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1)(1 / 3)

著作簡況

一、書名含義

什麼是《傷寒淪》?其實際含義是什麼?這是困繞不少初學者的常見問題。

說白了,《傷寒論》其實是“論寒傷”。若直譯過來,就是“論述寒涼(對人體的)傷害”。但僅僅這樣理解,就未免失之於狹隘,比較合乎於書中具體內容的綜合認識應該是:“論述寒、涼、溫、熱等四時之氣與時行疫癘之氣等諸多病邪對人體所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傷害及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病理機轉以及如何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用藥、護理預防的一部中醫藥學專著。”

這樣表述似乎有些繁瑣而累贅,但這也隻是對全書知識要點的一個基本概括,其中蘊涵的醫藥學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遠不是一二句話所能說全的。好在這已經點明了本書的主題和要旨,以後閱讀起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導致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本書之名為什麼如此專注於“傷寒”呢?

這就需要從當時的氣候條件和社會環境來認識。據著名氣象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5000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描述:東漢時期,我國氣候趨於寒冷,有幾年冬天嚴寒,晚春國都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不少窮苦人。三國時曹操在銅雀台種橘,隻開花不結果,氣候比漢武帝時寒冷。曹丕到淮河廣陵視察士兵演習,由於嚴寒,淮河凍結,演習不得不停止。公元366年,勃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3年全部冰凍,冰上可以來往車馬及幾千人的軍隊。那時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2~4℃。由此可見張仲景所處的時代氣候是比較寒冷的。再者,當時是我國曆史上社會政治最黑暗、動亂發生最頻繁、經濟破壞最嚴重、衛生防疫最糟糕的戰爭年代,人們生活在戰火與饑荒之中,流離失所,顛沛驚恐,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就更加易於遭受寒涼病邪的傷害。以此推測,當時的外感病因尤以寒涼病邪為甚,故以“傷寒”命名,是有一定根據的。

感受寒涼等病邪就容易產生疾病,這固然是人們對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初淺認識。但“傷寒”二字,還有沒有其他更多更廣更高更深層次的特殊含義呢?

有!但這仍然需要從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醫藥認識水平來探究。追溯秦漢時期及其之前的“傷寒”概念,可以發現“傷寒”幾乎是多種發熱性疾病的同義語,當時將各種各樣的外感熱病統稱之為“傷寒”,此即《素問·熱論》所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也記載有“傷寒”的病名及症狀。當時大都從外感風寒立論,治療多行溫法。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診籍”就明確提出“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可見當時中醫臨床確已使用湯藥來治療傷寒熱病了。由於傷寒熱病的猖厥流行,這使當時醫家必須重視對該病的研究,其在醫學中所占的地位逐漸上升,所包含的實際內容逐漸擴大,其理論係統也逐步趨向成熟。漢代著名醫家淳於意、華佗等均有關於傷寒熱病治療的論述。眾多醫家的探索與經驗積累為張仲景的研究奠定了臨床治療與理論著述的基礎,而張仲景對“傷寒”的認識則更為係統而深刻,他已經將“傷寒”的辨證論治推向了中醫臨床醫學的一個階段性高峰,《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學說較之《內經》、《難徑》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中認為“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而“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如果將當時諸多醫家對“傷寒”的認識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對“傷寒”的認識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傷寒”二字在不同條件下還有其不同的特殊含義,至少可以說有“廣義傷寒”與“狹義傷寒”之分。

“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備急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雲:“傷寒,雅士之詞,雲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肘後方》雲:“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又雲:“傷寒、時行、溫疫,名同一種耳,而本源小異。”由此可見,“傷寒”是當時世人對各種外感熱病總合的雅稱,社會上也流傳著“天行”、“瘟疫”、“時行”等不同稱謂。

狹義傷寒是專指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傷寒論·傷寒例》雲:“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又雲:“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即是指狹義傷寒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