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敬明:成功並非唾手可得(1 / 1)

郭敬明:成功並非唾手可得

素材前沿

上海大學寶山校區,黑色奔馳S350,三個貼身助理。郭敬明退學五年後,第一次返回母校,著意選擇了6月6日,他的生日。他被簇擁於台前,“這是他的時代!”當身後的投影上連續三次打出這個強有力的句式時,郭敬明把右手舉過頭頂,比劃個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台下喧囂的聲浪再次洶湧而至——這次活動,是郭敬明在為他的電影《小時代》宣傳造勢。

作為郭敬明最得意的作品,《小時代》三部曲總計售出超過550萬本。2010年時,有人找他拍攝《小時代》,但他拒絕了,“我沒想好,到底要不要邁出那一步。”到了2012年,電影項目重新啟動,郭敬明再次接到了當導演的邀請。“與其讓別人毀掉(我的作品),還不如我自己來毀掉。”

他為上下兩部電影寫了360場戲,而一般國產電影僅有90場。“你這是好萊塢的節奏。”柴智屏對他說。後來,他刪掉了一部分,上部電影仍有130場戲。

去年11月17日,

是電影開拍的第一天,楊冪笑著對他說:“緊張嗎,導演?”“有一點。”實際上,他的緊張可不止一點,連喊“卡”的聲音都是顫抖的。但一周後,楊冪就對他說:“沒想到你這麼專業。”這和他此前的準備有關。他找了些電影拍攝的紀錄片和幕後花絮,“看看人家怎麼跟演員說戲的”。他還讀了許多記錄電影現場工作的書,消化掉大量技術術語,“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這個導演並非什麼都不懂。”

工作量超乎了他的想象。劇組淩晨1點收工後,導演們還得商量接下來的計劃。第二天一早,郭敬明需要早起去試機器、走位。

“他是我見過的最勤奮最聰明最用功的年輕人,”製片人安曉芬說,“隻要有不懂的方麵就會迅速做功課彌補上,所以在片場我會發現他對攝影、打光、找角度都很在行,他會主動抓住時間跟攝影師聊,學習能力非常快,而且他很善於聽取各方意見。”

在未上映之前,這部電影就已經為郭敬明捧得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的“最佳影片”獎和“最佳新人導演”獎。郭敬明對它充滿了自信,“《小時代》不隻是一部電影,還是很多人的青春。”

如果說“青春”是標注在郭敬明身上最具代表性的符號,那麼“勤奮”,就是助他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

曾有記者問他:“聽說你事情多到每天恨不得工作24個小時,怎麼堅持下來的?”

郭敬明回答說:“我的確是少睡覺,多做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天賦、什麼僥幸。每一個成功的人,最主要的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花的精力和時間比別人多。”

而“勤奮”之外,他對自己和公司有著詳盡的規劃,換句話說,他的“目的”一直很明確。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提到,郭敬明2006年與他在長沙書市上第一次見麵,就已經拿出一份規劃宏圖——他想做的不僅僅是個簽約作者,他要長江文藝給他一個雜誌平台,《最小說》;一家公司,“柯艾文化”;還要求簽下他代理的數位作者的出版合約。

那一年,郭敬明才23歲。

6月27日周四零點,《小時代》首映。僅僅四天,票房就突破3億元。有記者問:“電影傳遞的價值觀可能對很多年輕人產生影響,作為導演的你最想對他們說什麼?”

郭敬明回答說:“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我想對每一個年輕人說,如果有夢想,就努力去追逐,想成功,趁年輕!”

熱議銳評:郭敬明對自己的要求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學會自己不熟悉領域裏的專業知識。當所有演員都感歎“郭敬明當導演原來是這麼專業”時,他其實已經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除掉“作家”、“商人”、“導演”這些已有的光環,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年輕人奮鬥不息的狀態。他也讓我們看到,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段敬芳,新華網)

話題拓展:成功並非唾手可得;勤奮是成功的基石;有夢就去追……

(資料來源:新華網、時光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