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針灸
1針法
當人體發生病變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施治於選好的穴位上,促使經絡通暢,氣血和調,以達到驅邪扶正,恢複健康,這種方法就叫做針法。
針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目前隨著針灸醫學的日益發展,適應病症也日漸擴大,幾乎各科都可應用針灸方法。例如內科方麵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癌症、痹症、腸胃病、哮喘病、瘺症、中風、遺尿等;外科方麵治療單純性闌尾炎等;婦科方麵療效較好的有痛經、經閉、帶下等;兒科方麵以驚風、疳積、小兒麻痹症等效果較好;此外,五官科中的紅眼睛、乳蛾、牙痛等效果也很好。
現代常用的針大體可分為三種:毫針,長短有5分到3寸5分不等的幾種,粗細也有26、28、30號等的分別,針身圓滑,用各種金屬絲製成,一般是用不鏽鋼絲製的。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針;三棱針,針身呈三角形、三邊有刃、粗細長短也有不同,多用於實熱病、淺刺放血,以瀉血熱;皮膚針,又名“小兒針”,是用五、七枚小針嵌在一端如蓮蓬狀的針柄上製成(裝五枚的稱為“梅花針”,七枚的稱為“七星針”),多用於怕痛的婦女、幼兒,輕輕敲打,安全有效。
臨床操作過程
①預先必須練習針刺的手法。在紙疊或棉枕上作刺入撚轉的練習。
②施術前應檢查用具和注意消毒。體位一般采取仰靠、倒伏、托頤、俯伏、屈肘仰掌、橫肱、側臥、仰臥等幾種。一般采用臥位,再用抗墊調整姿勢,要使病人比較舒適而能持久。施針時要精神貫注,謹慎從事。
③針刺的程序、方向和深淺。刺針的程序普通都是“先上後下,先背後腹,先頭身後四肢”。針刺的方向有直刺、斜刺和橫刺三種。一般在四肢、背部、腹部用直刺(90),胸部、頸部直斜刺(45°),麵部、額部宜橫刺(15°)。深淺根據病人胖瘦有不同:一般在四肢大約半寸左右,在胸腹不宜超過半寸,頭頸部更要淺些,以免發生意外。
④進針的方法。左手為押手,作用在固定穴位,減少疼痛,協助進針,右手為刺手(即持針的手),在進針時,輕輕將針點在穴上,一撚而進,雙手協同進針。如果用三棱針,要刺得快,淺刺半分到一分便出血。皮膚針隻要輕輕敲打。
⑤手法及其“補”、“瀉”。進針後要力求病人產生酸、麻感覺,即所謂“得氣”。“得氣”後要施用手法,產生刺激。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撚、搗、留五種。
進:撚著針向裏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撚進快,刺激強;撚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撚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撚: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撚動。撚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撚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撚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撚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采用補法;瀉法是采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製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瀉法。
異常現象的處理
彎針:多因手法過猛或體位移動所引起,應恢複原來的體位,順著自然出針。
滯針:多因局部緊張,針身剝蝕所引起,可試以輕度提插,待鬆動後出針。
折針:多因針根剝蝕,體位移動,筋肉痙攣等原因所造成。醫者首須鎮靜,並告知病人不要驚慌亂動。若沒的針身斷端尚露在體外者,可用鑷子取出;深的要用手術才能取出,必須立即施行。
暈針:多因體虛饑餓、精神不安,或初次受針、神經過度緊張,以及手法過重等原因所造成。可出現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冷汗等虛脫現象,甚則昏迷。發生暈針時,應立即出針,使病人躺臥,喂以熱開水,輕的很快就能恢複,重的可酌情刺人中、中衝或灸百會、足三裏等穴,以促其蘇醒。
出針後如發現局部腫起青紫,宜揉按患處,予以熱敷或灸熨;如果腫脹過甚而不消,可在局部再灸一下,很快便可消失。
2灸法
一般以艾製品燃著,在穴位上或患部烘灼,使感溫熱或灼痛,以通經活絡,回陽救逆,從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目的,這種方法就叫作灸法。灸法多用於慢性病人和陽氣衰弱的疾病,如慢性風濕病、腹瀉、胃病等效果很好。
灸法的種類與運用
直接灸:艾炷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待將要燃盡而病者呼燙時取去艾炷,另燃一炷;艾條灸,是由古太乙針法演進而來,臨症時取艾條一支,點燃一端,放在距穴位1寸處熏灼,等灸處紅潤、感到灼熱為止。
間接灸:在灸處先放藥物,隔藥用艾炷燃熏,叫做間接灸,例如隔薑、隔鹽、隔蒜、隔餅等都是。
其他灸法:除了上述的灸法外,還有燒針尾的溫針灸,藥製如炮竹式的太乙針灸,雷火針灸,局部塗藥使發泡的天灸,使用灸筒的溫筒灸,以及外科所用的桑木灸法和神燈照等。
施灸的程序與標準
施灸的程序與施針的程序大體相同,可以參考“針法”一節。灸法的計數以“壯”為單位,每灸一艾炷稱為一壯。凡在頭麵及四肢末梢等處施灸時,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時,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體強者可大些多些,虛弱者應小些少些(老幼也宜造當減小減少)。
施灸注意事項
防止燙傷。施灸時艾炷要放置平正,防止滾動;艾條灸應不時向上或向左右移動,防止過於灼熱,病人呼燙時即應略為抬起,並時時彈去艾灰,注意勿使火星下落,以避免燙傷皮膚或燒壞被褥。
灸治以後,病人被灸的局部皮膚一般呈現錢紅暈,片刻自然消失,無須加以處理。如紅暈色深,或有灼痛感,應塗以油膏少許,加以保護。如局部起泡,即“灸瘡”,應塗消毒油膏,並以紗布包紮,防止繼發的感染,一般7天左右即可自愈,下次應改換穴位施灸。
