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工會有力量
一線傳真
作者:紅工
暖心的力量,把工會的關愛延伸到每一個職工身邊
在基層,職工最能記住的是那些實實在在為職工辦事的、暖心的好人。工會的幫扶行動就是這樣一種增加社會溫度的良善之舉——每一次把幫扶慰問金送到困難職工群眾手裏,職工們一聲“謝謝”,常常讓區總工會的同誌們熱淚盈眶:“送去的是錢和物,收獲的是職工群眾的一片心。”
原玉溪機床廠女職工鄭玉瓊一說起紅塔區總工會就會告訴你:“那可是我們的‘娘家’!”
2004年,鄭玉瓊的一對雙胞胎女兒雙玉和雙鳳雙雙考上了大學,一個被錄取到浙江中醫藥大學,一個被錄取到河南南洋理工大學。麵對兩張緋紅的錄取通知書,鄭玉瓊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兩個閨女學業有成,難過的是丈夫下崗,自己的單位經濟不景氣,兩個閨女的學費怎麼辦呢?
思來想去,這個一向堅強樂觀的女人愁得竟然幾天睡不著覺,家裏那千把塊錢的積蓄加上向親戚朋友借的那點,怎麼也不夠交兩個女兒的學費。實在沒辦法,鄭玉瓊隻得向管工會工作的車間主任說起了家裏的困難。沒想到,這一說還真找對了人,車間主任立馬把鄭玉瓊家的情況向上級工會進行了反映。
紅塔區總工會得知情況後,立即著手安排對鄭玉瓊家的幫扶救助,及時地把幫扶救助金5000元送到了鄭玉瓊的手裏。鄭玉瓊激動地說:“現在有了體會才明白,工會真的是我們職工的靠山,是我們的娘家人。”
幫扶工作千難萬難,但有了感情就不難。區總工會幫扶工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以情動人,用真感情支撐起工會的幫扶平台。盡管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他們敢承諾,對職工群眾提出的問題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充分體現了“拾遺補缺”的作用,不愧為困難職工的“娘家”。
區總工會開展的職工醫療互助活動,幫助職工解決了部分經濟困難問題。高倉中學教師王曉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前幾年,王曉梅被查出淋巴瘤癌,需要進行長期的特殊治療,醫療費用已達到30萬元,個人自付部分也達到了10萬元。
就在這時,紅塔區總工會開展的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給了王曉梅經濟上的幫助,她得到了17000多元的救助。在單位組織職工參加醫療互助活動的時候,有同事說沒什麼可交的,交了難說一輩子都用不著。王曉梅馬上對這位同事說:“得病的事不好說,你看,我才交了兩年就拿了交一輩子都不夠的錢!”
幾年間,紅塔區總工會率先開展維權幫扶工作網絡建設,建立了“四位一體”維權幫扶工作中心,成立了社區“職工維權幫扶工作站”和“愛心超市”,對困難職工實現了“全覆蓋、不遺漏”的工作目標;深入實施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工程,幾年間共投入幫扶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257.7萬元,幫扶慰問困難職工3985人次,把工會的關愛延伸到每一個困難職工的身邊。
捍衛的力量,把維權的前線推向社區和企業
鳳凰路街道瀧水塘社區是紅塔區總工會工作服務的社區之一。這一片區老工業和老企業聚集,也是失業人員、困難職工集中的“重災區”。2010年,紅塔區總工會就把玉溪市第一個社區維權幫扶工作站設進了瀧水塘社區,讓法律援助與貧困職工救助工作不再存在“盲區”。
農村姑娘小麗(化名)就是維權幫扶站的援助對象之一。她在工作中被滾燙的豆漿燙傷,老板是個體從業者,覺得小麗來自農村,容易“對付”,於是不想依法賠償,樸實的小麗無計可施,隻好找到了工會維權幫扶站。
了解到小麗的遭遇,維權幫扶站的同誌二話不說,決定出麵為小麗拿到應有的賠償。他們找到雇傭小麗的豆漿店老板,講法律、擺道理,告訴他隻要是因為工作原因造成的傷害就屬於工傷,應當依法予以賠償,不能以“工人自己不小心”為理由推脫法律責任,也不可能推卸得了。
麵對這些勞動維權的“專業人士”,這位老板想再用歪理推脫是行不通了。不久後,小麗拿到了老板支付的各項補償金共計7000餘元。小麗滿懷感激地說:“工會幫了我,我是磕頭碰著天了。”像農村姑娘小麗這樣,從維權幫扶站受益的,還有不少,許多人都說,過去不知道應該找誰求助,而現在工會的維權幫扶就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