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外訓60年
時政
作者:山旭
上世紀50年代初即開始
從事軍事外交工作的國防部原外事局局長傅加平
曾向《解放軍報》回憶說,
新中國成立之初,
解放軍負責外事工作的機構隻下轄兩個科: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
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科,
與中國有軍事關係的國家隻有十幾個。
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
一年出訪團組僅一二十批,
來訪團組三四十批,
在華設有武官處的國家也就二十來個。
而60年後,特別是曆經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之後,“在軍事外交領域,我國超越了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限製,全方位發展同世界各國的軍事關係,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破。”傅加平總結說。
中國軍事院校中越來越多的外軍學員,正是這種日趨務實、活躍、開放作風的反映。
同時,外訓學員的來源國也更加多元。如何讓他們真正知華?除了無微不至的安排保障,解放軍外訓的亮點到底是什麼?
2011年9月,作為軍隊院校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召開了軍隊院校和訓練機構外訓教學改革工作會議。據軍隊媒體報道,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貫徹落實全軍援外工作會議和第十六次全軍院校會議精神,深化外訓教學改革,全麵提高我軍外訓質量效益”。
會議強調,全軍外訓單位“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努力提高我軍對外培訓的質量效益,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我軍外訓工作創新發展”。
無私援助
據2005年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截至當時,解放軍先後承擔外訓任務的單位有院校、部隊、醫院和工廠等單位130多個。這些單位都成立了外訓工作領導小組,設置了相應的外訓機構,為保證外訓教學質量,培養了一支優秀的教員和翻譯隊伍。
解放軍總部對派往國外的軍事專家,提出了技術過硬、專業對口,並會講、會做、會教的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訓的對象,既有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又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外訓的方式,一是派遣軍事專家到受援國施訓,一是接收受援國軍事學員來中國培訓。
這部專著顯示,人民解放軍的外訓工作大體經曆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至1963年。這一階段盡管人民解放軍進行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時間不長,自身訓練還有不少難題,但凡是友好國家提出外訓方麵的要求,隻要有可能都盡力給予滿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說,從1950年起,人民解放軍先後對越南、朝鮮、古巴、老撾、阿爾巴尼亞等國派往中國的6700多名各種類軍事學員進行了培訓。同時,人民解放軍先後派出各類專家700餘人到一些受援國幫助培訓軍事人員。其中,為越南承擔的培訓任務最多。
第二階段:1964年至1978年。這一階段中國宣布了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和新的援外政策,要求中國承擔培訓任務的國家迅速增加,外訓工作有了較大發展。
在這一階段裏,人民解放軍先後為40多個國家培訓了軍事人員,派出軍事專家6400餘人,接受外軍學員8000餘人。訓練內容由步兵輕武器裝備的使用和基本戰術,發展到陸、海、空軍重裝備的專業技術和合成軍的戰役戰術。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原主任詹懋海少將曾向《解放軍報》回憶自己赴坦桑尼亞進行外訓的情況。
“進入20世紀60年代,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鬥爭風起雲湧。一些剛剛脫離殖民統治的非洲國家,迫切希望建設自己的軍隊。應這些國家的請求,中國政府決定派出軍事專家組,支援非洲兄弟建設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