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氣功萌芽(1 / 3)

第一章 氣功萌芽

氣功發源於我國,在我國有著悠久曆史,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納、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我國古典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養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就開始流傳了。

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其次“聖人”的說法,真人、至人的最高境界,一方麵得自於他們潛心的修煉,一方麵也基於他們上古天真、自然純樸、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的先天本性,並由此萌芽了最初對氣功的認識。

上古由宣氣舞而產生氣功

傳說那是在很古的時候,在無邊無際的空中,有一個又大又圓的黑球,生長了整整十萬八千年。十萬八千年後,這個大黑球由靜生動,開始旋轉飛蕩起來,攪得整個宇宙都混沌了。

靜生動,動生靜。在旋轉中,這個大黑球裏生長了一個巨人,他呼出的是黑氣,吸入的也是黑氣。不知道是黑暗孕育了他,還是他孕育了黑暗,這個巨人名叫伏羲。

傳說伏羲開辟了天地,與女媧摶土創造了人類。而且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取火種、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曆史。

伏羲氏因此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在伏羲的年代,為了抵禦自然界中的各種敵人,人類必須結合為一個群體才能夠生存下去,而當時人們還主要是以狩獵為主,群體活動的方式,白天出去尋覓獵物和食物夜晚則選擇比較安全的地方棲息,在晚上也是好多自然敵人活動的時間。

為了提前發現敵人的靠近,當然必須有人來站崗放哨,這些人因為白天仍然要跟隨群體共同活動,所以為了保存體力,也為了能夠盡早發現自然敵害的靠近,就習慣的采用閉目養神的簡單方式,這就是氣功的鼻祖。

我國氣功的曆史非常久遠,不過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一直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後世都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

關於上古氣功,在先秦時期的一些醫學和哲學著作中多有涉及。但較為形象地向人們反映當時氣功存在的重要的資料,是陝西西安半坡發現的仰韶文化人麵魚紋彩陶盆。

這件彩陶盆由細泥紅陶製作,大口卷唇,斜腹淺圈底,環繞陶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圖案。一組是兩個圖案化的魚形紋,另一組為兩個人麵魚紋圖案,其人麵做圓形,頂有三角形高髻或頭飾,口銜雙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頭頂部開了一個三角形的天窗。此圖案雖拙樸、簡單,但又顯得奇幻、怪異。

《天仙正理直論·胎息直論篇》記載:“猶有向上丹田煉神還虛……故起一出念而陰神於天門。”認為氣功煉到一定的階段,頭頂上百會穴一開,就會產生靈氣飄出的虛幻感覺。

而根據古代的記載,氣功的最初產生,是與當時潮濕的氣候有關。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這樣說:在50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

使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疏通經絡,理氣導滯,以防治淤滯不通的疾病,遠古時的這種舞,已經類似於後世的健身氣功。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也寫道,中原地區,地麵平坦濕潤,所以有很多人得了痿厥寒熱的疾病,所以就用導引的方法治療。

以上文字都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導引之法舒筋通脈。這是我國有關應用導引健身的最早記載。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黃帝生下來就十分聰慧與眾不同,3歲時已經能說會道,10歲時對周圍事物有很強理解力,長大後誠樸又敏達,到成年時當上天子。

他向天師岐伯請教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活到100歲,而且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現在的人,年齡才到50歲,行動就已經衰老了,這是時代變遷的呢?還是現在人違背了養生規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大都了解養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於陰陽之道,並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身體,飲食有節製,作息有常規,因而能夠使形體和精神協調,活到他們應該到的壽數,到100歲以後才去世。”

“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當做漿水一樣縱飲無度,經常沉迷於荒亂的生活中,乘著酒興縱意房事,因過度色欲而耗竭精氣,造成真元敗散。正是由於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氣,經常過分使用精神,貪圖一時的快意,背棄了養生的樂趣,生活全無規律,所以才到50歲就衰老了。”

岐伯接著說:“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他的人民:對一年四季中的各種病邪,要根據節氣的變化而謹慎躲避;同時在思想上要安閑清靜,不貪不求,使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這樣,疾病又怎麼會侵襲你呢?”

