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篇

新陳代謝的變化

新陳代謝也就是“新老交替”,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無一不是進行新老交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體內進行著複雜的化學變化,有體內外物質的不斷交替,有物質在體內的各種轉換。人體的新陳代謝按一定的生物化學規律進行著,如果新陳代謝失調,就會出現很多代謝性疾病,如水和電解質的紊亂、酸堿平衡的失調、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人體中各種新陳代謝,因性別、年齡及各種疾病而不盡相同。在醫學領域裏,有很多關於新陳代謝的術語。我們通常把人體利用周圍環境的物質(水、空氣、食物等)供機體應用,同時又排出廢物的過程統稱為物質代謝;把人體利用營養物質產生能量並不斷轉運、消耗的過程稱為能量代謝;把人體在完全休息狀態下,身體內部最基本的生理活動(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等)對熱能的需求稱之為基礎代謝;把人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轉運,同時轉變為自身組織的一部分的這個過程稱為合成代謝,又叫同化代謝;把細胞組織將物質分解、運送並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分解代謝,又名異化代謝;把物質代謝所經曆的中間過程又叫中間代謝。如此等等,有多種多樣的代謝情況。

在物質代謝過程中,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營養物質是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各種營養物質均有一定的代謝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發生很多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而這些反應又都是在人體的神經係統的調節下進行的,任何一個調節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產生一係列的代謝性疾病。

人體中的合成和分解代謝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轉化。通常情況下,人在中年以前,合成代謝多大於分解代謝,機體得以生長、發育;人近中年,分解代謝漸趨等於合成代謝,這時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一般也是最良好的狀態,體重相對穩定,精力較為充沛,確實是身強體壯、年富力強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中年後期,分解代謝多大於合成代謝,體重漸漸下降,精力逐漸衰退,整個人體的新陳代謝平均以05%的速度下降。有人認為這主要是與甲狀腺和性腺活動降低有關,還有人認為與人體細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下降和代謝水平下降有關,而維生素E、維生素C、半胱氨酸有類似這些酶的作用,可調節機體細胞代謝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適當地服用維生素E、維生素C、半胱氨酸片對於調節新陳代謝還是有益的。

內分泌係統的變化

人體內分泌係統指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位於身體各種不同部位的係列內分泌器官,如腦組織中有丘腦、腦下垂體(簡稱垂體)及鬆果體,頸部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腹腔左側有胰腺,兩個腎髒上端有腎上腺(腎上腺外周組織稱為皮質,中心稱為髓質,它是內分泌係統一個比較重要的調節器),此外腹腔中有卵巢,陰囊中有睾丸等一些內分泌器官,這些內分泌器官都由不同腺體直接分泌出內分泌激素(以往曾稱荷爾蒙),內分泌激素可以直接進入血液中,作用於各個有關髒器來調節人體一些生理功能。隨著年齡增長,在衰老過程中這些內分泌器官幾乎都要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產生組織結構的變化,使相應的分泌出的激素引起質和量的變化,促使組織衰老或引起某些疾病。

老年人內分泌紊亂會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如男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和病死率均高於女性,原因之一由於男性雄激素會抑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而HDL—C是動脈硬化的防禦因素,HDL—C減少則容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女性在數十年排卵期中雌激素水平較高,而雌激素能增高HDL—C水平,所以在絕經期前,婦女上述疾病發生比男性要低些,但絕經後或雙側卵巢切除術後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心腦血管疾病發病亦相應增高。有人觀察了年齡20~104歲不同年齡男性和女性HDL—C,結果絕經期女性HDL—C水平低於青壯年婦女,因此說明不同年齡激素變化會影響血脂代謝,從而導致一些疾病發生。

男性、女性的雄激素和雌激素分泌減少都會引起骨質疏鬆。老年男性常會發生前列腺肥大,這與人體內雄激素分泌失調有關,前列腺肥大可比正常增大15~20倍形成尿瀦留等症狀。人在衰老過程中胰腺的細胞功能逐漸減低,抗胰島素的激素增高,周圍組織對糖的利用逐漸減少,因此老年人糖尿病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大。腎上腺皮質能分泌皮質、雄激素、雌激素等,皮質激素失調可引起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代謝的紊亂。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對心血管功能調節有一定作用,老年人內分泌功能失調以後,勢必引起抗體內環境的變化,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刺激,如感染、手術、重大精神因素打擊就不容易耐受和適應,從而發生比較嚴重的疾病。

