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現代十大富貴病1(1 / 3)

第一章現代十大富貴病1

1.肥胖症

所謂肥胖症是指由於長期能量攝入超過消耗,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而造成的疾病。中國人肥胖症的界定,可用兩種方法:

(1)以體重指數公式計算,即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亞太地區指標,BMI在23~24.9者屬超重,25~29.9者屬一度肥胖,≥30者屬二度肥胖。

(2)以簡易公式計算,即男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5)×0.9;女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7)×0.9;大於標準體重10%者為超重,大於標準體重20%~30%者為輕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30%~50%者為中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50%以上者為高度肥胖症。

另有普及性的外觀法,根據人體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把肥胖分為山座型、馬褲型、半身型。

山座型:脂肪聚集在下腹部、臀部、髂部,致使肚大如山,腰圍如筒,多見於婦女。

馬褲型:脂肪聚集在腰部及髖關節處,其他部位較少。

半身型:根據脂肪集中於上半身或下半身,而稱之為上半身型或下半身型。上半身型者脂肪多堆積在上肢、頸部、背部、肩部及前胸的乳房部,而下肢較少;下半身型者脂肪堆積在腿部(尤為大腿部)、下肢關節、足部,而腰以下則少。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均出現了明顯的肥胖趨勢。肥胖症患者中還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肥胖症的病因學研究表明,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於內分泌紊亂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數屬於單純性肥胖,即人體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超出部分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皮下和內髒器官周圍。現代醫學認為,肥胖主要是因遺傳、中樞神經、內分泌、飲食、運動等因素所致。

(1)遺傳因素:約有40%的肥胖症屬遺傳因素致病。如果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者占80%,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者占40%,如果父母都正常,其子女肥胖者僅占10%。

(2)神經因素:人體下丘腦有調節食欲的中樞,其中腹內側核為飽覺中樞,興奮時發生飽感而拒食,破壞時食欲大增;腹外側核為食餌中樞,興奮時食欲亢進,破壞時則厭食。此二者相互調節與製約,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中,將食欲調節於正常範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則致肥胖或消瘦,此種因素在肥胖病中少見。

(3)精神因素:食欲中樞受製於精神狀態,精神過度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食欲受抑製,迷走神經興奮時,胰島素分泌增多,食欲常亢進。病理心理狀態與肥胖有關,所謂“心寬體胖”有其道理。

(4)內分泌代謝因素:胰島素分泌增多時可刺激脂肪合成,造成肥胖。

(5)飲食因素:過多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飲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轉化為能量的營養素(如煙酸、VB2、VB6),不科學的進餐方式(如快速、大量進食、貪食、夜食)等。

(6)運動因素:運動過少,坐位生活所需熱量較少,而飲食後缺乏活動消耗,造成脂肪堆積。

(7)藥物因素: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抗精神類藥物或避孕藥物不當,也會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由於體內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島素增高,極易並發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壓:肥胖症最常見的並發症。調查數據顯示,肥胖症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2~6倍。

心髒病:肥胖人的心髒病突發率明顯高於體重正常者。肥胖症患者比正常人平均早7年罹患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髒病。肥胖形成冠心病的時間是10~20年。

糖尿病:肥胖人中,25.3%患糖尿病,25.6%的人糖耐量減低。肥胖人出現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肥胖病人的4倍。

腦中風:臨床資料證明,肥胖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比正常人高出40%。

癌症: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對100萬人的調查表明,肥胖者比正常人癌症發病率高,而且死亡人數也比正常人多。男性多患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女性多患膽囊癌、膽道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癌症發病率男性增加16%,女性增加13%。

其他慢性病:膽囊和膽道結石、骨關節病、肝硬化、慢性支氣管炎等發病率在肥胖人中比在正常人中都高。

心理疾病:因肥胖病症引起的社交、擇業等社會問題,包括受歧視、取笑等,肥胖人容易發生孤獨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肥胖者因過量體重所致的行動不靈活,易發生意外。

以上所述,足見肥胖是引發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人的體重與壽命有很大的關係。據調查,長壽者多為體重在正常範圍的人。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醫學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我國(不含港、澳、台地區)超重的患病率已達18%,肥胖的患病率達2%。據此推算,中國20歲以上的超重患者不低於2.4億人。

肥胖症的預防對策有以下幾點:

(1)知識預防:接受健康教育,學習肥胖症知識,知曉家族有無肥胖史,經常測量體重、腰圍、臀圍。

有研究表明,中國人是腹部肥胖的易感人群,而腹部肥胖則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現已證實,簡便的腰部測量可以有效地預測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生的危險性。

(2)飲食預防:對於有肥胖遺傳基因者和有肥胖預兆的人,要特別把好“進口”關。

多補充煙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營養素,促使體內脂肪釋放能量;

多補充水,以利溶解脂肪。體內缺乏水的攝入,脂肪就會逐漸沉積。有肥胖基因或趨勢的人,每日最好喝涼開水8杯,約2000毫升,但應“多次少量”,忌一次多量;

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少吃味精、胡椒、鹽、糖等易刺激食欲的調味品,多吃蔬菜;

烹調多采用蒸、煮、烤和涼拌方式;

多餐少食,每日4~5餐,每餐七八分飽,常喝粥;

餐前喝湯,進餐時,細嚼慢咽,每口飯咀嚼30次,正餐最好不少於20分鍾;

食物多樣化,每樣少吃一點兒;

早餐吃飽、吃好,難消化的肉、禽、蛋類葷食應在早、午餐食用;

