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十大富貴病1(1 / 3)

一、現代十大富貴病1

1肥胖症

所謂肥胖症是指由於長期能量攝入超過消耗,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而造成的疾病。中國人肥胖症的界定,可用兩種方法:

(1)以體重指數公式計算,即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亞太地區指標,BMI在23~249者屬超重,25~299者屬一度肥胖,≥30者屬二度肥胖。

(2)以簡易公式計算,即男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5)×09;女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7)×09;大於標準體重10%者為超重,大於標準體重20%~30%者為輕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30%~50%者為中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50%以上者為高度肥胖症。

另有普及性的外觀法,根據人體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把肥胖分為山座型、馬褲型、半身型。

山座型:脂肪聚集在下腹部、臀部、髂部,致使肚大如山,腰圍如筒,多見於婦女。

馬褲型:脂肪聚集在腰部及髖關節處,其他部位較少。

半身型:根據脂肪集中於上半身或下半身,而稱之為上半身型或下半身型。上半身型者脂肪多堆積在上肢、頸部、背部、肩部及前胸的乳房部,而下肢較少;下半身型者脂肪堆積在腿部(尤為大腿部)、下肢關節、足部,而腰以下則少。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均出現了明顯的肥胖趨勢。肥胖症患者中還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肥胖症的病因學研究表明,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於內分泌紊亂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數屬於單純性肥胖,即人體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超出部分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皮下和內髒器官周圍。現代醫學認為,肥胖主要是因遺傳、中樞神經、內分泌、飲食、運動等因素所致。

(1)遺傳因素:約有40%的肥胖症屬遺傳因素致病。如果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者占80%,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者占40%,如果父母都正常,其子女肥胖者僅占10%。

(2)神經因素:人體下丘腦有調節食欲的中樞,其中腹內側核為飽覺中樞,興奮時發生飽感而拒食,破壞時食欲大增;腹外側核為食餌中樞,興奮時食欲亢進,破壞時則厭食。此二者相互調節與製約,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中,將食欲調節於正常範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則致肥胖或消瘦,此種因素在肥胖病中少見。

(3)精神因素:食欲中樞受製於精神狀態,精神過度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食欲受抑製,迷走神經興奮時,胰島素分泌增多,食欲常亢進。病理心理狀態與肥胖有關,所謂“心寬體胖”有其道理。

(4)內分泌代謝因素:胰島素分泌增多時可刺激脂肪合成,造成肥胖。

(5)飲食因素:過多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飲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轉化為能量的營養素(如煙酸、VB2、VB6),不科學的進餐方式(如快速、大量進食、貪食、夜食)等。

(6)運動因素:運動過少,坐位生活所需熱量較少,而飲食後缺乏活動消耗,造成脂肪堆積。

(7)藥物因素: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抗精神類藥物或避孕藥物不當,也會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由於體內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島素增高,極易並發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壓:肥胖症最常見的並發症。調查數據顯示,肥胖症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2~6倍。

心髒病:肥胖人的心髒病突發率明顯高於體重正常者。肥胖症患者比正常人平均早7年罹患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髒病。肥胖形成冠心病的時間是10~20年。

糖尿病:肥胖人中,253%患糖尿病,256%的人糖耐量減低。肥胖人出現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肥胖病人的4倍。

腦中風:臨床資料證明,肥胖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比正常人高出40%。

癌症: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對100萬人的調查表明,肥胖者比正常人癌症發病率高,而且死亡人數也比正常人多。男性多患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女性多患膽囊癌、膽道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癌症發病率男性增加16%,女性增加13%。

其他慢性病:膽囊和膽道結石、骨關節病、肝硬化、慢性支氣管炎等發病率在肥胖人中比在正常人中都高。

心理疾病:因肥胖病症引起的社交、擇業等社會問題,包括受歧視、取笑等,肥胖人容易發生孤獨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肥胖者因過量體重所致的行動不靈活,易發生意外。

以上所述,足見肥胖是引發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人的體重與壽命有很大的關係。據調查,長壽者多為體重在正常範圍的人。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醫學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我國(不含港、澳、台地區)超重的患病率已達18%,肥胖的患病率達2%。據此推算,中國20歲以上的超重患者不低於24億人。

肥胖症的預防對策有以下幾點:

(1)知識預防:接受健康教育,學習肥胖症知識,知曉家族有無肥胖史,經常測量體重、腰圍、臀圍。

有研究表明,中國人是腹部肥胖的易感人群,而腹部肥胖則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現已證實,簡便的腰部測量可以有效地預測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生的危險性。

(2)飲食預防:對於有肥胖遺傳基因者和有肥胖預兆的人,要特別把好“進口”關。

多補充煙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營養素,促使體內脂肪釋放能量;

多補充水,以利溶解脂肪。體內缺乏水的攝入,脂肪就會逐漸沉積。有肥胖基因或趨勢的人,每日最好喝涼開水8杯,約2000毫升,但應“多次少量”,忌一次多量;

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少吃味精、胡椒、鹽、糖等易刺激食欲的調味品,多吃蔬菜;

烹調多采用蒸、煮、烤和涼拌方式;

多餐少食,每日4~5餐,每餐七八分飽,常喝粥;

餐前喝湯,進餐時,細嚼慢咽,每口飯咀嚼30次,正餐最好不少於20分鍾;

食物多樣化,每樣少吃一點兒;

早餐吃飽、吃好,難消化的肉、禽、蛋類葷食應在早、午餐食用;

晚餐宜少,宜早,在晚6時左右為好。餐後散步,與睡覺間隔3~4小時。不加夜餐。

有專家建議說:“如果你正在減肥,一日三餐的最佳熱量分配比例是:早餐占25%、午餐占50%、晚餐占20%~25%。

食物的熱量可依照下列方法計算。

無論你年齡多大,用理想體重乘以33,就是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千焦)。如果你是體力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或參加運動鍛煉,每天跑步8公裏,那麼就用理想體重乘以44l;如果每天跑步少於5公裏,就用理想體重乘以33,得出的數字就是你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值。

現化膳食專家建議膳食遵循“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原則,其內容具體如下:

“一”,指每日飲一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可以有效補充鈣,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300~350克,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

“三”,指每日進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雞蛋一個或豆腐100克,或雞鴨100克,或魚蝦100克。以魚類、豆類蛋白為好。

“四”,指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鹹(廣東型膳食每日攝鹽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東北型18~19克,以廣東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頓(指在總量控製下,分餐次數多,有利於防治糖尿病、高血壓);七八分飽。

“五”,指每日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是預防多種癌症的有效措施。當然,配餐時可再用適量烹調油、幹果及調味品等。

“紅”,若無禁忌症,每日可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於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卜、紅薯、南瓜、西紅柿等,內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對兒童及成人均有重要的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及腫瘤發病機會的作用。我國膳食中普遍缺乏胡蘿卜素。

“綠”,指綠茶及深綠色蔬菜。飲料以茶最好,茶以綠茶為佳。據中國預防醫學院研究,綠茶有明確的抗腫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麥粉或燕麥片。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證實,中國農科院品質所監製的燕麥片,每日用50克,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下降。對糖尿病患者效果更顯著。

“黑”,指黑木耳,研究指出,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顯著降低血黏度與血膽固醇含量,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