“所以那時的人都能心態安閑少欲望,心境安定不憂懼,形體勞動而不疲倦,真氣從容而順調,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為甘美,所穿著的衣服為舒適,所處的環境為安樂,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羨慕嫉妒,這樣的人民才稱得是樸實。”

“對這些樸實的人民來講,嗜欲又怎能幹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論也不能擾亂他們的心態,無論是愚笨的、聰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內心的安定,而不吸取外物的獲得或喪失,所以能符合養生之道。因此,年齡都超過100歲,但行動不顯衰老,是因為他們全麵掌握了養生之道,才能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的緣故啊!”

有一天,黃帝又岐伯:“五運太過和不及之年,人們得了病,用什麼方法可以平定呢?”

岐伯列舉了不同年、月、日以及各種病的診治方法。談到腎病時,他說:“所有自來腎有病者,可以寅時麵而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7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7遍,餌舌下津令無數。”

談傳染病時,黃帝問:“我聽說,五疫發病,不論大人小兒,感染上這種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都相似,除針刺法可以防治外,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嗎?”

岐伯回答說:“有啊,那就是氣功的方法啊!在五疫流行時,有的人並不受傳染,那是由於他們有正氣充實於體內,以致邪氣不能幹擾侵犯。同時,他們又懂得避免毒氣侵襲的方法,邪氣雖然從鼻孔吸入,但又可以把它從鼻孔排出。正氣出於腦,就可以不受邪氣幹擾。”

黃帝問:“那具體的方法是什麼?”

岐伯答道:“具體方法是:首先,在室內振作精神,默想自己的心中有陽氣充實,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在將要進入病房時,先默想有一股青氣從肝髒發出,向左側運行在東方,變化成為繁茂的樹林,以使肝氣充實。”

“其次,默想有一股白氣從肺髒發出,向右側運行在西方,變化成為肅殺的金戈鐵甲,以使肺氣充實;默想有一股赤氣從心髒出發,向南方運行在上部,變化成為光明耀眼的烈焰,以使心氣充實。”

“再次,默想有一股黑氣從腎髒出發,向北方運行在下部,變化成為凜冽的寒水,以使腎氣充實;再默想有一股黃氣從脾髒發出,存留在中央,變化成為生長萬物的土地,以使脾氣充實。”

黃帝問:“這樣就可以了嗎?”

岐伯說:“在五髒之氣充實,可以保護身體之後,還要默想頭頂上有北鬥七星,光輝閃耀,使精神更加充沛,然後才可以進入病室。”

相傳黃帝時代的名醫俞跗在治病時,就常使用氣功療法。《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饞石、橋引、案撫、毒熨,一拔見病之應。”橋引、案撫即為氣功療法。

古人設計舞蹈和氣功演練程式常常以禽獸的姿態動作為模本,禽獸的某些特殊行為和效果可能給古人以啟發。

《黃帝內經·素問》中黃帝說道:“我聽說上古的真人掌握了自然界無窮的奧秘和陰陽千變萬化的道理,他們在氣功修煉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所以他們的形體可以永葆青春,壽命不僅超過一般的人,而且可以與天地同在,沒有終了的時候。這就是因為施行了氣功的養生之道的結果。”

《莊子》中記載的上古真人與《黃帝內經》一脈相承:“古時候的真人,不違逆微小,不自恃成功,不謀慮事情;若是這樣,過了時機而不後悔,順利得當而不自得。像這樣,登高不發抖,下水不覺濕,入火不覺熱。”

這些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憂愁,飲食不求精美,呼吸來得深沉。他們的呼吸直達足跟,而普通人的呼吸隻用咽喉。

而且真人不悅生、不惡死,無拘無束地來去,不忘記自己的來源,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作為去輔助天然。他們的精神穿越大山而沒有阻礙,進入深淵而不受淹沒,處在卑微而不覺厭倦,充滿天地。

距今4000年至4500年前的半山馬廠文化,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遺址中有一陶罐,雙耳,小口,大腹,底部緊收,麵積如罐口。罐體有一清晰彩繪浮塑裸體人像。

這人像雙腳平放,比肩稍寬,下肢彎曲做蹲襠式,腹部微隆,雙手環抱,置於腹部之前,口張開,做吐氣狀,兩目微閉,似凝視守神,麵部表情平和靜穆。整個身體呈站樁功氣沉丹田的姿態。

