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省域“文化軟實力”與特色文化城市發展戰略創新研究_(1 / 3)

省域“文化軟實力”與特色文化城市發展戰略創新研究*

特稿

摘 要:區域文化創新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文化轉向”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建構、提升一個省域的“文化軟實力”,需要從社會轉型的視角和“文化治理”的意義上進行區域文化全麵創新。從互聯網思維創新模式出發,提出省域範圍內“文化軟實力”提升和省域特色文化城市建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尋求為提升區域經濟社會和城市區域的“文化軟實力”能級創造理論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特色文化城市 ; 軟實力 ;城市文化資本; 互聯網+

Abstract: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to develop “cultural turn” in modern society. How to construct and increas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a province needs to implement total innovation for regional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rom the meaning of “culture governance”. Starting from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internet thinking,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olution for the increase of province-wid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vince-wid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ity. It sought for and creat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to increase the energy level of “cultural soft power” of regional economic society and urban region.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ity;soft power; urban cultural capital;internet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7-04(12)

全球化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在新興工業化和後工業來臨的時代,區域社會、城市區域體係的經濟社會轉型需要從文化治理和“文化軟實力”建構的視角加以思考,發達國家往往是從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始來實現國家與區域發展創新的。總結其經驗,轉型、創新的關鍵有七個方麵:一是要建構與城市、區域相適應的、獨有的特色文化創新發展體係和維度,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建構結構化模式與框架;二是要在頂層設計引導下,建設多層麵、多類型、大跨度的地域文化整合創新機製; 三是要有創造具體的推進模式與行動邏輯,讓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區域在“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有地方性、有方案、有方法、有抓手、有結果; 四是要深刻挖掘地方文化和曆史集體記憶,深化“地點精神”的創造;五是要建構全球文化視野,參與全球新文化產業分工,從高端環節介入“全球城市文化價值鏈”體係;六是要能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統合與創新,形成社會整體的文化認同和集體良知;七是用提升全民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來推進社會整體的一體化,這也是現代化國家的“現代性”的表達過程。

1 轉型與創新:“文化軟實力”建構的理論與實踐

1.1文化治理與創新是一個永恒過程:“文化軟實力”基本維度與意義

1.1.1“文化軟實力”的理論範疇與構成特點

有學者說:“即使我們接受哲學家們對啟蒙運動所持的讚許觀點,把它看成是一部偉大戲劇的一部分,文藝複興隻是其中的第一幕,這部戲劇就是把人們的思想從束縛它們的恐懼、迷信和虛假信仰中解放出來,那就很清楚,他們以為自己的一幕就是最後一幕的想法是完全錯了。沒有最後一幕:如果人類的思想要解放的話,這是一場世世代代都要重新開始的戰鬥”![1]“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種文化啟蒙運動,更是一場全新的社會文化創新行為。“文化軟實力”走向曆史舞台是有其深刻社會根源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1990年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等雜誌上發表相關文章,一個學者、媒體人和國家政府的高級幕僚,在工作中他能夠看到世界格局變化中的軟力量的價值,並在《注定領導:美國力量的轉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力量”(Soft Power)[2]的概念,後又在《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明確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3]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 “硬實力”,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國家可以通過戰略和政策有效使用的戰略資源和實際能力,主要由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塑造國際規則的能力等三個方麵組成,並提出“軟實力”的五個基本要素:(1)“文化吸引力”;(2)“思想/意識感召力”(價值觀); (3)“政策影響力”(包括國際政策影響力和國內政策影響力);(4)“框架(機構體製)約束力”;(5)“跨國公司控製力”。這一研究本身的創新價值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但是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一研究本身還缺乏很多係統的結構化表達,特別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素構成、內容是有巨大差異的,正因為如此,他的成果既為後來的研究奠定的基礎,也給人們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空間。如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蘊含著“文化軟實力”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德行”、教化包括以“文”“化”天下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當然,國內外學者均較一致地認為:“軟實力”主要包括意識形態、政治價值、國家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感召力、道德準則和民意等,公認的說法是:除軍事以來的實力均可以稱為“軟實力”。而我們認為“文化軟實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軟實力”的一種廣義表述方式。

在對江蘇“文化軟實力”的研究中,特別是對中國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認為: “文化軟實力”創新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有其深刻的社會意義:(1)“文化軟實力”創新是實現國家與民族核心價值與文化凝聚力重要途徑手段,主旨是建構一種文化認同意義上的“集體良知”。(2)“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具有可培養性和可塑性,如同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一樣,具有可培養性和可塑造性。(3)“文化軟實力”創新實踐的根本動力是一種文化轉型,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4)“文化軟實力”創新是大眾共同參與、精英和民眾互動、科技和文化結合、道德與時尚共進、市場經濟與文化產業互為依托的社會“文化治理”過程。(5)“文化軟實力”的水平在外在形式上主要體現在民眾的整體文化素養、文化精英群體的引領能力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及質量優勢等方麵,包括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集聚的規模和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在全球文化市場的話語權。

