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藥膳萌芽(1 / 3)

第一章 藥膳萌芽

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饑,而且具有某種藥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藥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藥膳的源頭和雛形,它的始創者就是神農氏。

後來,商代伊尹提出醫食同源而創湯液,周代出現了“食醫”,為藥膳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從此,飲食保健被人們廣泛地認可了。

神農嚐百草開創藥食同源

那是遠古的時候,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少典,他的妻子叫安登。傳說,安登有一天去華陽遊玩時,因感應神龍之氣,在薑水河畔生下了一個男孩,便取名薑石年。

傳說薑石年一生下來很奇特,牛首人身,肚子光亮透明,像個水晶,髒器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第三天他就會講話,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齒長全。他成人後,身高八尺七寸,魁梧偉岸,儀表堂堂。

石年長大後,他帶著部落逐漸沿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因與黃帝在阪泉發生衝突,被黃帝所敗,便來到了中原。

那個時候,人們還不會用火燒烤食物,獸肉魚蟲全都是生吞活咽的。這樣,人們就常常鬧病,甚至死掉。石年看著好難過啊!於是他下決心,要把看到的東西都嚐一遍,看看它們在肚子裏麵是怎樣變化。

傳說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穀,飛在天空,掠過石年的頭頂時,九穗穀掉在地上,他見了,就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裏,後來竟長成了一片。

石年把穀穗放在手裏揉搓後放在嘴裏,感到很好吃。於是,他就教人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石年由此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是解決了嗎?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石年就一樣一樣地嚐,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他從中篩選出了菽、麥、稷、黍和稻五穀。所以,後人便尊石年為“五穀爺”、“農皇爺”和神農氏。

神農氏教民種五穀後,並不單單靠天而收,還教民打井汲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在這五穀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會波動。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圓近百裏的人到這裏取水,稱為神水,說直接可以治病。

當時,神農發現了好吃的東西,就放在身子左邊的袋子裏,給人吃;不好吃的呢,就放在身子右邊的袋子裏,留作藥用。

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朝思暮想,最後帶著一批臣民,四處奔波尋找藥。當太陽第四十九次從東方升起時,他們來了一個地方,這裏溝壑縱橫,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香氣馥鬱。

他們正準備上山,突然從峽穀中竄出一群狼蟲虎豹,將大家團團圍住。神農氏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全部打跑。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一天,神農來到一個懸崖下邊,見幾隻猴子順著懸崖的古藤和橫倒在懸崖間的樹木爬過來爬過去,他馬上靈機一動,讓臣民們砍木杆、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整整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從這裏興起的。

神農到了山頂,他帶著臣民嚐盡百草,哪些是苦的,哪些是甜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有毒,區別開來,記錄下來……

頭一次,神農嚐了一片嫩實的小葉子。這綠葉一落進肚皮,可怪哩,光見它在肚皮裏從上到下、又從下到上來回洗擦,把肚裏的各個部分都洗擦得清清爽爽的。它那樣子就像上上下下往來巡查一樣,神農稱它為“查”。後人叫慣了,稱它為“茶”。神農把茶放到身子左邊的袋子裏。

第二次,他嚐了朵蝴蝶樣的淡紅小花,那葉子像羽毛,可美呢!甜津津的香味撲鼻而來,這是“甘草”嗬!神農把甘草放在身子左邊的袋子裏。

第三次嚐了綠茵茵的一朵小花。圓圓的葉兒,梢頭尖尖的,又苦又酸。花果上還有刺呢!它在肚子裏一下一下直頂撞,把神農的膝蓋弄得酸疼,腫得像牛膝蓋。這是“牛膝”嗬!神農把牛膝放到身子右邊的袋子裏。

神農就是這樣辛苦地嚐遍百草,每天都要中毒,多虧茶解救了他。他清清楚楚地看見花草在肚子裏的變化,並放在身子兩邊的袋子裏。後來,左邊袋裏的花草根葉有四萬七千種,右邊袋裏的花草根葉有三十九萬八千種,還不止這些呢!

