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就是彭羽在西涼動用百萬人口修建大壩、渠道、河堤,這些全靠彭羽出錢,又是拚盡全力,好在彭羽頂住了。
不等彭羽稍稍喘口氣,修建的大壩麵臨天災,而遷移的黃巾俘虜又開始製造人禍,這些前所未有的考驗幾乎讓彭羽的勢力在西涼分崩離析,這些事情,彭羽還是抗住了。
最後又要救災又要救民,總之忙亂的一塌糊塗,而這些事彭羽依然解決了。
更別提其中還夾雜著其他的各種各樣的麻煩,每一樣都讓彭羽焦頭爛額,絞盡腦汁的來處理,而這些事也一一被彭羽平息了。
“這些它瑪的破事啊!”
回想起來,依然讓彭羽有些恍惚,為什麼自己出兵四處作戰,反而感覺沒那麼多煩惱,可待在西涼理政卻麵臨著如此多的麻煩呢?
其實賈詡早就旁觀者清,一針見血的給彭羽指出來了。
原因無他,彭羽太注重百姓的感受了。
做任何一件事以前,都首先關注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百姓的利益,怕他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又怕他們不能安家立業,死於非命。
如此一來,彭羽雖然名為西涼的父母官,卻心憂百姓的生死,所以做起事來都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生怕影響到百姓的生死存亡。
依賈詡看來,作為西涼最高的統治者,對待百姓根本無需如此瞻前顧後,而是應當雷厲風行,不需要太過關心百姓的死活,隻需要他們聽話即可。
就算要體現出忠君愛國,隻需表麵上體現出自己憂國憂民就夠了,至於骨子裏反正看不見摸不著,何必以此束縛自己的手腳?
就像天下的百姓一般,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餓死之人?豈能麵麵俱到?
反正絕大多數百姓都是聽話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不聽的怎麼辦?
反正西涼人滿為患,不聽的就讓他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自生自滅,不僅如此,更要找個機會,尋個計謀,殺掉這一批便是了!
殺雞儆猴,殺人立威,如此一來,彭羽才是以最小的代價讓西涼安定了。
再用彭羽揮霍掉的錢糧在西涼招兵買馬,以賈詡看來,不說養百萬大軍,養幾十萬那是綽綽有餘的,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要知道彭羽每一項政令,幾乎都是自己個人出錢出糧在養活著西涼的百姓而已,換句話說,這個西涼州牧不但未取得絲毫利益,反而花自己的錢糧來救濟西涼。
若不是彭羽斂財的能力天下無雙,哪裏夠彭羽如此揮霍呢?
彭羽對賈詡的言論嗤之以鼻,並將賈詡的政治策略視之為“鎮壓”,而自己既然為官一任,自然要造福一方,就算做不出什麼大的政績,至少不能讓百姓們餓死在眼前。
這就是彭羽與賈詡的不同之處,兩人對於此事,幾乎一正一反,幸好彭羽也非獨斷之人,雖然對賈詡的言論不以為然,卻沒因此而責怪賈詡。
…………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涼最困難的時候漸漸過去,慢慢彭羽政治策略的好處開始一一浮現了。
賈詡看著西涼處處百廢俱興,處處突顯出崛起之相,心中也有些感慨“也許這就是仁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