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共同營造助老家園,走進市老年基金會普陀區分會(1 / 2)

共同營造助老家園 走進市老年基金會普陀區分會

收藏之道

作者:立春

3月5日一早,筆者跟隨市老年基金會普陀區分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宜川路街道,與武警戰士們一起,為社區老人代表及住在敬老院裏的老人們送上了熱乎乎的湯圓。

今年3月5日,既是“學雷鋒紀念日”,又恰逢傳統的元宵佳節,這難得的“相遇”讓今年的元宵節增添了一抹新意。在敬老院裏,戰士們為老人們端上熱乎乎的湯圓,陪老人們說話、聊天、唱軍歌,戰士們還將湯圓送到他們的房間裏、臥床旁,一口口喂老人們吃。看著這些叫自己“爺爺、奶奶”的戰士們,老人們心裏無比開心。

“溫馨八送”一直是普陀區分會的品牌項目之一。十年來,分會逢傳統節日,都會為全區的困難老人送去清涼、送去溫暖,送去節日禮包和慰問金,送去關愛和問候,僅去年一年,受助老人就有5543人次。

今年春節前,分會對全區困難老人進行了“急難幫困”活動,筆者跟隨其中一路,走訪慰問了甘泉路街道的助養老人陳小芬。陳阿婆雖然今年66歲,但由於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從未參加過工作,一直是街道裏的低保困難戶,同時也是分會的助養對象,每月300元的補助對於陳阿婆來說已是極大的幫助。對於基金會送來的溫暖,老人異常感激。

共建適老宜居地

這兩年各區縣紛紛響應市政府的號召,積極推進適老性住房的改造,分會通過前期排摸調查老人基本情況,走訪慰問受助老人家庭,聽取老人改造需求,收集老人需求並與街道、鎮和施工單位溝通聯係,製定改造工作方案,並組織社區誌願者為老年人的過渡時期提供服務等,僅2014年便完成158戶的舊房改造,超額8戶完成了既定目標。為低保、獨居、殘疾老人進行住房的適老性改造,讓許多困難老人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對於舊小區的“老年宜居”改造,則讓更多的老人從中受益。

在許多老式小區,老年人口的比例早已達到,甚至超過了25%,子長小區就是其中一個。小區中大部分人都在這裏住了大半輩子,而這類小區又普遍存在公共設施、公共活動區域不足等問題。麵對小區內停車位的緊張和老年人活動空間不足的矛盾,街道居委選擇放棄可以帶來收入的停車位,而是將有限的公共空間進行重新規劃,改造成娛樂、休息場所,留給居住在此的老人們。小區內納涼亭、健步道、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還有許多小空間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安裝上了休息椅。居民家裏采光不足,居委就在各采光好的區域安裝公共晾衣架,既解決了居民晾曬難的問題,又解決了因為亂拉繩而不美觀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