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9回:取關救袁(2 / 2)

董璜大聲道“將軍之威名,四海皆知,小的對將軍仰慕已久,還請將軍手下留情。”

郭嘉喝道“那為何你之麾下,一將不開關門,一將領軍而出?”

董璜滿頭大汗急聲道“稟將軍,此乃二人私下行事,非我所願,還請將軍明察”

話音剛落,葉雄和那都尉對著董璜皆怒目而視。

……

剩下的就簡單了,彭羽拿下潼關,卻沒有誅殺董璜,隻是將其趕回長安而已,而葉雄對董璜的出賣憤怒不已,自以為必死無疑,卻不想彭羽不但赦免其罪,還將他留在身邊了,葉雄一來敬佩呂布、典韋之勇,二感念彭羽不殺之恩,三憤怒董璜對自己不義,當然拜於彭羽麾下了。

彭羽看其人雖然大名不顯,但是擋呂布一戟後,還能擋典韋一擊,想必也有些武勇,而且此人維護董璜也有些忠義之心,就任命葉雄為虎衛營的監軍了。

葉雄當然喜出望外,欣然受命。

彭羽一行在兵不血刃拿下潼關之後,命典韋暫代潼關守將之職,葉雄輔之,自領大軍前往救援袁紹了。

彭羽直到收下葉雄之時,依然不知道自己心血來潮收下這位“猛將”乃是曆史上真正的一員“猛將”,如果彭羽要是知道自己差點將如此人物給砍了,肯定也是大吃一驚,暗道僥幸。

要知道此人的大名傳到後世發生了改變,當世名叫葉雄,可在千百年後竟然被誤傳為了華雄!

僅僅因為古文“葉雄”與“華雄”太過相像,久而久之,字跡不清,都誤認為“葉”為“華”了。

所以彭羽隻知道華雄卻不知葉雄也。

……

鄴城。

鄴城被曹操、荀攸圍攻的搖搖欲墜,幾乎就要拿下了,可鄴城的黃巾兵丁死死堅守,竟然讓曹操一時之間無法拿下鄴城。

無論是誰都能看出鄴城被曹操所破隻是時間問題了,可曹操、荀攸卻麵色十分鄭重,要知道曹操的突襲,本就是兵貴神速,一旦拿下鄴城之後,迅速分兵前往支援壺關的張邈,如此壺關以西張梁大部就被阻攔於壺關之外,而曹操的鄴城與張邈的壺關就可以連成一線,互相照應了。

可現在張邈獨自抵擋著張梁大軍,而曹操鄴城卻未下,一旦壺關被張梁所破,那曹軍就極為危險了,可現在讓曹操立即放棄如此大好時機,曹操又有些心有不甘,隻能強行攻城了。

而後方的董重形勢大好,濮陽隨時可下的消息傳來又讓曹操安心許多,隻要董重拿下濮陽,曹操拿下鄴城,就算丟了壺關,一旦鄴城被圍,濮陽的董重大軍隨時可以支援,一樣能夠互相照應了。

如此一來,大漢與黃巾的大戰,董重圍攻張寶於濮陽、曹操圍攻黃巾於鄴城,張邈堅守拒張梁於壺關,袁紹被圍於武嶺。

隱隱都成膠著狀態,一旦一處勝利,勢必連鎖反應,同理,如若一處戰敗恐怕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所有領軍將領中隻有彭羽最為悠閑,領著萬餘大軍沿路大張旗鼓,聲勢十足的往武關而行。

這又是郭嘉的一計,袁紹被圍於武嶺,彭羽礙於聖旨不可不救,可怎麼救就是彭羽的事了。

要知道彭羽手上的兵丁雖多,卻都是黃巾俘虜,甚至連器械都不足,如何能與武關黃巾大戰一場?所以救袁紹不能依靠呂布的武勇,而是要靠郭嘉的智謀。

郭嘉隻說了八個字“攻其必救,其圍自解。”

郭嘉認為武關之於黃巾跟函穀之於大漢的重要性幾乎一樣,都丟不得,而彭羽領著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武關,圍住武嶺的黃巾兵一則怕武關有失,二則怕彭羽的大軍與袁紹的大軍裏應外合,反將黃巾軍圍剿,如此彭羽的大軍大張旗鼓而行,圍袁紹的黃巾軍必退!

彭羽深以為然,立即依計行事。

既然是故弄玄虛,行走的當然不能太快,所以與其說是彭羽行軍,不如說悠閑的散步,除了軍容齊整之外,行走的極慢。

果然,圍攻袁紹的黃巾軍聽聞漢軍大舉來攻,也是心中惶恐不安,可要讓黃巾軍就此放過袁紹,那也是心有不甘,如此黃巾軍渠帥傳令,十日內如若拿不下武嶺就立即退軍武關,以免被漢軍圍剿。

這道命令可就真苦了袁紹了,本來就被圍攻打的半死,十日後是被解救了,可要堅守十日談何容易?

可這些對於彭羽來說,那就不成問題了,等彭羽大軍走到武關,最少也需二十餘日,甚至如若得知圍攻袁紹的黃巾軍並未退入武關,恐怕彭羽的大軍不但不會去解救袁紹,甚至武關也不會去攻打,最大的可能隻能是領著大軍原路返回而已。

不是不想救袁紹,也不是不想攻打武關,而是彭羽大軍的狀況不得不如此行事,隻是會否讓袁紹誤會彭羽故意不救,那就管不得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