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傷寒之類熱病初愈並發濕熱內蘊水腫的證治。
傷寒之類熱病初愈,由於陽氣耗傷、氣化不行或陰液不足、濕熱停滯,常可並發水腫之證,其證多屬正虛或正傷邪戀,與之相對,臨床亦有表現為純屬實證者。從條文用牡蠣澤瀉散治療分析,該方以大隊祛邪藥祛邪為主,足見該證屬之邪實有餘。
從牡蠣澤瀉散組成分析,方中澤瀉、商陸根瀉水利小便,蜀漆、葶藶開凝逐飲,祛水熱之內停;牡蠣、海藻軟堅以消痞;栝蔞根滋潤津液而利血脈之滯,合方共湊逐水清熱,通利血脈之功。因此,其所對應之證為濕熱壅滯,氣機不暢之候。
證既屬濕熱內停,則除“腰以下有水氣”,如膝脛足附水腫外,當見及小便不利,尿色黃赤,下肢沉重,口中黏膩,舌紅苔黃膩,脈沉實有力等症。
本證雖腫在腰以下,但與陽氣不足致水氣不化者不同,亦與濕熱夾有陰虛者有異。陽氣不足的水腫常見頭麵皆腫,麵色白,乏力神疲,或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齒印苔白滑,脈濡或沉細無力等症。濕熱夾有陰虛者常在水腫同時伴見手足心熱,麵色黧黑,肌肉瘦削,舌瘦小,脈細數等症。
本證雖為濕熱壅滯,但畢竟屬之大病之後,因此,用此等攻擊之劑猶當慎重。用時應以米湯等和服,以保養胃氣,防止攻逐之劑損傷正氣。用藥宜中病即止。
【辨治要點】
主症: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或伴大腹腫滿,小便不利,脈沉實。
成因: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蓄於下。
治法:逐水清熱,軟堅散結。
方藥:牡蠣澤瀉散(澤瀉、商陸根、蜀漆、葶藶子、牡蠣、海藻、天花粉)。
【原文396】大病差後,喜唾①,久不了了②,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人參白術甘草炙幹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
【詞解】
①喜唾:即頻頻泛吐唾沫。
②久不了了:長時間不好轉。
【釋義】差後中陽不足喜唾的證治。
傷寒之類熱病初愈,病人口吐唾沫、久久不止,是津聚不去、停積為飲之候。驗之臨床,證情既有寒、熱之異,亦有虛、實之殊。
如何鑒別其寒、熱屬性,除依據仲景“胸上有寒”之訓外,臨床必見唾出唾沫既多,且其質清稀,並伴口中不渴,喜溫畏寒,小便清白,舌苔白滑等症;反之,若吐出唾沫黏膩不爽,或兼口苦,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等症者,為病性屬濕熱無疑。
病人口吐唾沫,更有虛、實之異,若為實證,則因正氣不虛,停積之痰飲每隨吐而得去,故吐後多不複再吐,不至久久不愈;此證之吐不僅因寒飲內生,上泛胸膈,而見口吐唾沫不止,且因陽氣內虛、津不得運而痰飲不斷滋生,故不複其陽則病根不除而寒飲凝聚不止,因而旋唾旋生,久久不得息止,非若邪實停留,得吐則愈可比。
“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實即指出了該證的性質屬之虛寒。至其病位,又以脾肺為中心。因脾為機體水穀、水濕運化的本源,其機能異常又是水濕滋生之根本,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脾陽不足,肺金失去脾土溫養,則肺氣日虛而布散無力,甚則肺氣失斂,至此,津液不但不司其濡養之職,反聚為飲而成邪,脾失運化、肺不布津所生痰飲,停於胸膈,而為“喜唾,久不了了”之證。
本證雖有寒飲內停,但病根在於脾肺陽氣不足,飲從中生,故溫補脾肺為治本之法,理中丸確為的對之方。該方不僅能溫補脾陽以助運化水穀、水濕,更可溫肺以布散津液,脾、肺之陽得複,則津液自得正常敷布而不至留聚為痰飲,是不治飲而飲自消之意。
【辨治要點】
主症:大便差後,喜唾,久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