一些內分泌器官之間尚有互相聯係和反饋作用,如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丘腦—垂體—甲狀腺軸,這些軸功能與祖國醫學理論有比較密切聯係,年齡增加不可避免會引起髒器衰老,通過中醫潛陽、滋陰一些固本治則來調節不同內分泌器官和這些軸功能,對延緩衰老達到人體健康是有一定幫助的。

泌尿生殖係統的變化

泌尿係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腎髒是泌尿係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個腎由100多萬腎單位構成,一個腎單位包括腎小球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球有過濾的功能,當血流經過腎小球中一些毛細血管球時,可把大量水分、無機鹽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把部分水、鹽類、廢物排出體外。老年人腎髒清除廢物和重吸收功能均有所減弱。尿中常可見一些微量蛋白、紅細胞,有時會出現尿糖等。

正常成年人兩側腎髒血流量每分鍾約1000~1200毫升,血漿流量每分鍾約600~700毫升,由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量(稱為腎小球濾過血漿)為180升/日,為全身重量的三倍。腎小球過濾率是測量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到了老年,由於腎小動脈發生動脈硬化,或因高血壓、心功能較差等一些病理因素,以及老年人髒器衰老變化,如老年人腎小球數目減少到青年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腎小球、腎小管可能萎縮,腎小管細胞可能出現脂肪退行性變化,而且還可能發生憩室,憩室數目增多,或憩室擴大,這就成為腎囊腫。由於老年人的腎小球和腎小管數量較少,結締組織增加,致使腎小球和腎小管過濾和重吸收功能下降。研究表明40歲以上成年人,腎小球的濾過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因此腎功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

膀胱的功能是儲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人的正常生理情況下,尿液在膀胱內積存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人們的感覺,而進行排尿。排尿可以受意識的控製。正常成年人膀胱內尿量達到100~150毫升時,就有膀胱充盈感覺,150~450毫升的尿液量是膀胱所能耐受而無不適之感的最大容量,稱為膀胱生理性容量。膀胱生理性容量一般隨年齡及精神因素而變化。老年人由於膀胱萎縮,因此尿液容量亦減少。膀胱由平滑肌圍繞膀胱頸部形成圓形的組織結構,稱為膀胱底盤。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底盤轉變為漏鬥狀,這樣膀胱頸部開放就能排尿。隨著年齡的增加,膀胱肌層逐漸變薄、萎縮,纖維組織增生,男性老年人常常因前列腺肥大而影響排尿;老年婦女常常因子宮脫垂,膀胱膨出,使組織鬆弛,開始時常在咳嗽、大笑、解大便時膀胱壓力增加,尿液外溢產生尿失禁,而後由於控製膀胱收縮神經功能失調,膀胱常不自主地收縮,形成排尿經常失禁、尿急、尿頻或夜尿增多。另外膀胱收縮功能較差,尿液不能及時地排淨,所以膀胱內剩餘尿液亦增多。這樣常會引起尿路感染等病症。尿失禁原因比較複雜,要進行全麵檢查,力求能找出尿失禁的確切原因,采用相應措施,使症狀有好轉或緩解。

男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輸精管、射精管、尿道、精囊腺、前列腺以及陰囊、陰莖等。睾丸不但產生精子,其中的間質細胞還分泌男性激素,促進男性生殖器官和男性副性征的發育。附睾是貯藏和輸送精子的地方。精囊腺可分泌黃色粘稠液體,稀釋精子,便於精子活動,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有保護精子的作用,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前列腺分泌液逐漸減少,精液逐漸濃縮,前列腺中的結締組織逐漸增多,前列腺可呈現不同程度的肥厚、腫大。前列腺腫大時(炎症、腫瘤和肥厚),可以壓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難。

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和外陰,卵巢呈扁平卵圓形,位於下腹部,左右各一個。卵巢中含有發育各階段的卵泡,中年人除妊娠其外,每28天都有一部分初級卵泡開始發育,其中有一個發育達成熟,直至排卵。隨著年齡增大,卵巢漸有萎縮,絕經期後,萎縮變小得更明顯。

