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羽在隴右、抱罕、金城、狄道、等地一番溜達過後,立即就想出了一項重大舉措,這項舉措的誕生使得彭羽在日後獲益匪淺,甚至使得整個西涼開始蒸蒸日上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
作為一個穿越者,沒人比彭羽更加了解道路的重要性,西涼之中的發展與洛陽、長安等地無法相提並論,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桎梏就是人煙稀少和道路不暢!
人煙稀少的問題,經過彭羽的大規模移民已經得到解決,可道路不暢卻依然是製約西涼發展的重中之重。
而且以州牧之名號令百姓們參與修建道路,如此可以給予百姓工錢,以此換取家用,此乃真正意義上一舉兩得之事,彭羽怎會放過?
彭羽立即召集顧雍、荀彧及眾將在西涼開展轟轟烈烈的建設工程,從隴右到長安之間,沿途各大城池同時修建道路,要求各大城池與周邊城池必須至少建立起一條官道,以此來保證道路的暢通。
要知道在漢代時,普通百姓依然要服徭役的,而且僅僅獲得衣食而已,並不會取得任何報酬,百姓對此皆苦不堪言,根本就不願服役。
可彭羽的“征修令”,卻改變這點,不但保證衣食,更重要的是發放報酬,每個參與到修路之中的百姓每月可得五百錢,或可得價值五百錢的糧食。
每月得五百錢,看著似乎不多,算起來一年不過六千錢而已,可實際上這六千錢已經勉強可以讓一家人皆有飯可食了。
而且許多百姓除了在農耕時繁忙以外,其他時日卻是荒廢的,如此一來,屬於用閑散的時間跟隨彭羽獲取錢財貼補家用罷了。
更重要的一點,彭羽的“征修令”是以“月”為計算單位,且可以百姓自由選擇進入或退出的,百姓可隨時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自由選擇是否加入彭羽的征修大軍了。
如此一來,彭羽的征修大軍在西涼一經打響,參與其中的百姓人數節節攀升,以至於近乎人滿為患,特別是隴右之地,幾乎全民參與其中,畢竟牧羊之事,隻需家中女眷就可照料了,而人數眾多的男性當然全部投入到修建道路之中了。
修路一事,如火如荼,城池周邊的道路狀況簡直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很快各地的道路皆是煥然一新,讓彭羽建設的西涼之地越發潛力無限起來。
而百姓們在其中賺取的錢糧雖不能讓百姓們發家致富,卻可以讓百姓們在西涼立足,如此彭羽的“放水養魚”大政終於得到體現了。
不僅如此,隨著“修路”這項舉措的發展,使得日後的彭羽頒布了另一項更加偉大的嚐試,雖然初時非但不能立竿見影,甚至還有些搬石砸腳、自討苦吃的嫌疑,可在彭羽排除萬難之後,勇於嚐試,若幹年後,終於體現了這項舉措的偉大之處。
因為這項舉措終使得西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得西涼之地借此攀上了巔峰,成為大漢王朝一處璀璨的風水寶地,更被千百年後的後人們敬仰的稱之為“大西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