神農發現的草藥,能治一百種以上的疾病。有一天,他嚐了七十種以上的毒草。  神農氏終於找到了為民療病的藥,當他準備下山回到陳地時,發現他們搭的架子不見了。後來這些搭架子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氏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接上了天庭。傳說神農氏在位140年,終年168歲。後人為紀念神農氏學垵草造福人間的功績,把這一片林海取名為“神農架”。

[旁注]

五穀 我國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白虎通義》 我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據東漢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以後今文經學神秘的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對宋明理學的人性論產生了一定影響。

《拾遺記》 我國古代誌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為東晉王嘉,主要內容是雜錄和誌怪。書中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

甘草 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外皮鬆緊不一,表麵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麵有芽痕,斷麵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牛膝 別名百倍、牛莖、腳斯蹬、懷夕、懷膝、淮牛膝、紅牛膝、粘草子根。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閉;痛經;產後血瘀腹痛;症瘕;胞衣不下;熱淋;血淋;跌打損傷;癰腫惡瘡;咽喉腫痛。

[閱讀鏈接]

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嚐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在五穀台上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穀豐登。曆代達官司貴人、文人學士到這裏朝拜者比比皆是。據縣誌記載,三國時曹植來這裏拜謁後,寫下著名的《神農讚》,“少典之,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不。”

彭祖注重食養而獲得高壽

彭祖姓錢名鏗,係顓頊帝三玄孫,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傳人。據《漢書·古今人表》八雲:女潰一陸終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晉代葛洪《神仙傳》雲:“善導引行氣,堯時封於大彭,至殷未已,年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劉向的《列仙傳》也雲:彭祖自堯時舉用,曆夏朝,曾受封於大彭。

飲食養生是彭祖的看家本領。傳說彭祖因獻雉羹於堯,使之恢複了健康,被封大彭國於彭城,即徐州。由此被後世尊稱為“廚行的祖師爺”。

錢鏗年輕時曾在綿山龍脊嶺修行多年,期間常食綿黃芪、黃精、黨參、柏籽等,以“延年益壽”而聞名於世,以“導引、烹飪、養生”而被後人所敬仰,傳說周穆王曾請他做大夫,因不願做官,八百歲而不知去向,故後人稱“彭祖”。

屈原《天問》篇也雲:“錢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何久長。”這些記載和傳說,雖不足為憑,但他是春秋戰國前壽命最長的人卻是公認的。這與彭祖的養神治氣、食物養生是分不開的。

因為彭祖居住的緣故,徐州當地積累了具有極其豐富的彭祖飲食藥膳養生寶貴經驗。諸如羊方藏魚、麋角雞、雉羹、雲母羹等名菜名宴。彭祖曰:

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症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彭祖飲食養生是由生吃、熟食到健康美食的飛躍。順應自然規律,注意飲食起居,這是彭祖養生的基本原則之一。後世醫家認為,農業社會前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飲食結構是最佳的,因為人類的身體就是在這種飲食結構基礎上進化的。

我國關於烹飪有關的文字記載,最早就是彭祖的“雉羹”,所以關於食物養生的曆史,也要追溯到彭祖時代了。莊子《逍遊遊》雲:“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其《刻意篇》又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命已矣。此導此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據東晉葛洪《列仙傳》:“彭祖善和滋味,好恬靜,唯以養神,治生為事,並服廣角、水晶、雲母粉,常有少客。”說明了彭祖不僅懂得飲食保健,而且善於導引。

“雉羹”乃用野雞煮爛,與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種湯羹類,具有鮮香醇厚、易消化等特點。因源於上古,故又有“天下第一羹”之美稱。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稷米有“益氣、補不足、作飯食,安中利胃宜稗,涼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補中、益氣力、止瀉痢、除蟻瘺”等功效。兩者合二為一,對人體作用可窺見一斑。

“麋角雞”屬彭祖食療菜之一,是采用麋鹿頭上的角,與母雞同燉而成。《本草綱目》雲“麋茸功力勝鹿茸”,並言具有“治風痹、止血、益氣力、補虛勞、添精益髓、益血脈、曖腰膝、壯陽悅色、療風氣、偏治丈夫”之功效。

彭祖另一食療養生菜是“雲母羹”,古詩雲:

水晶糜角雲母粉,錢鏗服食享遐齡。

此乃食療勝藥物,煌煌壽城望可登。

雲母是雲母族礦物的總稱,彭祖選用雲母作為食養原料,可謂別具一格,說明彭祖對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經驗。《本草綱目》中說,雲母有“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除邪氣、安五髒、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下氣堅肌,續絕補中,永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悅澤不老,耐寒暑”等功效。並說“久服雲母”,能“顏色日少,長生神仙”。可見雲母對延年益壽有一定的作用。

除以上幾種以外,彭祖所傳還有“水晶餅”、“烏雞燉薏”等食養菜品。這些食物對養生延年的療效,同樣也受到了後人的重視。

彭祖的養生延年經驗,後被後人重視,並沿襲其法。春秋末期的孔子就十分傾慕彭祖,他在《論語》“過而”篇寫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老彭”。荀子的《修身篇》也雲:“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廚師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調技藝,曾三到彭城學習烹飪技藝,並對其食養後有所創新,創製了“易牙五味雞”等食療菜款。後有詩雲:

