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瞅著我問道:“難不成這九子困龍陣與“九泉幹涸”有關不成?”
我鬆開她的肩膀,點頭說道:“沒錯。九子困龍陣是從曹魏時期的黃泉封鬼陣中演化出來的一個陣法,由於布陣的特殊要求,此陣隻能設置在地下靠水力運轉而作。陣中的九個龍子是控製整座陣法的九個關鍵陣子,每一個陣子都控製著一眼地下泉水,實際上整座九子困龍陣是擺在上湧的泉水之中。隻有拔除這九個陣子,九眼地下泉水下降,九子困龍陣才能顯現出來。換句話說破陣的最終結果就是“九泉幹涸”。巧的是姚老頭說的“八臂哪吒”的故事正對應了詩中的“八臂斷”。而且這九子困龍陣本來就是為了對付龍而設置,也符合“妖龍出世禍蒼生”那句話。至於“橋塌城陷成澤國”這句話,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破陣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吧。”
“我靠,那你丫能破解此陣嗎?”小夏有些興奮地問道。
我搖搖頭歎了口氣說道:“不能,那本道家秘籍中隻記載了有關九子困龍陣的一些皮毛知識,全是些籠統的概述之詞,具體破陣之法根本沒有記載。”
小夏聽了有些掃興,她低頭沉思了片刻後問道:“獸醫,假如你的推斷是正確的話,那我估計倒字藏真匾裏的東西極有可能是這座九子困龍陣的破陣之法。這個盜洞一定是那個草鬼門的鈴師所挖,此人可能已經潛入了九子困龍陣中。”
“不可能。”我擺了擺手接著說道:“九子困龍陣一破一現,環環相扣,隻有破除一個陣子才會出現下一個陣子。這兩個六指椒圖完好無損,說明此陣尚未被人所破。從盜洞的手法上來看,對方相當的專業,十幾米深的盜洞打的如此光滑平整絕非是一般的盜墓賊所為。草鬼門的人恐怕沒有這個本事。”
“說不定是鈴師雇傭他人所為呢。既然鈴師已經得到了想要知道的秘密,又挖開了墓塔,那為什麼不去破陣呢?難道倒字藏真匾裏所藏的東西不是破陣之法?”
我苦笑了一下解釋道:“巫婆同誌,所有條件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我們的猜測正確的基礎上。如果我們的猜測是錯誤的話,那這一切自然也都不成立了。”
小夏一臉堅定的說道:“獸醫,我認為你的推測沒有問題。鈴師之所以如此,一定是有什麼其它的原因。有棗沒棗打上一杆子再說。反正咱們現在也沒什麼線索,不如試一試,萬一蒙對了呢。”
這丫頭肯定是對九子困龍陣裏所困的“龍”感興趣了。不光是她,就連我也對此事十分的好奇。不管推測是真是假,姚廣孝費勁心機擺了一座九子困龍陣,裏麵一定藏著不同尋常的秘密。反正也是無事,不如試一試。雖然沒有破陣機關圖,但我對古代的機關術也很有研究。我小時候老妖婆教的雜學中就包括許多古代的機關術知識,加之後來在局裏的資料室裏又看了不少珍貴的古籍圖書,所以我對古代的大部分機關術都能弄個七七八八,雖說達不到一瓶子滿的境界,但也是多半瓶子晃蕩了。
我國古代的機關術玄妙異常,精巧絕倫。若論大師當首推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和魯班,集大成的則是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以及三國時的諸葛亮和馬鈞,以及宋代的蘇頌。墨子發明了眾多的守城器械而聞名天下;魯班製造的“機關鳥”據說可以連飛三日而不墜地;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和“渾天儀”,巧妙的將人造機關與天象和地理之變結合起來;而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更是達到了古代機關製造技術的巔峰。
但是若說到以水力為機關動力的大師,三國時期魏國的馬鈞無疑是最頂尖的一位高手。史載,一個藩國曾向魏明帝進貢了一種雜耍,名為“百戲”。魏明帝叫人把它裝設在洛陽宮裏,可安裝完成後,眾多木偶人卻呆若木雞,動不起來。魏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魏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馬鈞叫人購買了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設計好的圖樣,雕成許多整齊排列的木齒輪,同時建起一座大蓄水池,以水力驅動控製木偶的機關。當魏明帝前來觀看時,隻見木偶們有的擊鼓,有的吹蕭,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其巧妙程度比原來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大文學家傅玄對馬鈞評價極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還說馬鈞的“巧”,雖古時的魯班、墨翟及近代的張衡也比不過。
除了馬鈞之外便是北宋時期的蘇頌了。他發明的“水運儀象台”,連國際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都稱讚它“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高10.5米,共分三層:頂層是一個帶屋頂的涼台,中心放置一架銅製渾儀,用來觀測天象;中間層是一間密室,放置渾象,用以隨時演示天象;最下層包括兩大部分:樞輪及其控製係統、水循環設備和報時裝置。各部分之間均以精密的傳動機構相連,其構思之巧、精度之高在當時都屬世界第一,具有相似功能的天文鍾在歐洲直至14世紀才出現。現在世界上第一台等比例、能“動”的水運儀象台出自日本,是世界著名鍾表企業日本精工於1997年複製成功的。時任精工時計事業部部長的土屋榮夫曾撰文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介紹。從土屋榮夫發表文章開始,相關文獻和其他前期工作就已著手進行,有關人員光中國就跑了幾十趟,前後花了七八年時間,耗費近4億日元。以財大氣粗的精工集團在鍾表製造界的卓越聲望和豐富經驗,尚且花費了如此大的心血,水運儀象台的精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