腦與脊髓的變化

腦和脊髓是人的中樞神經,是人體的總指揮部。腦稱為高級中樞,脊髓稱為低級中樞。腦在頭顱骨裏,分大腦、間腦、腦幹(包括中腦、橋腦、延髓)和小腦。大腦為球形,大腦半球的表麵有許多溝和裂,在溝和裂之間是大腦回,大腦半球的表麵稱為大腦皮層,皮層下麵的部分叫皮層下組織,腦向外分出12對腦神經,管理與支配頭麵部器官和胸腔、腹腔的髒器,它們分別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麵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脊髓與腦相連,它實際上是腦的延伸,呈圓柱形,位於脊椎骨構成的椎管裏,脊髓向外分出31對脊神經。腦下達的各項指揮命令都得通過脊髓傳至身體各部,人體所感受的刺激,大部分先傳入脊髓,而後再傳入大腦。

腦是管理全身運動、感覺、語言及內髒運動等的最高司令部,這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器官,它在體內支配和調整其他各係統、各器官和功能,從而保證了機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並使人體能適應和改造外界各種複雜的環境。如左側內囊區大腦中動脈發生血栓,出現腦梗塞,從而發生右側偏癱、言語不利、口角歪斜等表現。

人到中年後期,大腦細胞可能不斷減少,大腦逐漸萎縮,重量逐漸減輕,腦子裏的空腔(腦室)漸漸擴大,其中腦脊液增多,腦組織內的水分、蛋白質、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們的轉換率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近來還發現,由於腦細胞的一種代謝產物——褐色素,隨年齡增加而增多,從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腦力勞動能力降低,需要從事較慢的活動和較輕的工作負荷,較易出現疲勞、記憶力逐漸減退,睡眠欠佳,理解現實生活逐漸缺乏感情色彩,這種情況在中年後期將越來越明顯。

呼吸係統的變化

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構成了人體的呼吸係統。肺和氣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位於胸腔內,分左、右二部分,左肺分為二葉,右肺分為三葉,肺質地很柔軟並富有彈性。肺主要由支氣管和肺泡組成,而肺泡是由很薄的上皮細胞構成。肺泡總數約為七億五千萬個,其總麵積可達50~100平方米,為人體所需的氣體交換提供了足夠的場所。血液流經肺泡壁的毛細血管時,可以和肺泡裏的氣體進行交換,從而不斷地完成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代謝過程。肺的表麵有二層漿膜,它和襯托在胸腔內麵的漿膜形成左右兩個閉鎖的漿膜囊,稱為胸膜腔。胸膜腔內有少量液體,可減少肺活動時引起的摩擦。胸膜發炎或有其他病變時,可引起胸膜腔滲出液增多,稱為胸水。

咽喉以下的呼吸道總稱氣管,都是由軟骨環和軟組織構成的圓形管道。向下延伸分為左、右支氣管,左、右支氣管進入肺門後,右支氣管分為三支,左支氣管分為二支,稱為肺葉支氣管,再向下分為肺段支氣管,反複分支後,越分支越細,類似樹的分支,稱為支氣管樹。最終與每個肺泡相連。

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均能分泌豐富的粘液,能把進入呼吸道的細小顆粒和塵埃粘住。粘膜上有許多可以運動的小纖毛,也可以促使粘液及塵埃顆粒的排出。粘膜上還有許多淋巴組織及吞噬細胞,可以吞噬細菌的塵埃。這一切都有助於呼吸道對空氣中的細菌與塵埃進行清洗及消毒。支氣管樹以下的部分(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人體在代謝過程中,需要經常不斷地從環境中攝取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這種呼吸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特征。

中年初期,人的呼吸功能大都很旺盛,但隨年齡的增加,胸廓前後徑漸有增大,胸廓活動亦漸受限,肺組織的彈性降低,肺泡擴大,肺總容量及肺活量均漸減少,呼吸道的粘膜逐漸萎縮,粘膜的纖毛功能及保護性咳嗽反射的敏感性降低,氣管的分泌物易瀦留,因而容易發生慢性支氣管炎。反複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又會影響心髒功能,嚴重者引起肺心病。

消化係統的變化

消化係統的主要器官是胃和腸道。胃位於腹腔上部,如果是中等程度的充盈狀況,大部分偏左上腹。胃是消化道中最為膨大的部分。胃的入口叫賁門,與食管相連接。胃的出口叫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通。胃的上緣叫胃下彎,下緣叫胃大彎。胃分為賁門部、胃體、胃底和幽門部四個部分。胃小彎和幽門部是胃潰瘍的好發部位。

