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來,我國識字教育科學化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過。1958年遼寧黑山北關實驗小學邁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集中識字教學改革探索的第一步;緊接著,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斯霞老師也開始了我國分散識字的教學改革:1960年,又有了北京景山學校集中識字教學改革的科學化探索……總之,隨後的我國識字教育教學改革可謂風起雲湧,異彩紛呈。
至今。斯霞老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隨課文分散識字的主張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北京景山學校集中識字試驗五十年後,由劉曼華老師主編的語文教材在科學化探索的進程中也被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寧教授關於“科學地選擇識字教學中的初期積累字”的觀點又為識字教育如何進行科學化探索從理論上給予了指導;中央教科所識字教育研究老前輩86歲高齡的張田若研究員,作為我國識字教育改革曆史的見證人和親曆者依然勵精圖治。他們孜孜不倦的求索與探究,讓我們知曉了什麼是曆史使命感。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繼2006年主持召開“第二屆識字教育國際研討會”之後,其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仍堅持不懈地進行識字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此基礎上,王曉霞博士提出了“構建科學有序、和諧有容的識字教育新體係”的理論構想。後來進一步發展為“構建科學有序、和諧發展的識字教育新體係”的理論構想,並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我國小學語文識字教材與學生發展的適切性調查研究”(課題批準號:DHA090170)。該課題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深入總結我國識字教育教材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科學分析識字教育教材及其研究所麵臨的現狀與問題,提出合理對策,促進我國小學識字教育教材走上科學化發展道路。這也正是時代賦予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