令人驚異的是,此裸體人像上身為男性,下身為女性,顯示了下陰上陽,陰陽合和的思想。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以藝術的形象顯現氣功演練的實物。

這樣一個意守丹田的姿勢,對於古代提高氣功的醫療保健效果,一定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人們競相學習的榜樣。因而古代的藝術家們才創作了這樣的陶罐塑像。

這個雙耳彩陶罐充分證明,我國氣功不僅發現甚早,而且在遠古時代就已十分流行,並已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演練方法和思想觀念。

[旁注]

伏羲 我國傳說中遠古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這是我國最早的計數文字,是我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他還創造曆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

仰韶文化 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在陝西關中、陝北一帶。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8000年前,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

《尚書》 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尚書》在作為曆史典籍的同時,向來被稱為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並列的一個文體類別。

黃帝 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我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本姓公孫,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河南新鄭。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岐伯 我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我國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寅時 我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兩小時。“十二時辰製”西周時期就已使用。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23時至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醜時,3時至5時為寅時,依次遞推。

俞跗 黃帝之時的一位良醫,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我國姓俞的始祖。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髒”的外科技術,可以說為我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丹田 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閱讀鏈接]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4個方麵作出了指導:意識訓練、食物訓練、生活習慣訓練、工作習慣訓練。

就目前人類能力而言,這種訓練是提升人體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徑。心身健康指導專家應挖掘其科學內涵,製訂具體操作手段,直接用於改善更多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質量。

仙師教炎黃二帝學氣功

炎黃時期,在西邊的昆侖山上住著很多神仙家,在那裏修心養道。而炎帝和黃帝都先後向昆侖山的神仙家虛心學習功法,並體驗親證,得到了很高的功能和智慧。其中著名的一個就是赤鬆子。

《列仙傳》記載:赤鬆子為神農時雨師,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變得仙俱去。

赤鬆子最大的本領是呼風喚雨,而雨水在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中是至關重要的。由於他有如此神奇特異的功能,當時的老百姓稱他所下的雨為“神雨”。

赤鬆子不間斷地回到昆侖山西王母住的石房子修習吐納導引,辟穀不食,常常吃火芝充餐。他喜歡吃的另一種食物是枸杞實,所以赤鬆子的牙齒生了又落,落子又生,不知道有多少次。

神農氏跟赤鬆子修煉一種特殊的氣功“火功”,調動人體潛在能量,開發出很強的特異功能,當上了部落首領之後,人們才稱其為“炎帝”。

炎帝的小女兒“少女”也跟著赤鬆子學習神仙術,赤鬆子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學得差不多了,她就找了一棵巨大的桑樹,在上麵築巢,辟穀練功。遠遠看去不像個女孩子,倒像隻白喜鵲。

過了不知多少天了,少女還不從桑樹上下來,炎帝心裏著急,就讓人往下喊,但樹上一點反應都沒有。炎帝和皇後都慌了,但巨桑特別高,誰都上不去,這可如何是好?

有人出了個主意:“不如用火燒吧,火著上去她就下來了。”

炎帝心想也隻好如此了,於是命人搬來柴堆點著了火。大火隨著風勢便向上燒去,一直燒到少女做巢的地方,大家都張著口,抬著頭緊張地觀察著。

突然,巢裏少女騰空而起,像一隻白色的飄帶向天際飛去,此後再也沒有回來,她成仙了。

炎帝要教南方的人民播種五穀,可是沒有從北方帶來的穀物種子,怎麼辦呢?炎帝向天上一發功,隻見天空中飛來一隻遍身通紅的鳥,嘴裏銜著一棵穀穗和禾苗,而且紛紛降落下來許多種子。

炎帝把這些種子收集起來,教當地人播種在開墾過的田地上。於是五穀豐登,百果興旺,老百姓有了糧食充饑。

史稱黃帝“且戰且學仙”,所以他向赤鬆子學火功沒有炎帝學得好,後來他隻說有一個叫廣成子的,住在西邊不遠的崆峒山中,於是黃帝就前往拜訪。

找到廣成子後,黃帝對他說:“我聽說先生您明達‘至道’,我想用至道來攝取天地的精華,使五穀豐登,養活百姓,您說我該怎麼辦?”

