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現代流行病3
15回歸熱
回歸熱是由一種稱為回歸熱螺旋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主要表現為陣發性高熱,伴有全身的肌肉酸痛,可出現肝脾腫大、出血傾向和黃疸。因其發作期與間歇期交替出現,發熱和退熱往來回歸,故稱為回歸熱。回歸熱螺旋體喜歡潮濕溫暖之處,對熱和化學消毒劑都比較敏感。因此,用化學消毒劑或煮沸的方法可將其殺死。但耐低溫,在血凝塊中於0℃時可以存活3個月之久。
回歸熱螺旋體存在於病人和鼠類的體內。病人體內的回歸熱螺旋體由虱進行傳播,所致的回歸熱稱為流行性回歸熱;鼠類體內的回歸熱螺旋體由蜱進行傳播,所致的回歸熱稱為地方性回歸熱。兩種回歸熱感染後沒有持久的免疫力,也就是說感染一段時間後可以再感染,如流行性回歸熱的免疫力約維持2~6個月,過了這段時間後可被再感染;地方性回歸熱免疫力約維持1年。另外,兩種回歸熱之間也無交叉免疫,就是說,感染了一種回歸熱後,還會感染另一種。
人們對回歸熱普遍容易感染,在回歸熱的疫區,兒童發病率較高,外來人也更容易感染,且無年齡性別之分。由虱傳染的回歸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季節發病較多,其他季節有散在發生,其分布廣泛並無地區性,本病多發生在生活、衛生狀況差,居住擁擠,缺乏洗澡更衣條件的人群,對這些人如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也可以引發大流行。由蜱傳染的回歸熱有嚴格的地區性,局限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主要發生在長江以南部分地區,常於4~8月溫暖潮濕季節發生,呈散發,當地兒童和外來人群易感染發病。
虱傳回歸熱的傳染源隻有病人,是由人身上的虱子傳播的。病人在發熱期血中出現大量的螺旋體,當虱子吮吸了病人的血液後,螺旋體即在虱子的體內大量繁殖,但僅在虱子的體液中存活,其唾液及糞便中則沒有螺旋體存在,所以虱叮咬及虱糞便無傳染性。隻有當人被虱子叮咬後,因搔癢而將虱體壓碎,或將虱子用手打死,虱子體腔內的螺旋體經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後才會感染。如果手被螺旋體汙染後,沒有清洗又揉眼、挖鼻也可以將病原體帶入人體。孕婦患者可經胎盤將病原體傳給胎兒。輸入了帶有病原體的血也可被感染。
蜱傳回歸熱是自然疫原性疾病,鼠類是主要傳染源。病原體在鼠體內寄生,蜱叮咬了患病的鼠後,病原體即在蜱體內生長繁殖,蜱的體液和唾液內都有大量的病原體。當蜱叮咬人吸血時,將病原體直接注入人體而使人感染。被病原體汙染的手也可使病原病經破損的皮膚黏膜而侵入人體。另外,帶有病原體的蜱所產的卵因含有螺旋體,可將其傳給下一代,因此蜱不僅是傳播回歸熱的媒介昆蟲,也是傳染源。
該病的潛伏期為2~14天,平均約為7天。兩種回歸熱的表現基本相同,但虱傳回歸熱比蜱傳回歸熱要重一些。
虱傳回歸熱起病急,主要表現有發熱、發冷、寒顫、劇烈頭痛,1~2天內體溫迅速升高達40℃~41℃,全身肌肉及關節酸痛,尤以雙下肢小腿後部的肌肉壓痛明顯,高熱重症者可出現抽搐、神誌不清。部分患者可出現咳嗽、惡心、嘔吐,腹瀉、眼睛充血、鼻出血,也可見牙齦出血、皮膚瘀斑及紅色點狀皮疹,嚴重時可以嘔血和便血(大便發黑,像柏油樣),眼睛鞏膜及皮膚發黃等。發病6~7天後,體溫突然下降並伴以大汗。體溫下降後,症狀逐漸消失,但仍感疲乏,沒有精神和食欲。經過1周左右的間歇期後,上述全部症狀又重複出現,即“回歸”。複發一般症狀較輕,發熱期較短間歇期逐漸延長。
蜱傳回歸熱的臨床表現與虱傳型相似,但症狀相對較輕。複發次數卻較多,一般為2~4次,多的可達14次。在發病前,蜱叮咬的部位皮膚發炎,呈紫紅色中央隆起,搔破後容易感染。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同時又有被虱或蜱叮咬過的情況,就應考慮是否患了回歸熱,立即到醫院就診。
在患病過程中可並發支氣管肺炎,嚴重者可因此而死亡。虱傳者有時可出現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或發生脾破裂及脾出血。蜱傳者在後期可出現眼部並發症如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暫時失明等。
發熱時要臥床休息,鼓勵病人盡可能多喝水,以補充身體因高熱、腹瀉所消耗的水分;飲食上給予熱量高、易消化、稀的食物,如:濃米湯、麥乳精、藕粉、麥片粥、菜粥、麵條、麵片、果汁等,可將青菜剁碎放入食物中,應少量多餐,保證各種營養成分的供給。如不能進食或飲水時,給予靜脈補充液體。體溫在39℃~40℃,或40℃以上時,遵醫囑酌情給與小劑量解熱藥物及鎮靜藥物,以防止發生抽搐。當病人體溫驟然下降並大量出汗時,應注意有無虛脫現象,並注意給病人保暖以防受涼,隨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被。注意保持口腔衛生,進食後要漱口。對局部皮膚表麵有瘡疹或破潰的可用四環素軟膏等塗抹。治療上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環素、土黴素、青黴素、氯黴素、鏈黴素等。