1.1.2“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與理論認知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文化軟實力”正在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化語境下的本土實踐,它既是一種理論視角,又是一種實踐邏輯,同時還是一種行為過程和結果。厘清“文化軟實力”的理論特征和構成要素,有助於指導我們具體的實踐運用。近年來,國內學者和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嚐試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定義區域文化軟實力,並依此來審視區域發展。2008年,《瞭望東方周刊》聯合複旦大學國際公共關係研究中心、中國市長協會,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了中國城市軟實力調查,設置十大測評項目,其中與文化相關的軟實力有六項:文化號召力、教育發展力、城市凝聚力、 社會和諧力、形象傳播力、區域影響力[4]。2009 年,深圳的文化藍皮書對“文化軟實力”的內涵作了相關論述,書中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定義為 “價值創造力”、“文化創新力”、“城市文化輻射力”、“城市凝聚力”、“城市影響力”、“城市識別力”[5]。

我們可以看到,已有的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框架在概念厘定層麵上具有橫向、並列、靜態、單一的明顯局限。因此,要實現江蘇省文化軟實力的創新建構與對策研究,就必須打破原有的既定框架,以操作性、階段性、邏輯性、發展性、實踐性、完整性的全新視角,實現對江蘇省文化軟實力的創新概念厘定。

1.1.3 江蘇“文化軟實力”維度創新與建構

在總結國內外以往文化軟實力概念體係利弊的基礎之上,我們提出江蘇文化軟實力建設七個核心維度思考,即“繼承傳統文化、立足地方特色、彰顯核心價值、凸顯中國符號、全球有效輸出、全域文化自覺、提升文化治理”的七維一體:(1)核心價值凝聚力:即一個區域對核心價值與主流信仰的傳播和認同能力,包括對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接受程度,以及區域民眾的整體認同感和以此為綱領的行動能力。(2)文化自覺自為力:即一個區域對“文化軟實力”發展的主動建構、主動參與、主動選擇和主動創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城市自覺、市民自覺、鄉村自覺與製度自覺,主動提升民眾的文化道德修養成為多數人的一種社會文化取向和習慣。(3)傳統文化繼承力:即一個區域已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成果再發展和創新,包括曆史遺跡、人文底蘊、人才儲備、口碑傳承和時尚品位等方麵,同時還包含對傳統文化的遴選甄別能力。(4)國際傳播影響力:即一個區域塑造國際品牌、進行國際傳播、輸出國際影響、獲取國際認同的能力,著力形成能夠實現中國文化“有效輸出”的江蘇樣板。(5)科技教育創造力:即一個區域依托自身文化優勢,通過產品、服務、品牌、形象、技術等多種要素,以教育、科技實現創新、創業、創造、創先的文化生產能力。(6)特色文化競爭力:即一個區域彰顯自身文化特色、形成自身“地點精神”,塑造自身差異化發展的能力,包括文化特色定位,文化資源特色、文化產業特色、文化營銷特色等方麵的建構等。(7)全域文化治理力:即一個區域進行文化治理、把控文化方向、建設公共文化的能力,包括政府的文化執政能力、企業的文化發展建設能力以及社會對公共文化的全麵參與能力,其重要的標誌之一是全民文明素質的提升。

1.2 “文化軟實力”建構與發展的全球樣板

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將“文化軟實力”視為製定國際戰略的重要內容。並在一個特有的方麵進行“文化軟實力”的創新,通過對核心要素的再創新發展,由此帶動“文化軟實力”的整體提升。美國以“全球文化大市場”戰略定位,帶動了整體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美國利用輻射全球的資本網絡和信息網絡,通過一大批跨國文化企業輸出大量文化產品,以覆蓋各國市場,從而在全球產生廣泛的文化輻射力,其文化產業規模占到全球的41%,超過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文化產業規模的總和[6]。英國經過近20年的轉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2003年倫敦市長公布了《倫敦:文化資本,市長文化戰略草案》,提出文化戰略要維護和增強倫敦作為“世界卓越的創意和文化中心”的聲譽,要把倫敦打造成為世界級文化城市。日本在提升本國的“文化軟實力”方麵的主要經驗是通過“文化立國”戰略將文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動漫文化”的精神和人文價值滲透到“動漫外交”等對外文化宣傳。正是通過這種多元、深度的文化整合提升,大大增強了日本在全球和地區的文化影響力。韓國以“文化韓國”的定位方針,明確提出了“兩個五”:力爭五年之內把韓國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上的占有率從1%提高到5%;力爭五年內能培養出10000個內容創作者,其中10%有外銷的能力。[7]為實施這一戰略,韓國先後頒布了十幾部法律法規,早在 2004年韓國文化產品已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8],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綜上所述,因各國的政治文化環境、宗教文化、經濟基礎和文化基因不同,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的方式上,發達國家多采取以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軟實力提升的“文化動力因”,是一種文化治理型的的“文化創新模式”。

