙條或頭發不動,說明病人呼吸停止。

危重病人呼吸困難,表現為淺而促或深而慢,鼻翼扇動,口唇紫紺,煩躁不安,呼吸可增至1分鍾28次以上或減至1分鍾8次以下。

危重瀕死的病人會出現潮式呼吸,呼吸呈周期性增強和減弱,且出現間歇。病人開始時呼吸短而淺,以後逐漸加速、加深、加強,直到高點,然後轉淺而弱,直至完全停止,一般呼吸暫停約1~1O秒,然後又由淺至深,如此周而複始。

2.脈搏

脈搏是心功能的指標。正常的脈搏次數成年人平均每分鍾65~85次,小兒為每分鍾8O~1OO次,新生兒每分鍾可達14O次。

檢查方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並攏按在橈動脈、頸動脈、大腿動脈上,觀察脈搏的次數、心率快慢及心跳強弱和是否均勻。

危重病人的脈搏變得細弱,跳得十分緩慢,或心跳不規則,甚至時跳時停,嚴重時心髒停止跳動。

3.瞳孔

瞳孔是心髒和中樞神經係統狀態的標識。正常狀態時,瞳孔輪廓呈規則狀,對光線強弱大小的反應與實際相符,單側或雙側瞳孔大小的變化,意味著腦內器質性的病變。

檢查方法:先輕輕翻動上眼瞼,觀察瞳孔,注意縮瞳和擴瞳時的情況,然後用手電筒予以照射,檢查其對光刺激是否有反應。

危重病人兩眼瞳孔可能不等大、不等圓,或表現為放大或縮小,瞳孔對光照射反應遲鈍。人死時,瞳孔對光無反應,變得大而固定。

4.意識狀態

健康人有正常的意識,對聲音和肉體的刺激會有反應,麵色紅潤,目有光彩,語言清晰,思維敏捷。

檢查方法:主要是觀察病人的麵部表情,當一個人昏倒時,呼喚和推動他,如沒有反應,說明已喪失意識,病情嚴重。

人生病時表情淡漠,不願講話,言語低沉,答話遲緩而不連貫,肢體軟弱,不想活動。

危重病人麵色蒼白,全身肌肉鬆軟,不省人事,對外界活動如問話、推動等無反應。

5.麻痹或喪失感覺

有意識的傷病者四肢不能隨意活動,即使刺激也不動時,稱為“麻痹狀態”。身體麻痹的部位對刺激(疼痛等)的感覺無反應。因損傷呈局部麻痹的患者使四肢的活動受到局限,這時有具有特征的反射。認識到麻痹和喪失感覺是脊髓損傷的征候至關重要,因此,為了不使脊髓損傷惡化,傷病者移動前必須加以固定。

檢查方法:詢問傷病者的腳和胳臂有何感覺,便可診斷是否患有麻痹,然後,讓傷病者活動胳臂和腳。

上肢麻痹或感覺喪失者,多為頸部脊髓損傷;下肢麻痹或感覺喪失者,多為腰部脊髓損傷;四肢使用受限,多為脊髓壓迫;單側麻痹,多為中風或腦外傷產生的腦功能障礙。

6.體溫

正常人體溫在36.2~37.2℃之間,根據體溫可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

檢查方法:用手捏住體溫表頂端,水銀頭向下,甩動體溫表使水銀柱在35℃以下,將水銀頭端放在病人腋窩處並夾緊,1O分鍾後取出。

37.4~38℃為低熱,38~39℃為中度熱,39℃以上為高熱,36℃以下為體溫過低。高熱及體溫過低的病人應盡快到醫院診治。

7.血壓測血壓前讓病人臥床休息數分鍾,測量時可取坐位或仰臥位。露出右上臂,將血壓計與上臂、心髒放在同一水平,將袖帶內氣體驅盡後平整無褶地纏在上臂,袖帶下緣距肘橫紋上3厘米。把聽診器胸件放於肱動脈處,打氣使汞柱升至已測知的高度以上,然後微開氣閥,使汞柱緩慢下降。從無音聽到第一聲響時,此時汞柱指示的毫米數為收縮壓,當音響突然變弱時,汞柱指示的毫米數為舒張壓。測量完畢,放鬆氣閥,整理袖帶,關閉水銀槽開關及盒蓋。注意事項:①劇烈活動的病人,休息安靜後再查。②長期觀察血壓的病人,應做到固定時間、體位、手臂及血壓計。③測血壓時,開放氣閥不可太快,以免看不清刻度及聽不清音響變化而致誤差。④某些高血壓患者,於收縮搏動聲開始後,可有一短暫的無聲期,此時應以第一次出現音響之汞柱高度為收縮壓。

