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一隻狼孤獨地住在山洞中,洞裏收集著無數汽車的碎片和一座聖女的雕像。一夜,狼被狼人咬傷。狼醒來時,變成了人的模樣。
導演:Vladimir Mavounia-Kouka
製片:Ensad(法國)
片長:11分鍾
出品時間:2005年
片種:動畫片
獲獎記錄:
2007年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最佳動畫片(國內組)
在歐洲的傳說裏,狼人被稱為吸血鬼的親戚,但比起其親戚吸血鬼,狼人的曆史還要悠久得多,古希臘的奧維德(Ovid)在《變形記》(《Metamorphoses》)裏、貝特羅納(Pétrone)在《諷刺文集》(《Satiricon》)裏就清楚地記載過褪衣焚燒、攻擊牧場的狼人。後來的大仲馬、喬治·桑、法國當代多能作家波裏斯·維昂等也受過狼人傳說形色各異的啟發。狼人“每逢月圓之夜,就會從人身變為狼身……變形之後,它會難以控製地想吃活人或動物生肉,並會對著月亮長嚎”。(維基百科)狼人的神秘孤獨、嗜血、性渴望還使它成為奇幻電影的一大主角。從George Waggner的《狼人》(1941)到Terence Fisher的《狼人的詛咒》(1961)再到《美國狼人在巴黎》(Anthony Waller,1997),狼人形象裏被反複地扭曲、擺正後又多了些柔情、哀婉的成分。法國吸血鬼專家Alain Pozzuoli稱,目前有青少年還把獨立不羈、與周遭格格不入的狼人納為心靈偶像。
《走火》由波裏斯·維昂的故事《狼人》自由改編而成。波裏斯·維昂傳述的“狼”清新寡欲、文明優雅,還愛吃素。在不幸被狼人咬傷後,狼去城裏兜晃、遭遇,在關鍵時候保持了崇高姿態,最後平安脫險。《走火》則在片名裏就暗示了對狼不吉利的兆頭。狼的山洞在花花城市的背影處,和城市形成深藍和橘紅的對比。深藍的山道裏有時會閃過一團火焰色,是從城裏來的經過山道的汽車。色彩的強烈對比、融合影射了兩個世界的區分和糾纏。比起《狼人》裏高風亮節的狼,《走火》裏的就顯得更普通,更像一隻真正的狼。因此,它被狼人咬過後,也就很正常地獸性驟發、性欲奔湧,變成了一隻沾了人惡習的狼。
傳說中的狼人多由受了惡咒或被其他狼人咬傷後的人化成(和吸血鬼一樣)。而《走火》裏狼人的前身卻是隻狼。狼原本比較安分,每日隻以等待過山路的汽車作消遣,和山洞裏的雕像維係著的也是柏拉圖式的愛情。自從厄運降臨,身上混了人的血液後,狼就開始滑向罪惡。它打破精神戀愛,迫切地加入了巴黎紅燈區的“肉食族”。在一番性發泄、施暴、吸血,完成一個狼人的使命後,狼開車回家。
隻是狼並沒有意識到:狼人是到零點就要恢複狼形的。那時他還在車中,身子急劇蛻變,無法控製方向盤,車從山崖上墜落,狼被活活燒死在車中。《走火》暗示:凡是放棄了最初的身份的,也將無法重獲最初的地盤。
汽車和車禍的設計是Vladimir Mavounia-Kouka對先前影像作業風格的延續;Vladimir還從汽車的碎片中獲得啟示,並把它應用成影片的主題圖形,使《走火》成了一係列折斷的、多棱角的繪畫和照片的集合。而這一棱角特征並不隻限於畫麵和人物,還反映在取景框的形狀上。《走火》的景框很少出現整塊的方形,而是根據畫麵的樣式,裁剪成各式不規則的幾何形,用遮擋板把四周遮成墨黑。如《走火》為表示月夜,出現在鏡頭裏的便可以是一個藍霧籠罩下的圓點。為補充畫麵的立體感,剪輯前的畫像還經過了Photoshop裏的質地調整,改平滑為粗糙,原著《狼人》柔和、奇異的風光到了《走火》裏,就變得嶙峋、多刺、令人不安。
Vladimir影片裏的兩次“走火”,第一次燒毀了過山道的車,目擊者狼撿走了汽車的殘餘物;第二次毀掉的就是狼。狼在窺視狼人做愛後,自己也上了紅燈街;受狼人惡攻的狼接著去吞噬別的生命。命運輪回,火焰接壤了片子的首尾,也成了Vladimir用來表達欲望的鮮活符號。
導演檔案:Vladimir Mavounia-Kouka,1979年出生,法國年輕導演、圖像設計師、剪輯師,先後就讀於法國視覺交流學院(ECV)、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參與過多部影像作品製作。畢業作品《走火》獲克萊蒙·費朗最佳獎後,Vladimir Mavounia-Kouka開始從職德法文化電視台ARTE的KARAMBOLAGE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