廣成子對黃帝說,“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鳥不到遷徙的季節就飛走,草木還沒黃就凋落了,我和你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談呢? ”

黃帝回去後3個月不理朝政,什麼事都不幹,然後又去見廣成子,很恭敬地跪著走到廣成子麵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

廣成子回答說:“修道所達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什麼。凝神靜修,你的肉體必然就會十分潔淨,你的心神也會非常清爽。不是你的身體勞頓,不是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長生。注重內心的修養,排除完結的幹擾,知道過多的俗事會敗壞你的真性。”

“我能牢牢的專注於養性,永遠心境平和清靜無為,所以活了1200歲,而形體上沒有一點衰老的跡象。得到我道術的可以成為君王,失去我道術的隻能成為凡俗之輩。我的道將把你引向無窮之門,遊於無極的原野,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凡人都將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卻會長存於天地之間。”

後來,在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中,廣成子下山作過黃帝的軍師,幫助黃帝戰勝了蚩尤。

戰爭結束了,黃帝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靜下心來研究仙家氣功了。黃帝學仙家功夫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利用功夫養生防病。

《莊子·知北遊》中記載著黃帝晚年的一則故事:

知向北遊曆來到玄水岸邊,登上名叫隱弅的山丘,正巧在那裏遇上了無為謂。知對無為謂說:“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懂得道?怎樣居處、怎樣行事才符合於道?依從什麼、采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道?”

問了好幾次無為謂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從無為謂那裏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闋的山丘,在那裏見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問話向狂屈提出請教,狂屈說:“唉,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知從狂屈那裏也沒有得到解答,便轉回到黃帝的住所,見到黃帝向他再問。

黃帝說:“那無為謂是真正正確的,狂屈接近於正確;我和你則始終未能接近於道。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所以聖人施行的是不用言傳的教育……生是死的連續,死是生的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

“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的聚合形成生命,氣的離散便是死亡。如果死與生是同類相屬的,那麼對於死亡我又憂患什麼呢?所以,萬物說到底是同一的。這樣,把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看做是神奇,把那些所謂討厭的東西看做是臭腐,而臭腐的東西可以再轉化為神奇,神奇的東西可以再轉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隻不過同是氣罷了’。聖人也因此看重萬物同一的特點。”

黃山本來叫黟山,後因黃帝在此修成正果羽化升天而改稱為黃山,黃山上留下許多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得道升天的故事,如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等。

相傳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子住在望仙峰上的石室中,他們在采藥溪的深穀裏挖掘草藥,用洗藥溪的泉水洗淨,在曬藥坪上曬幹,放在藥臼裏搗碎,然後,到丹井裏取水,放進架設在煉丹台上的煉丹灶裏,一直煉了八千甲子,終於煉成了仙丹。

於是,黃帝與浮丘子、容成子服下仙丹,騎在神龍背上飄然升空而去。

後來,黃帝的曾孫帝嚳時,一天忽報有一道人自稱赤鬆子,求見帝嚳。帝嚳非常歡喜,連忙迎接他進入殿內,隻見赤鬆子長得長身玉立,顏如朝霞,仿佛隻有三四十歲的模樣,不禁暗暗詫異。

赤鬆子對帝嚳說:“山人以前在令曾祖軒轅黃帝時,對於黃帝成仙登天曾小效微勞。如今見王子功德高卓,與黃帝不相上下,那麼成仙登天亦大有期望,所以今天前來造謁,想略有貢獻,不知王子肯賜容納否?”

帝嚳大喜,立即起身北麵,拜赤鬆子為師,並且仍然讓赤鬆子當了雨師,又指定一所軒爽靜僻的房屋請赤鬆子住下。而赤鬆子也傳了帝嚳一些氣功導引和服食的方法,帝嚳也獲得了長壽。

[旁注]

西王母 即道教女神王母娘娘。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也稱“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

廣成子 為道家創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傳說廣成子活了1200歲後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兩個升天時的大腳印。 一說廣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二說“道”的化身曾3次降於人間,分為黃帝時期的廣成子、西周時期的老子、東漢時期的張道陵。

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相傳蚩尤麵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後,在河北涿鹿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蚩尤戰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羽化 古代修道士修煉到極致跳出生死輪回、生老病死,是稱羽化成仙。羽化源自古代陰陽學,古人相信用寂斷和四靈物法印可以提高陽氣從而成為仙神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