3腧穴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之氣輸注聚結於體表的所在,也就是臨床上下針的部位。“腧”,有轉輸的意思;“穴”,是空隙之意。偏穴又有“氣穴”、“孔穴”、“骨空”等名稱,習慣上稱“穴位”。
腧穴散布在一定的經絡循行線上,因此,它的作用和經絡的功能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經絡是人體氣血流通的線路,腦穴就是這些線路上的小站,轉運輸送流行著的氣血。當某些內髒有病時,在所屬經絡上的某些腧穴就會出現病理反應,如壓痛點或特殊的過敏點,針灸療法就是刺激這些“點”來調整經絡與髒腑的功能而取得療效。
腧穴從大體上可分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種。經穴是屬於十四經係統的腧穴,約有361個。經外奇穴是十四經以外的腧穴,約有200多個。阿是穴是一種沒有固定位置的腧穴,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輔穴,所以又叫“壓痛點”、“天應穴”。
體腧穴很多,由於每個腦穴的位置不同,因此取穴的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要正確的取穴,必須掌握穴位的測定標準。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種,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手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指為標準進行測量定穴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①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②橫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由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
另外,有些穴位可采用體表解剖標誌取穴,如:兩乳之間取膻中穴、兩耳尖直上取百會穴、握拳於掌橫紋頭取後溪穴等。
4十四經脈分布部位及其腧穴
手太陰肺經
從腹部出來,經過腋下,沿上臂外側經過肘部再沿上臂內側向下,經過手掌直達拇指的指甲旁邊。本經共計有少商、魚際、太淵、列缺、孔最、尺澤、雲門、中府等11個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尺澤。在肘窩橫紋的正中央,曲肘於大筋外側取之。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肘臂拘攣疼痛、中風癱等。針3~5分。
②列缺。在拇指側腕上15寸。把患者兩手之虎口部相對交叉,左(右)手食指壓在左(右)手之橈骨莖突上部,食指尖到達之處即本穴。
主治偏正頭痛、咳嗽、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肘痛、小便不利。針2~3分,針尖斜向肘部刺入;灸3~7壯。
③少商。在大指爪甲角內側約1分許。
主治中風昏迷、鼻血、咽喉腫痛、身熱。針1分,針尖略向上方。
手陽明大腸經
從食指的指尖起,沿食指的拇指側上邊,通過第一、二掌骨之間,沿前臂前上方到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經肩峰到頸椎的大椎穴上,然後向下從缺盆進入胸腔而到大腸。另一支從缺盆穴上走頸部。本經共計有商陽、合穀、三裏、曲池、臂、肩、迎香等20個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合穀。在手虎口處。將拇食兩指伸開,在第一、二掌骨間微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翳、鼻衄、耳聾、牙痛、熱病汗不出、經閉、中風。針3~7分;灸3~7壯。孕婦忌針灸。
②曲池。在肘窩部橈側橫紋盡處,屈肘橫肱立拳取之。
主治手臂腫痛、半身不遂、風疹塊。針8分~1寸5分;灸3~7壯。
③肩。在肩端兩骨間陷中。以手平舉,在肩端關節間,可以摸到空陷處是穴。
主治肩臂痛、半身不遂、風疹塊。針6分~1寸5分;灸7~17壯。
足陽明胃經
從眼眶向下,繞口唇到唇下沿下顎邊緣到耳前,沿發際到額顱。另有一支沿喉嚨從缺盆和乳中線直下,順臍旁下行到陰毛兩側,再下行到大腿前側,經膝蓋,沿脛骨前外側到足背,入足中趾內側與次趾之間。另有一支從缺貧經胸腔入腹腔而到胃。本經共有四白、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乳中、乳根、天樞、水道、歸來、脾關、梁丘、足三裏、闌尾穴、豐隆、解溪、內庭、厲兌等45個穴位。其中常用的有:
①地倉。在口角旁4分。
主治口眼斜、流涎等。針3~7分;針尖斜向頰車穴;灸3~7壯。
②頰車。在下頜角前約5分左右,張口時有凹陷,咬緊時則凸起。
主治口眼斜、牙關緊閉、牙痛、頰腫。針4分,針尖斜向地倉穴;灸3~7壯。
③天樞。在臍旁2寸。主治嘔吐、泄瀉、腸鳴、腹脹、臍周疼痛。針5分~1寸;灸7~15壯。
④足三裏。在膝眼下3寸。
是全身性強壯要穴,主治胃脘痛、腹痛、消化不良、腸鳴泄瀉、中風偏癱。針5分~1寸;灸7~20壯。
⑤豐隆。在足外踝上8寸。
主治哮喘氣急痰多、嘔吐、便秘、癲狂。針5分~1寸;灸7~15壯。
⑥內庭。在足次趾與中趾合縫處。
主治足背痛、牙痛、胃脘痛、泄瀉、痢疾。3~5分;灸3~5壯。
足太陰脾經
起於足大趾內側,沿第一蹠骨上行到足內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脛骨內側後上方行股內側的前緣,經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髒。本經共有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陰陵泉、血海、衝門、府合、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21個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隱白。在足趾爪甲角的內側約1分許取之。
主治吐瀉、月經過多、驚風、癲狂。針l~2分;灸2~3壯。
②公孫。在第一蹠骨頭後1寸。
主治胃脘痛、腹痛。針5分;灸3~5壯。
③三陰交。在足內踝上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