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郭嘉布置好一切之後,向彭羽稟告,彭羽才收回了這些齷蹉的念頭,將心思放在了軍務之上。
郭嘉謀略始終偏險,關於這點彭羽也是無可奈何,好在曆史上的郭嘉,次次獻計險之又險,卻又能大獲全勝,雖然現在的郭嘉依然缺乏一些經驗,可也算早早出道領兵作戰數回了,要知道謀士隻有在戰場上才會真正的成長,所以郭嘉的謀略道是越來越接近鬼謀這稱呼了。
這次郭嘉獻的策略又是奇謀,謀略簡單易懂,伏兵伏於四十裏外,黃巾大軍強攻潼關的先鋒,隻需讓其攻關即可,有五千的連弩足以抵擋黃巾大軍,如此黃巾先鋒必與潼關成膠著狀態,到那時黃巾左路軍大帥波才必派重軍增援強取潼關,這樣黃巾的本部必然空虛,郭嘉的伏兵再奇襲黃巾本部,必能一戰而平。
謀略好是好,可彭羽隻覺得頭大如鬥,這謀略又玩險,賭潼關能守,可一旦潼關堅守不住,豈不是萬事皆休?而且連弩到底戰力如何,還沒經過實戰呢,如若實戰中,連弩尚不及弓箭,豈不是送關予黃巾?
郭嘉胸有成竹道“將軍,黃巾左路大帥乃是波才,其人素有謀略,必怕我軍伏兵半道而擊,所以必分兵兩路,一路攻打潼關,一路抵擋函穀,波才當親率大軍守護於後,伺機而動,嘉斷定,黃巾攻打潼關先鋒絕不過超過三萬餘人,將軍大可放心,隻等黃巾增援之後,我等突襲其營,黃巾必亂,如此潼關之圍自解!”
原來郭嘉料定黃巾絕不會全軍攻打潼關,必定先鋒試探,伺機而動,而郭嘉正是瞄準此處,打蛇打七寸,待其大營空虛之時,再突然襲擊,擒賊先擒王。
計策好是好,唯一的問題,如若黃巾大軍上來就強攻潼關,那潼關恐怕就極為危險了,如若連弩不利,潼關必丟無疑。
但彭羽早已放話,此戰謀略交於郭嘉之手,而且郭嘉斷定之事也少有落空,彭羽沒有猶豫多久大手一揮“奉孝之謀,甚合吾意,就依奉孝之謀,擒賊先擒王吧!”
彭羽決策之後,再不猶豫,立即領兵一萬奔赴四十裏外一處凹地,此處樹木茂盛,又遠離戰場,絕不會被人察覺,隻是卻有些遠離了函穀與潼關,如若黃巾大軍強攻潼關,則潼關必丟,如若同時攻打兩關,那恐怕潼關與函穀都將陷入危急,而且一旦勢急,難以相救。
可事已至此,彭羽隻能信任賈詡與郭嘉的謀略了!
186年9月25日
黃巾左路軍統帥波才領軍八萬浩浩蕩蕩接近函穀,在離函穀不過五十裏處安營下寨,做出一副欲要強取函穀的架勢,兵鋒直指函穀關。
暗中波才卻命張雷公、浮雲、五鹿為先鋒領軍三萬強取潼關,白雀、楊鳳領軍兩萬伏兵於函穀與潼關之間、波才、於毒、苦蝤自領三萬大軍堅守大營,欲等兩關無論那路出軍援救,都必將有來無回。
張雷公、浮雲、五鹿急行軍強攻潼關,這三萬大軍除了張雷公部乃是野戰之軍,浮雲、五鹿兩萬大軍俱是弓箭手,按波才設想,兩萬餘弓箭手強攻潼關,就算不能立即拿下,卻也可以讓潼關損失極大,取關不過時間早晚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