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體九大係統及其生理作用
人體的九大係統是指神經係統、運動係統、循環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它們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對維係我們肌體健康和正常活動起著支持性作用,我們有必要熟悉一下這九大係統及其它們的生理作用。
1神經係統
人體內各器官係統的活動,是在神經和體液(主要是激素)的調節下進行的,從而使人體各部分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神經係統可分成中樞神經係統(大腦、小腦、腦幹、脊髓)和周圍神經係統(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兩部分。
中樞神經係統
脊髓:外表呈圓形;有兩處膨大(頸膨大、腰膨大),是上下肢神經發出的地方在脊髓橫切麵上,中央灰色蝶形結構叫做灰質,是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位於前麵的灰質叫前角,發出運動神經;後麵的灰質叫後角,是接受感覺神經傳入的部位;灰質周圍的白色組織叫做白質,是神經纖維集中處。
脊神經:由脊髓兩旁的前、後兩個神經根所合成。前根由前角運動神經元發出,支配四肢和軀幹的肌肉運動。後根的功能是傳導各種感覺,後根的脊神經節是感覺神經元所在部位。脊神經共有31對,即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發出後,除胸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腰部皮膚肌肉外,其他的脊神經相互結合起來形成神經叢,頸神經1~4形成頸神經叢,頸神經5~8與胸神經1形成臂神經叢。腰、骶神經則形成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各神經叢又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支配頸、上肢、上胸、下肢和會陰部的皮膚肌肉等。
腦幹:由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組成。延腦下接脊髓,間腦上接大腦,腦幹背部與小腦連接。腦幹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和許多神經核(神經元集中處),部分神經核發出腦神經。在延腦和橋腦中有許多重要神經中樞,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這些中樞如受損傷則可危及生命。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感覺活動中樞,許多感覺傳入衝動都先抵達丘腦再轉送到大腦皮層。下丘腦是調節內髒活動的中樞,例如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都受下丘腦的調節。
小腦:形如栗子,位於腦幹背側,大腦後下方,有3對小腦腳與腦幹連接。小腦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有密切關係。小腦病變時,可產生姿勢平衡障礙,肢體肌張力增強或減退,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動作不協調表現為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行走搖晃,醉漢樣步態,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表麵有許多凹凸不平的溝和回,所以總麵積很大,功能複雜,是中樞神經的最高級部分。大腦半球表麵為灰質,即大腦皮質;皮質之下為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聯係各區皮質,並把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係起來。內囊就是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係的“交通要道”,屬於白質結構。內囊受損則出現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癱;腦溢血(中風)時,常導致內囊損傷。大腦半球表麵可分為顳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額葉的前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肌肉的隨意運動,頂葉的後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的體表感覺,顳葉的上部與聽覺功能有關,枕葉的後部與視覺功能有關。人類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分工,絕大多數的人左側半球管理語言功能,右側半球管理非語詞性認識功能(如空間的辨認、音樂欣賞分辨等)。在大腦半球深部還有一灰質塊,稱為基底神經節,它由尾核和豆狀核組成,發生病變時可出現不自主的動作(如上肢抖動、上肢舞蹈樣動作等)。
周圍神經係統
植物性神經係統:支配內髒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它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來自脊髓的胸腰段,經前根進入交感神經節,再由神經節發出神經到內髒器官。副交感神經來自腦幹和脊髓骶段,經第三、七、九、十對腦神經和前根進入副交感神經節,再分布到眼內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髒器。多數髒器既有交感神經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經支配,兩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腦神經:共有12對。第1對(嗅神經)、第2對(視神經)和第8對(聽視經),分別與嗅覺、視覺和聽覺功能有關。第3對(動眼神經)、第4對(滑車神經)和第6對(外展神經)管理眼球運動。第5對(三叉神經)接受麵部感覺和支配咀嚼肌運動。第7對(麵神經)支配麵部表情肌的運動和味覺,如發生病變損傷就產生麵癱。第9對(舌咽神經)與咽部感覺運動及味覺有關。第10對(迷走神經)與吞咽。發音、呼吸、心髒、消化等活動有密切關係。第11對(副神經)與頭頸轉動和聳肩動作有關。第12對(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腦膜和腦脊液:腦和脊髓表麵有腦(脊)膜包裹。腦膜外層(硬腦膜)緊貼顱骨,對腦起固定和保護作用;內層(軟腦膜)緊貼腦表麵;中層為蛛網膜,它和內層之間的腔隙充滿腦脊液。腦膜炎就是指中層和內層腦膜發炎。腦和脊髓實質中間的腔隙是腦室和脊髓中央管,也充滿腦脊液。