巫雍善味祖彭鏗,三訪求師古彭城。

九會靖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

相傳乾隆皇帝與紀曉嵐下江南途經徐州,在“易牙居菜館”吃了此菜,爾後讚賞不絕,並題文作對。乾隆題上聯:“一溪烏雞,雞羹傳世”,紀曉嵐題下聯:“竹金戔錢,錢鏗調鼎”。

彭祖在倡導美食養生的同時,也告誡世人要做到:1、要適當節製。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保持合理良好的飲食結構。2、要有規律。飲食要適時定量,不過飽過饑,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3、要有良好飲食氣氛和心態。那種急不可待、狼吞虎咽、不專注、鬧情緒等都會對胃腸消化、營養吸收不利,對健康長壽有害。

由於彭祖是古代公認的最古老的壽星,因此,後人關於長壽的著作,廣為流傳,有的便托名彭祖所著。如《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彭祖養性備急方》等。 以上可見,彭祖與我國的飲食養生是有一定關係的,也可以認為,彭祖開創了我國食養的先河。

[旁注]

《神仙傳》 我國古代誌怪小說集。東晉葛洪撰。十卷。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92位仙人的事跡。雖事多怪誕,但其中不少內容作為文獻所引用;有些內容對研究我國古代養生學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逍遙遊》 《莊子》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開篇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流傳久遠,婦孺皆知。《逍遙遊》的想象奇特怪誕,洋溢著浪漫色彩,追求順其自然無所依,最終獲得無窮的自在自由。

《本草綱目》 藥學著作,明朝李時珍撰,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我國古代漢族傳統醫學集大成者。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幹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

易牙 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

[閱讀鏈接]

上古彭祖作為我國烹飪的創始人,受到了曆代廚師的尊重,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中餐是健康營養飲食的典範。彭祖養生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當現代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養生、保健、防治等方麵。

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彭祖有些養生理論明顯帶有崇尚自然情感或“經驗型”內容,但並不有損於彭祖養生學的整體及其對我國和世界的貢獻。

伊尹信醫食同源首創湯液

商代的建立者湯,與有莘氏通婚。有莘氏陪嫁的奴隸中有一位叫伊尹的,善於烹調。由於他有一套理政治國的才華而得到統治者賞識,最初湯用他作“小臣”,後為“相”。

伊尹出生時便有一段傳奇的記載,據史書《呂氏春秋·本味》說:“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於空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裏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伊尹自幼成為孤兒,被庖人所養,長大了也就自然成為有侁氏的庖人。但他與一般庖人不同,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被時人稱為“賢”,後來連湯也知道了。這時的商正在興盛之際,伊尹也願投明主。湯想了一個主意,“請取婦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意思是說,有侁氏國的國君糊裏糊塗地就把人材伊尹作為陪嫁送給了湯。

伊尹由於是出身奴隸,精於烹調,所以接觸和認識到許多關於食物和藥物的共性及其差異。他不但掌握了精湛的烹調技術,還總結出不少治療經驗。發展了醫食同源的理論。

後來,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為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一個巫師。商是一個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通過占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巫師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

上古時期巫、史、醫合一,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如當時的巫彭、巫鹹等皆以擅長醫術聞名,《說文》釋“尹”作“治也”。古文字學家指出:尹,“象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官名尹“同樣是醫療治調之意的引申·轉化”。“伊尹”同時具有來自伊水的醫和相的意思,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伊水的巫師。

在《漢書·藝文誌》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屬於道家者、小說者和兵家者等,而後世醫家都認為在醫家的經方十一家,《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也是伊尹所著。如玉函山房輯佚書有《伊尹書》,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等都有與伊尹相關的內容。

商代給後代留下的最大一筆遺產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產生就是由巫師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還有關於後代祭祀伊尹的內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黃尹”諸稱皆指伊尹。

甲骨文記載的疾病約有二十多種,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蠱、齲等,還有疾年、雨疾、降疾等,雖然不能說與伊尹有直接關係,但伊尹肯定參與過類似占卜活動。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伊尹回答商湯有關烹調問題時曾講過這樣一段話:“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薑和桂都是廚師烹調中常用的佐味品,同時又是醫師處方中常用的藥物。一般在後世都有經驗,如果突遇風寒或暴雨侵襲,為了預防感冒,普遍應用薑湯祛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