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存金石氣 筆透千古史(1 / 2)

書存金石氣 筆透千古史

作品賞析

作者:丁吉林

曾經的世界文明古國,基本消亡殆盡,唯有中華民族根深葉茂,生生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的自豪,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座豐碑。如果說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這棵大樹的根,那麼,中國文字就是維係中華龍脈的魂。書法藝術對中國文字的傳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創造作用。

中國的書法藝術,植根於中國的漢字和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我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經曆了一個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千百年來不斷創造、演變、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自秦代以來, 我國書法逐漸形成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包括碑帖等書法藝術的門類。

書法特有的藝術形式,博得無數人為之陶醉,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曆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潛心研究,終身為之探索。

朱宏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優秀的代表。

在中國北方地區,朱宏先生可以說是一位領軍級的書法藝術大師。楷、行、草、隸、篆、魏六體兼備,各領風雅,書香沁人,藝色奪目。

朱宏先生雖人處北塞邊陲,然足跡遍布神州之南北東西。“北碑南帖” 是傳統書法學上的習慣說法,朱宏先生當然也南受帖學之侵淫,北益碑林之熏陶,然而他卻能跳出巢穴,將“帖”與“碑”來了個“中和”,既取“帖”中之樸茂與凝重,又得“碑”中之奇掘與骨力。多年來,朱宏先生潛心於篆隸行草的研習、細細體味士人書寫時的筆情墨趣,無論是傳統的經典作品,還是當代大家名作,他都取其精華“轉益多師為吾師”。朱宏博覽群書, 兼收並蓄,學養厚重,深諳“一通百通”和“藝不壓身”。

七十年代初,他先後任塔河文化館、縣文化局長、地區群眾藝術館館長,並廣泛接觸書畫以外的藝術:彈鋼琴、吹長笛、拉提琴、工曲譜、喜茶藝,從中去感悟書法藝術的無窮堂奧。在注重綜合修養的同時,他還重視書學理論的研究,結合自己的書藝探索,將所思、所感、所悟訴諸筆端,撰寫了係列既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論文和專著,將書法藝術從感性實踐升華為理論認識,這在當今書壇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探索的偏頗中更難能可貴。古人雲:“筆成塚,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的確,長期的揮毫臨池與早年打下的紮實基礎,使朱宏先生書作呈現出既具深厚的傳統功力又不乏時尚唯美的現代氣息,無論真、草,還是篆、隸,每種書體在他腕下均為上乘。其篆書古樸渾厚、凝練莊重;隸書氣息恢弘、灑脫靈動; 楷書則氣息高古、靜穆疏朗。在他眾多書體精品中,我最為欣賞的還是他的行草書。其行書風格多樣,骨格清奇。既飄逸空靈,又清美俊秀;既有勁爽奇崛,也有時尚誇張但仍不失傳統遺韻一路的書作。其草書則通過一氣嗬成的氣勢與搖曳多姿的線條變化,紙麵上的黑白布局表現出一種節奏美與韻律感,從而讓人感受到一種酣暢淋漓的藝術張力! 朱宏先生前些年的篆書“先秦毛公鼎銘集聯”,用筆流暢婉轉,圓潤敦厚,又不失勁健豪邁之氣;紙麵結體錯落有致,取舍得當,體現了朱宏先生的文字書寫功力,可謂“書存金石氣”。這種在筆端紙硯間傳承、融會、貫通遠古精神氣息的書法往往使人讚歎不已。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基本準則是書寫沉穩有力,神氣合一。篆書體和隸書體,以及篆隸結合的“繆篆”無不體現了皇權貴族的精神表征。更使人讚歎的是朱宏先生“師古不泥”,經過多年的潛心專研將篆隸魏碑、漢簡融為一體的現代書法,在國內開創先河。可謂“日積月累,終有所悟;厚積薄發, 修養日深”,難怪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鑒定大師、裝裱大師李春生先生看了朱宏先生的書法讚不絕口:“觀朱宏書法令人驚歎,筆法詭妍多變, 委婉如歌之,旋律蕭蕭然似風竹之聲,各種書體之變通。功力之深,當今書壇少見,堪為大家,很具收藏價值。”

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發行的《朱宏草書百首》是朱宏先生近年來創作的作品,在中國書法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部作品的出版,是朱宏先生繼承傳統的深厚功力和時代創新相結合的結晶,在當前書法界書風混亂的情況下,他的草書開一代新風,樸實無華、草而不亂、媚而不俗,既有二王的流美,又有懷素智永的狂放豁達,浸著孫過庭、黃庭堅的精妙章法,更有音樂般的旋律美。似涓涓溪流,清澈透明,又如大河奔流一瀉千裏,顯現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前赤壁賦》則是一幅堪為朱宏先生草書代表性的作品。此作長6 米,寬2 米,45 行,每行在12 字左右。重布局、巧錯落、大氣磅礴、揮灑自如,在結字和用筆上收放嫻熟,變化多端,兼之用墨枯濕得法,字幅之中,又有若幹處“眼睛”( 最先映入眼神的字) 暗藏,故而從整體上欣賞,作品靈氣飛動。連慣綿綿,書鳳與蘇子之文珠連璧合;從細微處觀察,則無一處用筆用墨不傳神,正是大小合一,內外兼容,如此佳作,非收春聖手。誰可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