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現代文明社會病2(1 / 3)

第二章現代文明社會病2

二、現代娛樂生活的致病

1現代舞綜合征

迪斯科舞、霹靂舞等的現代舞,以節奏明快、活潑奔放、隨興發揮而流行於當今社會娛樂界 。然而過於迷戀或跳躍不當,則會罹患現代舞綜合征。發生頭痛、頭暈、頭頸部及上肢皮膚 麻木疼痛;四肢關節、手指和腕部關節慢性勞損,軟組織損傷、炎症和變形;大腦皮層功能 失調後可致神經衰弱、失眠,各種身心障礙病症。

防治本征應做到以下幾點:

(1)跳舞要有節製,注意適度:跳舞前宜活動一下肢體和頸部,使之有個適應過程,學會在 跳舞時調節和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跳舞時間不宜太久。

(2)足部按摩:有頭痛、頭暈、頭頸部及上肢皮膚麻木疼痛者,可重點按摩額竇小腦及腦幹 、頸項、頸椎、胸椎、腰椎、骰骨、尾骨反射區;有關節慢性勞損者可重點按摩甲狀旁腺、 甲狀腺、肩、肩胛骨、肘、髖關節、膝及肋骨反射區;有神經衰弱症狀者可重點按摩肝、腎 、心、脾、大腦、垂體、內耳迷路、胸反射區以及安眠點。

(3)幼兒正處於身體發育時期,跳現代舞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加上幼兒的控製能力差, 過分地扭動身子,容易失去平衡而損傷軀體。因此,幼兒應禁止跳現代舞。

(4)老年人跳任何類型的舞都應遵循“6不”:即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跳舞,宜在空氣流 通、人較少的場地活動,舞曲音量適中,節奏緩慢,做到輕鬆愉快;不長時間跳舞,即不使 人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以防止因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而誘發或加劇心血管疾病;不飽腹起 舞,以免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腸胃疾患的發生;不稍熱即減衣,尤其是在露天舞場更要防止 著涼;不穿硬底鞋跳舞,以防滑倒或扭傷;不在酒後跳舞,酒精加跳舞,可加速心跳和血管 擴張,誘發心絞痛和腦血管意外。

(5)跳霹靂舞時要有組織有領導地在教練指導下進行,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傷害。要有保護和 防護設施,最好能在14~15厘米厚的墊子上,或有彈性的木質地板上進行,以減少壓力性骨 折。要做好適當的緩衝運動,避免過猛的旋轉彈跳和特技動作。不要盲目效仿電影上的特技 和怪癖活動,以免樂極生悲,導致傷殘,飲恨終身。

2霹靂舞病

霹靂舞,英文稱作“breakdance”,break”是折斷、破裂的意思。霹靂 舞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勞德,在電視節目裏自編自演的歌 唱伴舞中,出現一些新奇動作,深受美國青年的歡迎,被譽為“美步”。到70年代末,在 美國城市中流行開來,並形成“熱潮”。在90年代,霹靂舞傳入我國,很快獲得3年輕人的 青睞,其中包括贏得許多年輕女性的喜愛。這種舞蹈有3種表演形式。

一是隨著快速強烈的音樂節奏,使身體在倒立中用許多部位(如頭部和背部)支地為軸,進 行盤旋轉動,或做出很多高難度技巧,非常驚險。

二是舞者能夠模仿機器人和太空人的動作。前者富有棱角,如觸電般的感覺;後者腳步輕盈 ,肢體柔軟,如在宇宙中行走,詼諧而風趣。

三是兩人對舞競賽,動作急劇多變,雙方又不得接觸對方身體,否則就是敗陣認輸。

由於這種舞蹈節奏鮮明、動作急劇,有很大爆發力和隨意性,能夠表達人們奔放、狂熱的感 情,而被稱為“霹靂舞”。正是因為這種舞蹈的動作中,常需頭背著地旋轉、動作急劇猛烈 ,爆發力大,所以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跳”或“滾”出病來。可以使 身體很多部位引起損傷,諸如頸椎脫位、脊髓損傷、頸椎骨折、頸背部軟組織損傷,此外還 可發生髖骨骨折、膝關節半月板撕裂、踝關節和骨骨折,以及頭發脫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