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體營養的來源(1 / 3)

第一章 人體營養的來源

1、水穀精微是飲食營養主要來源

水穀精微,又稱穀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在《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穀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穀精微輸布於五髒六腑、筋經皮毛,對各髒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麵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

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

運化水穀精微,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後,須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並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從而使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飲食水穀方能化為精微,生成精、氣、血、津液,以充養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脾的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脾的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也就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麵:一是將水穀精微物質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髒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穀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髒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泄脫肛等病症。

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製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證,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並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症狀。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四肢則痿廢不用。

2、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基本物質

氣血精津液學說是關於人體生命物質的產生、分布、形態、運行及其機能等的中醫生理學說。這一學說發端於春秋,形成於戰國。集中地體現在《內經》一書中。

《內經》把人體內的一切精微物質統稱為“氣”。進而又把“氣”區分為性質各異的六種。分別稱之為“精”(狹義)、“津”、“液”"、“血”、“脈”。據《內經》有關內容可知:狹義的“精”是指主殖之精,即腎精:《內經》認為腎精是由五髒六腑之精氣彙集而成,當人發育到一定的階段,腎精滿溢,兩性交合,便可妊育新生命,故精是生成新的生命體的基始物質,所謂“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經脈》卷三)。狹義的“氣”是指由上焦宣發出來,呈霧露狀的、對人體有充養作用的水穀精微物質。《內經》認為,“氣”在人體中是無休止的運行著。《靈樞·脈度》所雲:“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氣,內溉髒腑,外濡腠理。”(《靈樞經》卷四)。氣的流行不已,才能對身體各組織器官發揮滋潤濡養作用。

《內經》確立了氣血精津液學說的基本理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穀精微,水穀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血、精、津液都是人體的精微物質,它們各自的功能不同,但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界線。它們相互之間是可以轉化的,氣可以變血、變精、變津,血可以化氣、變精、生津。精、津也可以轉化成氣、血。而且在氣、血、精、津的生成和相互轉化的過程中,人體的各個髒腑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髒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穀精氣。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輛汽車,髒腑、筋骨、四肢、皮毛等就像發動機、傳動杆、車輪、底盤等各種零件,經絡就像各種電線、輸油管道等把各個零件串聯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但是,如果沒有電,沒有汽油、機油,沒有冷卻液,這輛汽車再漂亮也跑不起來。電、油、水這些細微的東西,才是汽車各種功能正常發揮的能量、信息基礎,是汽車動力的根本來源。那麼人體生命的電、油和水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氣、血、精、津液。

古代哲學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是由一種最基本的微細物質構成的,也就是氣。

人的形體也是由氣構成的。

中醫學所講的氣,廣義上理解,指一切構成人體的物質。這和哲學上講的“氣”有點接近。但最常見的還是狹義上的氣。它是指人體內一種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可以說,人體絕大部分生命活動都是通過它的參與和推動實現的。

人體內的氣,無處不在。它好像一支軍隊,保護著整個國家。但軍隊內部也有分工不同,行軍布陣更要有章法,所以氣在人體中也不是作用同一、平均分布,而是有分工、有層次、分重點地工作。如:駐守在體表的,稱為衛氣,有抵禦外來病邪作用,是邊防部隊;駐守在血脈之內的,稱為營氣,作用是推動血液運行,是押運糧草的後勤部隊;駐守在經絡的,稱為經氣,有溝通髒腑聯係途徑作用,是通信部隊;駐守在髒腑的,稱為髒腑之氣,如心氣、肝氣、脾氣等,負責維持各髒腑功能的正常運作,是重點城市的守城部隊等等。各處駐軍是一個整體,互相支持,有機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其來源有二。

先天之精氣:這種精氣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質,稟受於父母,故稱之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構成生命和形體的物質基礎,精化為氣,先天之精化為後天之氣,形成有生命的機體,所以先天之氣是人體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天之精氣:後天之精包括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因為這類精氣是出生之後,從後天獲得的,故稱後天之精。氣由精化,後天之精化而為後天之氣。呼吸之清氣:通過人體本能的呼吸運動所吸人的自然界的新鮮空氣,又稱清氣、天氣、呼吸之氣。人體賴呼吸運動,使體內的氣體在肺內不斷交換,實行吐故納新,參與人體氣的生成。故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人鼻,由喉而藏於心肺,以達五髒”(《類經·氣味類》)。

不同地方駐守的氣,其主要任務各不相同,但綜合起來看則可歸納成幾個方麵:

一是推動作用。就是說氣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如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糟粕的排泄等),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和運行。氣虛而推動不力,就可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或使髒腑、經絡等器官的生理活動減弱,血液或津液生成不足、運行遲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