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禍兮?
刊首語
上海福喜事件就像夏日裏的一聲響雷,再次牽動了消費者本已脆弱的神經。原本隻有在小作坊、小攤販才可能出現的問題卻發生在一家上規模的跨國公司,而產品的流向也都是國際知名的餐飲企業,不禁令人心寒。
上海福喜具體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待監管及公安部門的進一步查證。不過透過電視鏡頭,許多人或許是第一次看到我們日常消費的快餐食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即便所有操作都符合規章製度,其場景也讓人大開眼界:大塊的牛肉被工人們倒入絞肉機,不一會兒絞好的肉泥就集滿了一推車,再經過模具壓製成型,一塊塊牛肉餅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更讓消費者感到無助的是,無論生產商使用什麼樣的原材料,在加工過程中操作規範與否,我們都很難從最終的產品中發現問題。因為伴隨著食品被視作工業品大規模生產,加工的步驟越來越多,加工工藝越來越複雜,於是我們離食材越來越遠,離自然越來越遠。當雞肉、牛肉都已經被絞成了肉醬,做成大小一致的雞塊、肉餅,再來討論這雞是老母雞還是童子雞、籠養還是散養,這牛肉是牛腱還是牛腩、草飼還是穀飼,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每當我們被黑心作坊嚇得心驚膽戰,便寄希望於能通過高度工業化的集中生產來保證食品安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結果可能是把分散的風險集中起來。當然,相較於小作坊,大型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但如果原材料的使用和加工過程被深深隱藏,如何保證品質?同樣,大型企業也有足夠的實力同政府、消費者周旋,他們的手段也遠不是把食藥監領導擋在門外這麼簡單。
我們可以鼓勵人們盡可能在家自己烹飪食物,但今天幾乎沒有人能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鏈條上都做到親力親為。那我們是否做好了把賴以生存的食物供給交給為數不多的幾家食品巨頭的準備呢?在不久的將來,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麵臨的選擇。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到底是福是禍,結局是喜是悲?或許隻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