(四)基本治療

第一步,檢查呼吸:首先要確保呼吸道的暢通,檢查呼吸的過程及胸廓運動,同時在傷病者的口、鼻附近傾聽並感覺其呼吸音。如果沒有呼吸的征兆,立即采用口對口、口對鼻的方法開始進行人工呼吸。在這種情況下,至關重要的是不能有絲毫遲疑,並一直守護在病人身旁。進行3~5次人工呼吸後,病人如仍沒有呼吸,必須采取下一步搶救措施。

第二步,檢查脈搏:在病人頸部觸摸動脈,診斷其是否還有心跳。隻要有脈搏,在呼吸重新開始以前,就要持續地進行人工呼吸。如果沒有脈搏,就要立即開始心肺複蘇,決不允許有絲毫猶豫。

第三步,檢查大量出血的損傷程度:為了判斷病人真正的嚴重程度,需特別仔細地檢查其出血的損傷程度。對嚴重出血者采取直接壓迫法,用手指壓迫出血點加以控製。為控製出血,當使用所有方法均不奏效時,可使用止血帶作為最後手段。

以上是當損傷者處於威脅生命的緊急狀態時宜采取的基本應急措施。當然,無論在任何時候,向急救中心求援是基本常識。在采取第一、二、三步的行動時,除非認為必須急送醫院就診外,必須注意,絕對不許移動病人,這是一條原則。不必要的移動、體位變換以及胡亂擺弄,會使未被發現的骨折和脊髓損傷惡化。

(五)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須具備的條件

(1)患者呼吸道通暢,空氣容易進入。

(2)解開患者衣扣,防止胸部受壓,使其肺部伸縮自如。

(3)操作適當,不能造成肋骨損傷。

(4)每次壓胸或背時,不能少於1/2的正常氣體交換量。

(5)必須保持足夠時間,隻要病人還有一線希望,就不要隨意放棄人工呼吸。

2.進行人工呼吸前的注意事項

(1)清除病人口、鼻內的泥、痰、嘔吐物,如有假牙應取出,以免脫落墜入氣管。

(2)解開病人衣領、內衣、褲帶、乳罩,以免胸廓受壓。

(3)仰臥人工呼吸時必須拉出病人舌頭,以免舌頭後縮阻塞呼吸。

(4)檢查病人胸、背部有無外傷和骨折,如有應選擇適當姿勢,防止造成新的傷害。

(5)一般應就地進行人工呼吸,盡量少搬動。

3.口對口吹氣法

病人置於仰臥位,急救者跪在病人身旁,先用一手托住病人的下巴,把下巴提起,另一隻手捏住病人的鼻子,不使其漏氣。進行人工呼吸者,在進行前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將嘴緊貼病人的嘴吹氣入口;同時觀察病人的胸部是否高起;吹完氣後立即鬆開鼻孔,讓病人把肺內的氣“呼”出。最初吹的5~1O口氣要快些,以後則不必過快,隻要看到病人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內的氣體已排出時,接著吹下一口氣就可以了。如此往複不止地操作,每分鍾吹氣16~18次,直到病人恢複自動呼吸或真正確診其死亡為止。

4.口對鼻吹氣法如果遇到病人牙關緊閉,張不開口,無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可采用口對鼻吹氣法。口對鼻吹氣法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但必須將病人的嘴巴用手捏緊,防止氣從口內排出。在進行此法時,要先將病人鼻內汙物清除,以防阻塞氣道。用此法吹氣時,應比口對口吹氣法用力大些,時間長些。

(六)心髒按壓

無論是事故還是疾病的原因造成的心髒停止,須立即進行心髒按壓(胸壁破裂、肋骨骨折、妊娠後期等除外),如搶救及時,常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1.胸外心髒按壓方法

搶救者兩肘關節伸直,雙手重疊,將手掌腕部壓在病人胸骨的上2/3與下1/3的交界處(不可直壓心前區,也不可壓在劍突上)兩乳房間,完全依靠搶救者的臂力和體重有節律地向脊椎方向垂直下壓後突然放鬆(但手掌腕處不能離開病人皮膚),擠壓與放鬆時間相等,如此反複進行。成人每分鍾擠壓6O~8O次,兒童每分鍾擠壓7O~1OO次。

2.注意事項

(1)發現心髒驟停的病人,不論做胸外心髒按壓或人工呼吸,都要迅速準確,救治越及時病人就越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2)發現病人心髒突然停跳時,應迅速使其平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解開衣服,鬆開腰帶,並使之麵部朝上,救護者麵對病人,跪在其左側或右側進行胸外心髒按壓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