1.3 “文化軟實力”建構的國內經驗

麵對全球化的文化競爭,中國一些省區多以“文化強省”的視角提出發展戰略和目標,但由於起步較晚,中國各省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目前尚在探索中穩步前進,明確提出可供借鑒的省域“文化軟實力”建設經驗較少,或者說到目前為止,提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省域屈指可數。因此,我們隻選取相關“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麵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的幾個省市進行案例梳理與經驗總結,包括一個省域經驗——廣東,三個市域經驗——北京、上海、深圳,並從中獲得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有益啟發。廣東——謀求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建設。為了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2009年廣東省明確提出了《關於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實施意見》,爭取用5到10年時間,把廣東省建設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其經驗有:一是擴大投入。2011—2015年擬投入250億元的資金用於支持文化建設。二是進行文化體製改革,廣州市是全國文化體製改革先進區。三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切入占仍以產業建設和基礎建設為主導,沒有上升到整體的國際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

上海——領先全國的“國際文化大都市”戰略。上海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國際文化服務中心、國際文化產業中心。並提出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五個工程”:即引進一所國際知名大學的分部,創建一個影響廣泛的報紙係列,發展一家有較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打造一個麵向全球受眾的頻道,創辦一項海派特色的文化活動,大力構建上海海派文化中心。除此之外,上海每年舉辦的會展數量超過800場①,位居四大直轄市第一位,吸引了大量國外高水平文化藝術團隊在上海彙聚,樹立了“上海國際性文化精品聚集高地”的城市文化形象。但是,上海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麵,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多差距,明顯地缺乏綜合化的、結構化的、全球化的、標杆化的、有現代海派風格特色“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和行動邏輯。上海應該成為東西方跨界的、可以媲美巴黎的“東方文化時尚之都”。

北京——立足全球競爭的“世界城市”定位。北京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主要是依托其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明顯地缺乏“文化軟實力”建構的主體文化自覺。北京立足全球競爭的角度,確立了“世界城市”②的定位,同時提出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9]。其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在:(1)有中國人高度集體記憶認同的曆史文化遺存和世界文化遺產。(2)集聚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國家級電視媒體。(3)擁有上百家國家級博物館。(4)上千家文化、創意企業,並具有規模化的趨勢。(5)是中國文化精英的高地。(6)是中國文化國際交流的中心。但是,北京的政治中心的曆史傳承和多中心的價值取向,使北京承載著巨大的“政治和產業發展包袱”,北京應該以紐約為標杆,成為一個真正的“改造人的文化場所”,成為真正的世界東方文化中心和思想發源中心城市。

深圳——打造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深圳樣本”。2003年深圳確立了“文化立市”、“以文化定輸贏”的發展新戰略,並先後提出了“拚文化”、“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係列創新理念,在有效引導改革實踐的同時,正努力打造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深圳樣本”。但是,從“拓荒牛”,到“創新牛”的發展過程,缺乏一種內在的文化動力,使得創新、創業的文化價值鏈有所斷裂,文化的國際化還缺乏真正的再創造,麵對香港的競爭,應該創造獨立的深圳精神文化,從成為中國創業樂園,向成為世界的創業樂園邁進。總體來看,與紐約、倫敦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大都市不同的是,國內各省市的文化發展戰略都缺乏國際性眼光和定位,大部分仍局限於國內市場的競爭,對於謀求全球文化介入和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認識不足。美國等世界發達經濟體的文化發展是由自由市場主導的,與之相反,中國各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依托於政府政策的強勁支撐,呈現出過分依賴產業政策“主導”發展進程、過分依賴投資推高發展速度的特征,出現了明顯的“政府越位,市場缺位”現象,而更多的時候,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隻是政府行為,而未能夠成為市民社會整體的文化自覺與自為。

基於此,我們認為,江蘇省作為一個省域提出明確的文化軟實力建構工程屬於巨大的製度性和思想性創新,應形成立足“國內戰略”並謀求“國際戰略”,由“政策主導”逐步轉向“市場主導”的“文化治理”前提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模式。

江蘇提升“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未來方向是:必須以建設“思想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特色高地、國際化高地”為核心,充分理解滿足群眾的期盼願望,全麵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樣板,成為中國參與國際文化競爭的重要力量。

2 核心與關鍵:江蘇“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模式頂層設計

2.1 核心目標:著眼“七個新視角”,推動江蘇省文化領域的創新發展

麵向國家層麵對江蘇省發展上台階的任務要求以及江蘇省形成“文化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的宏偉藍圖,江蘇省發展特色“文化軟實力”必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設計:

2.1.1 推動全民文化素質全麵提升

必須著力推進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提升江蘇全民的文化素質、文明素質,強化人文底蘊的創新與挖掘,在全社會推行高尚行為禮儀。讓尊重和被尊重成為一種義務。致力於文化本身的輻射性、引領性、普惠性和帶動性的最大化,創造江蘇“文化軟實力”創新最堅實的群眾基礎。

2.1.2 推動全民道德修養全麵提高

必須著力推進全民道德修養提升。在更大範圍、更廣視角、更深層次普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推進居民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社會等多維度的全麵發展,塑造一個現代化、文明化、人文化的“江蘇文明生活方式”,創造江蘇“文化軟實力”創新的最良好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