2運動係統
運動係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三部分組成,它們起著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骨和關節
骨主要由骨質構成,外麵包以骨膜,內部藏有骨髓。骨髓充填於骨髓腔和骨鬆質內,紅骨髓是造血器官。骨膜是骨表麵的一層結締組織,對骨的營養和新生起著重要作用。
兩骨或更多塊骨連接在一起,連接部分具有一定的活動功能,叫做關節。關節有一豎厚的包囊,叫做關節囊,關節囊是密封的,其內的腔隙叫關節腔,腔內有滑液,起滑潤作用,能減少關節運動時的摩擦。
骨骼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塊。根據骨骼的部位不同,分為頭顱骨、軀幹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
頭顱骨:由29塊不同的骨組成,起著保護腦、眼和內耳的作用。嬰兒顱骨縫未閉時,在顱頂上有較大的空隙,叫前囟,前囟在出生後12個月左右可閉合。
軀幹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共51塊。脊柱位於背部正中,由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骨(1個)和尾骨(1個)組成。從側麵看,整個脊柱有4個屈曲:頸椎向前凸,胸椎向後凸,腰椎向前凸,骶尾椎向後凸。整個脊柱中間有一管道叫椎管,內為脊髓。上麵通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連。兩椎骨體之間有椎間盤,如在下腰部受傷,椎間盤常向後外側突出,壓迫腰神經根,產生腰椎間盤突出症。
肋骨共有12對,呈細長弓形。前端肋軟骨與胸骨連接,後端與胸椎連接。第11、12對肋骨為浮肋,前端不與胸骨連接。
胸骨位於胸部中央,其上部有一向前隆凸的角,叫胸骨角,可以清楚摸到,其側方接第2肋軟骨。胸骨下端稱為劍突。
上肢骨:共有64塊。肩胛骨位於胸廓的後外側,呈三角形,外側角與肱骨構成肩關節。鎖骨易摸到,其外側端與肩胛骨相接,內側端與胸骨相接。肱骨在上臂,上端與肩胛骨相接,構成肩關節,下端與橈骨、尺骨構成肘關節。橈尺骨都在前臂,當掌心向前位時,橈骨在前臂的外側,尺骨在內側;橈骨下端與腕骨組成腕關節。手部骨包括腕骨(8塊)、掌骨(5塊)、指骨(14塊)共27塊。
下肢骨:共62塊。髖骨由骼骨、恥骨和坐骨組成,與骶骨共同圍成骨盆;前方兩恥骨結合處叫恥骨聯合,後方與骶骨共同組成骶髂關節。股骨在大腿部,上端股骨頭與髖骨外側凹陷(髖臼)部分組成髖關節。股骨頸部長,而且與股骨體部成一定角度,容易發生骨折;頸與體之間有一隆凸,叫大轉子或大粗隆;股骨下端與脛骨、髕骨相接組成膝關節。脛骨在小腿內側,較粗;腓骨在外側,較細;脛腓兩骨下端共同與跗骨形成踝關節。足骨包括跗骨(7塊)、蹠骨(5塊)、趾骨(14塊)共26塊。
肌肉
肌肉(骨胳肌)是骨胳運動功能的動力裝置。每塊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組成。肌腹有收縮能力;肌腱附著於骨,無收縮能力。
軀幹肌:在背部脊柱兩旁有兩條長大的能骶肌,收縮時使脊柱伸直。胸前兩側部有胸大肌,相鄰兩肋骨之間有肋間肌。腹前壁正中線兩側有一對腹直肌,收縮時使脊柱和軀幹前屈。腹前壁外側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胸腹腔之間有隔肌,形如傘狀,收縮時隔頂下降使胸廓容量增大,是主要的呼吸肌。
四肢肌:上肢三角肌覆蓋於肩關節的外上方。臂部肱骨前方有肱二頭肌,收縮時使前臂屈曲。肱骨後方有肱三頭肌,收縮時使前臂伸直。前臂的肌肉可分為前後兩大群。前群收縮時使腦或手指屈曲。後群收縮時則伸腿或使手指伸直。有的前臂肌收縮時還可使前臂旋轉。手肌集中在手的掌部,能作細致靈活的動作。臀部有一塊很發達的臀大肌,對維持身體直立起重要作用。臀大肌的外上方常作為肌肉注射部位。大腿的前方有股四頭肌,功能是伸小腿,屈大腿。小腿後麵有腓腸肌,隆起部分即“小腿肚”,腓腸肌以粗大的跟腱止於腳跟骨,對行走起很大作用。足部的肌肉位於足底,使足底成弓曲,有彈性作用。
3循環係統
循環係統是進行血液循環的動力和管道係統,它由心血管係統和淋巴係統組成。心血管係統由心髒和血管組成。血管分3種: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心髒和這些血管連成一個密閉的管道,遍布全身。心髒將血液排入動脈,經毛細血管、靜脈又回到心髒,然後再排出,再回來,這樣周而複始,形成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可分為2部分。一部分以右半心髒開始,把從靜脈回到心髒的血液經過肺動脈輸送到肺,在那裏放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氣,再從肺靜脈回到左半心髒。這一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小,叫做小循環。因為經過肺,又叫肺循環。另一部分從左半心髒開始,經過主動脈到全身,再通過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半心髒,把從肺靜脈回到心髒的含氧較多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供給組織細胞氧氣和養料,並把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帶回心髒。這一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大,叫做大循環。因為經過身體的大部分,又叫作體循環。
