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陶朱後人(2 / 2)

楚歌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了一跳,驚愕的望向項莊,昨天晚上似乎發生了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原來項莊昨夜受了那驛丞的氣,心中十分不平,趁張子房不注意,溜出房門,躍上屋頂,仗著過人的輕功四下搜尋那驛丞的住所,想給那驛丞一個教訓,誰知驚動了守衛範家貨物的武士,項莊不得已忙避入一間空房內,半夜時分,天色昏暗,再者那存放在空房中的玉屏風卻是用黑色布套套上,以至於項莊眼力不濟,碰倒之後又救之不及,釀成慘劇,隻好狼狽逃回。

張子房忙起身,對範英歉然一笑道:“他少年意氣,心直口快,請公子不要怪罪。”

楚歌也連忙站起身來,扯了扯項莊,湊到他耳邊小聲道:“事情還有轉圜餘地,你快些賠罪,別讓子房先生為難。”

項莊扭著臉,隨意一拱手道:“小子失禮,望公子勿怪。”又添了一句:“我會賠償的。”

那玉屏風世間隻此一件,千金難求,範英不禁搖頭笑道:“無妨無妨,此是命也,我自會向祖母告罪。”他看了眼張子房,意味深長道:“更何況,全賴這玉屏風,我竟結識了名滿天下的韓公子良,亦是美事一樁。”

張子房微微一怔,方笑道:“公子怕是認錯人了。”

範英道:“那先生腰間所垂玉佩又是何物呢?”

楚歌不由看去,果見張子房腰間係著一枚嬰兒拳頭大小的玉飾,雕刻的是上古神獸獬豸,環成一圈,圍繞著玉佩正中紋路天然形成的篆體“張”字。

範英笑道:“此玉乃是一塊上好的和闐玉,上麵紋路天然而成“張”字,先祖父得到時甚為驚異,後張開地為韓國丞相,祖父便命人刻上獬豸圖紋,取公正廉明之義,送與張丞相。我雖不曾親眼見過,卻也聽祖父談論其形貌,與先生所佩之物何其相似。”

張子房苦笑道:“公子好細膩的心思。”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終為秦國鐵騎踏破疆界,成為其大一統政策下的第一個犧牲品。彼時,張良不過是一名十五六歲的少年。

由於地處黃河中遊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惡秦,南有強楚,韓國就像一塊上好的肥肉被諸雄窺伺著,國土在連連征戰中割讓的越來越多,國力日漸衰微,隻能任人魚肉。

張良便成長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下,他生於韓國貴族世家,世代公卿,本為姬姓,因祖父受封於張邑,便以張為氏。祖父張開地乃三朝肱骨,父親張平亦為釐王、惠王兩朝丞相,因而張良能更多的接觸到政治背後隱藏的那些黑暗與不公。

待秦國滅韓,張良一夜之間從高處跌落到塵土裏,張家已再非昔日的鍾鳴鼎食貴胄之家,門下的食客家將早在戰亂初始時便盡數散去,張良唯一的親弟也在這場劇變中夭亡,從此他便散盡家財,遊蕩江湖。

公元前218年(秦王政二十九年),張良得知始皇帝將欲巡遊海上,便求見齊韓之間以販鹽鐵而發家的巨賈倉海君,倉海君送與他一個大力士,為他鑄造了一隻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鐵錐。張良埋伏在博浪沙襲擊始皇,命大力士朝行駛過來的皇帝車輦投擲鐵錐,不幸誤中副車,行刺雖未中,張良之名卻遍傳天下。

楚歌心裏是既驚駭又恍然,手緊緊的拽住袖子,幾乎要將那脆弱的布料扯破。張子房竟然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留侯張良!額滴神啊!他竟然和張良相處如此之久還懵懂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