發現病人應及時實行隔離,令病人獨住一室,隔離時間至最後一次發熱15天以後。病人立即沐浴並更換衣褲。虱傳回歸熱應滅虱,蜱傳回歸熱應滅蜱。消滅老鼠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蜱傳回歸熱的傳染源是鼠類。對接觸了病人者,或在疫源地被蜱叮咬過,也應進行衛生整頓和滅虱和滅蜱,還必須實行隔離進行醫學觀察15天。
對疫區及可疑地區進行全麵衛生整頓,滅虱、滅蜱和滅鼠以達到消滅傳染源的目的。
搞好房前屋後的衛生,清理整頓水塘,河溝淤泥。做好個人衛生整頓,勤洗澡、勤換衣、勤洗衣被,經常曬被褥。良好的衛生環境可減少老鼠、虱子和蜱的滋生。
加強個人防護。在疫區工作、接觸病人,或為病人滅虱時,應穿長袖衣褲及鞋襪,並紮緊袖口和褲口,防止被虱、蜱叮咬。還可以在皮膚暴露處塗抹風油精等防蟲叮咬的藥物。必要時可口服強力黴素或四環素以預防發病。
16艾滋病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用起的一種致死性傳染病。艾滋病患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即HIV抗體陽性),臨床出現機會性感染、各種腫瘤等症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即攜帶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而尚無症狀出現,外表與正常人一樣,隻有通過體檢才能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
據我國有關傳染病研究所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我國普通人群對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較大,對艾滋病的抵抗力明顯低於美國白人。專家分析,倘若控製得好,2010年全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約為150萬,如果不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其病毒攜帶者將達到1000萬,成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損失可達人民幣4600~7700億元。
艾滋病被醫學界稱做“超級癌症”、“世界新瘟疫”,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肌體,人體免疫功能即被破壞,許多正常人不會得的病和不會被感染上的病毒,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則對之毫無招架之力,很容易得病,稱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病毒具有的生物特性,使其具有特別嚴重的危害:一是人體一旦被病毒感染即具有持續性,不但本人終生攜帶,而且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二是病毒在每一個複製周期後都會產生不同的病毒,具有多變性,給治療帶來麻煩,因為它會很快產生耐藥性,對其用疫苗預防也很困難;三是病毒主要攻擊免疫係統中最主要的輔助性T細胞,一旦該細胞被殺滅,整個免疫係統就會坍塌,並激發各種各樣的感染以及腫瘤。
艾滋病患者多出現明顯的消瘦和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或全血細胞減少。長期腹瀉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神經係統的損傷引起智力下降、反應遲鈍、抑鬱、憂慮、類妄想狂精神病或癡呆。心血管係統的損傷引起心動過速、心髒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腎功能的損傷可引起間質性腎炎和腎小管壞死,出現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腫、氮質血症及腎功能衰竭。肌肉骨骼係統的損傷可引起遊走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和關節腔積液,酷似風濕性關節炎,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亦可表現有多發性肌炎,肌肉明顯壓痛及活動障礙,肌肉活檢呈壞死性肌炎。內分泌係統的損傷可出現腎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腎素血症、低血壓、持續性低血鈉和高血鉀、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腎上腺危象等。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無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藥物。最常用的藥物是疊氮胸苷、雙脫氧肌苷和雙脫氧胞苷等,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感染早期如聯合使用上述藥物則效果更好。但是以上藥物均係國外生產,且價格很貴,國內很少使用。
