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

熱點·透視

1.陳光標受騙,該反思慈善功利化

前不久,陳光標赴美發雷鋒裝和在美國紐約請1000名當地流浪漢吃飯、並每人發300美元紅包引熱議。而今波瀾再起:他在高調曬出所謂“聯合國”頒發的“世界首善”殊榮後,卻被告知證書是假的。之後陳光標聲稱被“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欺騙,並承認辦“世界首善”的“證”自己花費了三萬美元。

騙子可恨,被騙者可悲。所謂的“世界首善”,更像是華而不實的高帽,泰然受之豈無愧乎?行善發乎內心,不求名來名自揚,如果汲汲於追逐虛名,難免給騙子可乘之機。盡管說,高調與否,無損慈善的道義分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慈善寄生的精神層次有高下之分,當慈善跳出名利考量的低層次,歸於本源、純淨,它才可“澄清萬裏埃”,才能不為利欲枷鎖所困,也才不會留下可叮的“雞蛋縫”。請守住底線,別再把公眾當成可“消費”的群眾演員。(佘宗明《新京報》《人民日報》微博)

2.“替子還債”誠信互動背後的樸素人性

兒子去世留下11萬元債務。湖北武漢市蔡甸區張灣街上獨山村民朱耀堂和吳清安七旬夫婦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兒子還債9年不輟。而家裏所借得的每一筆錢,都未曾收到過一張借條,所有債務,都隻是存在於他們心中的“明細”。

說到底,誠信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親戚朋友、鄰居願意借錢並且不打欠條,源於一種社會信任;人性中包含的善良和責任,超越法律文本成為有安全有品質的公共生活的保障。不願意辜負別人的信任,不願意虧欠別人的“替子還債”,樸素人性的閃亮,不僅讓債主減少了經濟損失,更讓所有人體驗到社會信任的價值和力量。

社會轉型時期,麵對層出不窮的道德失範現象,許多人都著眼於製度和基礎秩序的重建,卻忽視了對人性的“救贖”。隻有當個體的人性價值得到充分的重視,公共秩序和社會文明才會得到堅固的支撐。畢竟,再完美的製度也難免存在“漏洞”,而能夠有效地堵住這些漏洞的,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和責任。(楊朝清,中國青年網)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