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彭羽可是欲要借此彈劾董派,欲要一舉將董派一網打盡的。
聽得彭羽的困惑,賈詡眼中精光一閃喃喃的道“一損俱損,一亡皆亡,合歡殿中人人皆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各自皆掌握著對方的命門,所以才會形成仇敵之間互相掩蓋,以期望對方不死,因為對方不死,就不會有魚死網破的垂死一擊,如此一來,合歡殿中的眾人皆各取所需,維持一個平衡罷了”
要知道,上吊身亡的郭勝乃大將軍何進的心腹,此事雖然對外算得秘密,可在合歡殿內都是手眼通天之輩,如何隱瞞的住?
而陛下在郭勝的服侍下突然暴病,而郭勝竟然不救陛下,反而選擇自盡,何進難辭其咎,一旦查辦此事,必然順藤摸瓜查到何進的頭上,此事牽連必然極廣,甚至有將何派一網打盡的風險。
所以何皇後為了保全何派勢力不得不選擇將此事揭過。
而郭勝不僅是何進的心腹,更是“十常侍”的一員,陛下因封諝之事,早已讓張讓、趙忠徹查宦官,可現在宦官集團中又有人圖謀不軌,一旦陛下查辦此事,宦官如何交代?宦官集團豈能有好?
所以宦官集團也願意將此事揭過。
而郭勝雖死,但董重、袁隗越權查辦此事,雖然明著似乎在保護皇宮,可假傳聖旨召集眾臣,其中的心思,恐怕絕非他們嘴上所說的忠君愛國,此事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其中的圖謀昭然若揭。
所以董派更願意揭過此事。
此事說到底,就是一起涉及幾方的奪嫡之爭,最後的矛頭與其說對準了劉宏,不如說對準了皇位,而這件事身後的兩人,當然就是劉宏的兩位皇子,劉辯與劉協了。
這許多人中,隻有身為攪局者的彭羽,心思最為單純,乃是真正的為了勤王而已,可彭羽的單純卻穿插著各種各樣的荒唐之事,如此看起來彭羽才是最像圖謀不軌的那個人。
要知道身為攪局者的彭羽,不但私自還都,更假製節仗,再接管城防,又揮軍殺入皇宮,此乃大逆不道,犯上作亂,是萬死無赦的大罪。
一旦陛下追究,彭羽如何交代?
對於彭羽,董派自然巴不得彭羽被問罪處斬,可他們卻不想試也不敢試。
不想試是因為無論彭羽有多麼荒唐,多麼膽大包天,肆意妄為,可別忘了,陛下劉宏的性命正是因彭羽的荒唐才救下的。
功高莫過於救主!此事就是彭羽的護身符,要治罪彭羽太難了。
不敢試則是因為當時的彭羽雖然不明白自己的處境,但是皇後、太後、董派都明白了彭羽的處境。
要知道當日合歡殿與德陽殿甚至整個皇宮都在彭羽的掌控之中,如若這件事最終威脅到彭羽的生命,他會做出如何選擇呢?
會甘願赴死?還是奮起一擊?
甘願赴死,自然是董派喜聞樂見,可若是彭羽選擇奮起一擊呢?那恐怕整個合歡殿都要血流成河,人人都逃不過死路一條。
所以整件事不但董派不敢賭,甚至何皇後也不敢賭,要知道現在台麵上,無疑劉辯比劉協優勢更大,若是陛下查辦此事,所謂天威難測,一旦各打五十大板,以董重、袁隗就拚掉了何進與彭羽,那吃虧的自然是何皇後、劉辯一方了,現在的彭羽在何皇後看來,其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其兄何進的,何皇後豈能讓彭羽冒如此大的風險?
如此一來,合歡殿中,劉宏昏迷的數日之間,發生的所有大事,到了最後竟然成了一個平衡,要麼幾方勢力皆裝聾作啞,各自相安無事,要麼幾方勢力皆難辭其咎,同歸於盡。
所以合歡殿內這些人才會大打太極,將一件天大之事,就此在心照不宣,互相妥協中被輕輕揭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