腸道分小腸和大腸。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約5~6米長,依次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大腸約1~2米長,依次分為盲腸、結腸、直腸及肛管四個部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腸裏進行,大腸除了部分吸收功能,主要是排泄。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經過消化道攝取各種營養物質,其中蛋白質、糖、脂肪等都是分子結構較為複雜的有機物,它們不能直接為人體所利用,必須經消化道的物理及化學等作用,變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透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循環,供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應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是一個很複雜的生物理化過程。

食物經口腔機械性的磨碎後,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將食物中的澱粉分解為麥芽糖,因而,咀嚼時間越長,越能嚐到食品的甘甜。雖然口腔中的牙齒與舌能負責食物的粉碎、攪拌,咽、食管是轉運的通道,但食物的主要消化過程還是在胃與腸道。胃的蠕動可有助於食物進一步磨碎,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及胃酸能把蛋白質類食物分解成比分子更小的蛋白腖和蛋白  ,胃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是很少的,胃隻能吸收40%~60%的酒精與少量水分,對蛋白腖與葡萄糖的吸收很慢、很少。食物更主要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進行的,小腸是各種營養物質的主要吸收場所。在胰液、膽汁及小腸液的綜合作用下,各種營養成分可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基本完成,隻留下未經消化的食物殘渣和部分水分,大腸主要吸收水分與礦物質,並把經大腸細菌酵解過的渣滓排出體外。

胃與腸道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離不開消化係統中的消化腺,人體的消化腺每天可分泌約8000毫升左右的消化液,絕大部分最後被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小部分隨糞便排出。肝髒是人體中最大的消化腺,它對各種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的代謝都起著重要作用。肝髒分泌的膽汁影響著脂肪的消化。胃的腺體分泌的胃液,其主要成分是鹽酸、胃蛋白酶和粘液蛋白,鹽酸和胃蛋白酶對蛋白質起消化作用,鹽酸還有利於鐵的吸收和殺死進入胃的微生物。腸腺分泌的腸液量最多可達1000~3000毫升,是小腸完成複雜的消化吸收功能的必須參與者。胰腺的外分泌液更是有助於糖、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胃腸功能的好壞對人體健康狀況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人到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所下降,中年後期,有些中年人牙齒脫落,使食物未經充分咀嚼而直接進入胃,顯然加重了胃的負擔,加之胃腸粘膜、肌肉隨年齡增加而萎縮,胃腸粘膜分泌的消化液減少,尤其是膽汁和胰液的減少,使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消化、吸收過程延遲。腸蠕動減慢,增加了水分的吸收,常常容易出現便秘。所以,胃腸功能的下降,必然導致全身的營養狀況減退。

心髒與血管的變化

心髒是人體中血液循環的核心動力裝置,血液在心髒的推動下,在血管裏周而複始地循環流動著,完成人體所需物質的運輸和代謝。

心髒位於胸腔內,其大小與自己拳頭差不多,三分之一部分位於胸部正中線的右側,三分之二部分在正中線左側。在胸部左側第五肋間乳腺處,可以看到和觸到心髒的搏動。心髒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右兩半,分別叫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與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通,左、右心房不通,左、右心室不通,心房與心室、心室與動脈之間均有定向開關的瓣膜,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的叫三尖瓣,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叫肺動脈瓣,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叫二尖瓣,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的叫主動脈瓣。心髒與大血管根部有囊性膜包裹,這就是心包。正常情況下,心包膜內有少量漿液,當心髒舒縮搏動時,可起潤滑作用。

心髒的搏動除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心髒還有專門的節奏點和傳導電興奮的裝置,稱為心髒的傳導係統,調節心髒的節律,它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希氏束)和左、右束支和浦金野氏纖維等。傳導係統的各種不同病理狀況可引起各種各樣的心律失常。

心髒本身的血液供應由主動脈發出的冠狀心脈來承擔。冠狀動脈管腔小及其分支少或由於各種原因(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栓塞、血栓形成等)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以致閉塞時,造成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減少,而直接影響心肌的供血,心肌就會發生缺血、缺氧。這時,病人可以出現心絞痛,重者引起心肌梗死。如果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和閉塞是緩慢發生的,冠狀動脈就可以開放小的微血管吻合支,或形成新生的小血管構成的側支循環,從而代償冠狀動脈的供血不足,必要時的藥物治療和適當的運動,均有助於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