晚餐宜少,宜早,在晚6時左右為好。餐後散步,與睡覺間隔3~4小時。不加夜餐。

有專家建議說:“如果你正在減肥,一日三餐的最佳熱量分配比例是:早餐占25%、午餐占50%、晚餐占20%~25%。

食物的熱量可依照下列方法計算。

無論你年齡多大,用理想體重乘以33,就是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千焦)。如果你是體力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或參加運動鍛煉,每天跑步8公裏,那麼就用理想體重乘以44.l;如果每天跑步少於5公裏,就用理想體重乘以33,得出的數字就是你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值。

現化膳食專家建議膳食遵循“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原則,其內容具體如下:

“一”,指每日飲一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可以有效補充鈣,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300~350克,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

“三”,指每日進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雞蛋一個或豆腐100克,或雞鴨100克,或魚蝦100克。以魚類、豆類蛋白為好。

“四”,指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鹹(廣東型膳食每日攝鹽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東北型18~19克,以廣東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頓(指在總量控製下,分餐次數多,有利於防治糖尿病、高血壓);七八分飽。

“五”,指每日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是預防多種癌症的有效措施。當然,配餐時可再用適量烹調油、幹果及調味品等。

“紅”,若無禁忌症,每日可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於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卜、紅薯、南瓜、西紅柿等,內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對兒童及成人均有重要的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及腫瘤發病機會的作用。我國膳食中普遍缺乏胡蘿卜素。

“綠”,指綠茶及深綠色蔬菜。飲料以茶最好,茶以綠茶為佳。據中國預防醫學院研究,綠茶有明確的抗腫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麥粉或燕麥片。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證實,中國農科院品質所監製的燕麥片,每日用50克,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下降。對糖尿病患者效果更顯著。

“黑”,指黑木耳,研究指出,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顯著降低血黏度與血膽固醇含量,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

(3)運動預防:適量運動,如做廣播操、打太極拳、跳交誼舞、跳繩、爬山、登樓、疾走等,以消耗脂肪,同時保持肌肉。有研究表明,體力活動10分鍾,隻消耗肌肉的糖原和血糖,運動時間延長,才能消耗體內的脂肪酸和脂肪,因而每次運動時間應不少於30分鍾。

(4)心理預防:減輕肥胖的心理負擔,消除精神緊張,以避免心理的病理狀態影響食欲中樞。

(5)其他行為預防:從嬰幼兒起就不過多進食,特別不過多吃油炸食品以及冰激淩、奶油、巧克力等甜食;避免濫用含有激素的營養滋補品;堅持規律作息,不貪睡,生活和工作不長久坐位勢;不“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以免“心寬體胖”,同時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活動手腳,增加“非鍛煉耗能”的小動作。

綜上所述,防治肥胖應注重食補釋放脂肪的營養素,增補消耗脂肪的運動,修補調節體重的神經中樞,切忌一味節食,並避免腹瀉,避免濫用減肥藥物,從而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理想減肥的標準:有效減少脂肪而不損傷肌肉;有效防止反彈;安全、無副作用;促進代謝,增強體質。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因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功能完全喪失以及不能適當地利用胰島素所致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診斷的惟一標準是血糖。測血糖時應注意,空腹血糖,時間應在12小時內;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吃第一口飯開始算時間。

由於糖尿病患者發生代謝紊亂,常引起心腦血管、腎髒、神經、眼部的病變,伴隨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水腫、腎功能惡化和衰竭,導致失語、癡呆、白內障、青光眼乃至失明,造成肢體癱瘓、殘疾或過早死亡,形成性生活困難。除了這些慢性並發症,還可出現中毒、昏迷等急性並發症。未控製的兒童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患兒的發育,出現身材矮小、發育遲緩,甚至智力低下。

糖尿病作為全身性、進行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可能伴隨患者終身而影響生活質量,如若不能有效控製病情,任其發展,則會嚴重損害健康,危及生命。據統計,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是人類的“第三殺手”。

有報道說,目前世界上已有1.2億糖尿病患者,我國竟占幾乎一半,約有5000萬~6000萬人。全世界每年死於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有300萬,而我國就有60萬。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總人數到2050年將達到3億(其中發展中國家占2.28億左右),中國將排在第二位。

糖尿病是一種可防可治之病。有研究表明,一般從餐後血糖升高到確診為糖尿病,需要7年左右的時間。最初的餐後血糖升高往往不用治療,隻要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就可使血糖恢複正常。這足見糖尿病的早期預防是大有可為的,無糖尿病者完全可能不得糖尿病。雖然現代醫療水平可使糖尿病患者不因糖尿病致殘或早亡,但其治愈還是很困難的。因此,預防仍然是最關鍵的。

關於糖尿病的預防,專家提出了4個要點:

(1)“多懂點兒”,即知識預防。接受健康教育,學習糖尿病知識。“多”就是既要知曉家族有無糖尿病史,又要知曉防治措施,還要通過經常檢測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

(2)“少吃點兒”,即飲食預防。“少”就是進食量要留有餘地,不可一味滿足食欲,七八成分飽即可。飲食盡量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魚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減少脂肪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誘發因素的形成。有肥胖危險因素者注意體重、胸圍、腰圍與臀圍比值的控製。

日本的一項經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研究成果認為,用涼開水泡茶喝,有助於糖尿病的防治,高危人群不妨一試。

(3)“勤動點兒”,即運動預防。運動可以減少脂肪組織和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患非依賴胰島素糖尿病的危險。適當鍛煉還可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黏。目前公認,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比不參加運動的人隨年齡增長發生糖尿病的危險要小20%。但那種一周爬一次山、兩周遊一次泳的間斷式的抽空鍛煉實際上起不到什麼作用,年輕人應經常參加“出點汗、喘點氣”的運動,最好每天半小時,每周至少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