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有幹擾素、白細胞介素—Ⅱ和丙種球蛋白等,都具有抗病毒、抗細菌感染和增強免疫調節的作用。其中白細胞介素—Ⅱ還可使患者淋巴細胞數增加,改善人體免疫功能。
中國的一些中藥,如香菇多糖、丹參、黃芪和甘草甜素等亦有調整免疫功能的作用。目前在有些研究中已發現,某些中藥或其成分在體外實驗過程中能抑製HIV,且價格便宜,預計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我國目前艾滋病的診斷標準是:血液檢查艾滋病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症狀中任何一項者,可確診為艾滋病人。
(1)近期(3~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
(2)近期(3~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腹瀉(每日達3~5次)1個月以上。
(3)卡氏肺囊蟲肺炎。
(4)卡波氏肉瘤。
(5)明顯的真菌或其他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其傳染源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及被汙染的血液、乳液、用具等。目前已從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眼淚、乳汁及尿液等體液中分離出艾滋病病毒。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現已確定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血液、精液有很強的傳播作用。它之所以能廣泛傳播,完全是借助人與人之間體液的直接接觸,隻要沒有造成體液直接接觸的條件,就不會傳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種:
(1)性傳播:包括陰道性交、與同性或異性之間的肛交和口交,病毒經性交引起的粘膜微小破口而進入人體。性接觸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越大。全球報告的艾滋病病毒傳染者的75%是通過性途徑感染。
(2)血液傳播:指輸入或注射被HIV汙染的血液或血製品、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用品及其他侵入人體的器械或共用注射器吸毒。
(3)母嬰傳播:指患有艾滋病或已感染HIV的婦女通過妊娠、分娩或哺乳把艾滋病病毒傳染給她的嬰幼兒,傳染幾率在30%左右。
據專家說,一般生活中的接觸,如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吃飯(分餐製)、遊泳、咳嗽、蚊蟲叮咬、使用公用電話和公共廁所、乘坐公共汽車等都不會被傳染。因為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弱,如果沒有體液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一經離開人體,較高的溫度、日光照射等都可以使其迅速死亡而失去傳染力。但是,近年來,醫學專家們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吸咽者在相同的生活行為方式下比非吸煙者更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吸煙者易患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吸煙對免疫係統的影響,吸煙要使活化的免疫細胞和淋巴細胞明顯減少,並可使機體免疫係統的自然殺傷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下降,抗體生成減少。對女性來說,煙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謝物可在吸煙女性子宮頸分泌物中蓄積,並可引起局部免疫功能的變化,使生殖係統對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增高。另外,吸煙對肺的巨噬細胞也有影響,並可使抗病毒淋巴細胞減少,使呼吸係統病毒感染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