心髒
心髒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中心,也是血流的動力裝置。心髒收縮和舒張好比水泵一壓一放,使血液不斷從心髒排入動脈,又不斷從靜脈回到心髒。心髒本身的氧氣和養料由冠狀動脈供應,冠狀動脈有病時,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可以引起心髒病。
心髒的位置、形態和結構:心髒在胸腔正中偏左,位於兩肺之間,橫隔之上,前麵是胸骨和肋骨,後麵是食管和脊柱。它的形狀像一個桃子,尖向下偏左前,稱心尖,底朝上偏右,稱心底。心底部有動、靜脈出入,活動度小;心尖不受牽連,活動度大。心髒收縮時,心尖撞擊胸壁,形成心尖搏動。正常人心尖搏動的位置在左側第五肋間,鎖骨中線以內。
心髒是個中空器官,基構造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傳導係統。
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壁內襯心內膜,外包心包膜。心包有內、外兩屋,內層緊貼心肌,兩層相連接,其間有腔隙,叫心包腔,腔裏有少量漿液。心髒內的腔室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右兩半,互不相通。如有異常通道,那是一種先天性心髒病。每半側心髒又被橫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麵較小的叫心房,下麵較大的叫心室。房室之間有心內膜構成的活門,叫房室瓣,能開和關。左側房室間有二個活瓣,叫二尖瓣;右側房室間有三個活瓣,叫三尖瓣。這些活門隻能向心室開,讓血液流入心室而不能返回心房。此外,在心室和動脈之間也有三片半圓形瓣膜構成的活門,叫做半月瓣。在肺動脈口上的也叫肺動脈瓣,在主動脈口上的也叫主動脈瓣,它們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從動脈返回心室。
心髒的興奮傳導係統是由心內膜下一些特殊的心肌組織,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金野纖維所組成。這些心肌組織能自動地、有節奏地發生興奮和傳導興奮。正常時竇房結發生興奮的能力最強,它是整個心髒活動的起步點(或起搏點)。竇房結發生的興奮沿傳導係統先傳心房,引起心房收縮,然後再傳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縮。如果心髒活動的起搏點不在竇房結,或者心髒的興奮傳導過程發生障礙,則將導致心律失常。
心髒的活動:心髒活劫一次,包括收縮和舒張兩個過程。心室收縮時,室內壓力增高,房室瓣關閉,半月瓣開放,將部分血液射入肺動脈和主動脈。心室收縮後舒張,半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血液從上、下腔靜脈和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同時從肺靜脈和左心房流人左心室。然後心房收縮,把心房內血液進一步排入心室,接著心室再收縮。由於推動血液流動主要靠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所以常以心室的舒縮活動作為心髒活動的標誌。一般所說的心髒收縮期就是指心室收縮期,心髒舒張期指心室舒張期。
心率是指每分鍾心髒跳動的次數。正常成年人安靜時心率每分鍾約60~100次,但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生理情況下,心率都不相同。新生兒的心率很快,每分鍾達140次左右,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慢,至青春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比男性稍快。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平時心率較慢,同一個人,在安靜或睡眠時心率減慢,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心率加快。
心髒不斷舒縮,輸出血液,供給人體新陳代謝需要。心髒輸出血液的量,稱為心輸出量,它可標誌心髒功能的好壞。如果心髒功能差,則心輸出量就會減少。在運動、勞動、情緒激動和懷孕等情況下,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
心髒的活動由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來調節。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如運動、勞動、情緒激動時)心跳加快加強;心迷走神經興奮時(如睡眠時)心跳減慢。血液中一些內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能使心跳快而強。電解質如鈣、鉀也能影響心跳。鈣離子使心跳加強,鉀離子則使心跳減弱。
在心髒活動過程中,瓣膜關閉的振動,以及血液撞擊心室壁和大動脈壁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稱為心音。用聽診器在心前區進行聽診時,一般可以聽到兩個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音調較低,持續時間較長,在心尖部聽得最清楚,它標誌心室收縮開始。第二心音音調較高,持續時間較短,在第2肋間胸骨左緣和右緣處聽得最清楚,它標誌心室舒張開始。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之間為心室收縮期,第二心音到下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之間為心室舒張期。如果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或心房、心室間隔缺損,均可產生渦流出現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