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唱法之間的借鑒及融合(1 / 2)

唱法之間的借鑒及融合

黃鍾大呂

作者:蘭耀潛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是兩種歌唱藝術。它們之間不是互相獨立的歌唱藝術,而是在許多方麵都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係。它們有共性,也有許多獨特的個性。本文通過以常思思演唱的《炫境》從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區別與共性進行探討。

常思思給大家帶來的《炫境》這首歌,在這首歌當中歌曲沒有歌詞,除引子和慢板之外,基本是花腔,但這首歌的演唱難度不光在花腔上,慢板部分對音色的拿捏,意境的塑造,氣息的感覺等都很考驗歌者的基本功。常思思希望通過青年作曲家胡廷江這首作品,用非常“炫”的方式將她在演唱上的優勢作一個淋漓盡致的展示。當然,要炫得出彩,炫得好聽,炫出中國特色還帶點國際範兒,在音樂創作的很多層麵,比如編曲織體,音色挑選,管弦樂隊與電聲搭配,和聲運用等方麵都要麵臨全新的挑戰。無論采用什麼形式創作音樂,感覺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不能光顧著炫耀音樂的技術,而忽略了音樂的內涵。這首《炫境》,雖然沒有歌詞,沒有具體的音樂形象,歌者通過無詞的吟唱,傳遞深邃的音樂思想。而恰恰是一首無詞的作品,由於沒有了具體表達內容的限製,其引申意義包容性則更為廣泛,在無拘束的旋律發展進程中,提煉了人類多種多樣的情感,將人類喜怒哀樂的融彙其中,盡情宣泄,力求讓每一位聽眾都能從歌曲找到至少一處情感上的共鳴與互動。

這首歌曲無疑是中國民族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的結合。西洋美聲唱法的發源地在歐洲的意大利,是以意大利民歌為基礎,在十六,十七世紀得到了迅猛發展,它在聲音訓練和聲音技巧上的科學性與先進性無可置疑。但是由於歐洲經曆了較長時間的教會統治時期,在聲樂唱法上是具有既要表現真情實感又要節製的特點。所以在美聲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極其激烈的,其表現也是比較節製的。因此,雖然我們在學習方式、學習程序和學習方法上對歐洲的歌唱方法要有所吸收和借鑒,但是要以“民”為主,以“洋”為輔。要不斷根據學習要求注入新的“洋”的內容,同時也要不斷注入民族音樂賴以自豪的音色特質,語言特製,混響特製和音樂作品創作的結構特製。使民族的音樂風格,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語言,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審美始終貫穿整個民族聲樂的學習中。例如通過對我國京劇唱法的精深研究,總結出如果借鑒中國京劇青衣唱法的高位置(共鳴點),再將喉嚨稍加打開,就是很好的西洋歌劇女高音,很好的美聲。我國著名的歌唱家吳雁澤曾說過:我學洋唱法主要的,也是最終的目的為了唱好我們的中國歌。

學美聲的學生,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學習作品時碰到花腔段落都是遲早的事情。花腔既要求速度又要求顆粒性,想要做好真的很難。花腔又確實好聽,避開不練既很可惜也不現實。剛開始接觸花腔的學生唱起來總是把十六分音符連成一串,聽起來變成了滑音,花腔的效果蕩然無存,但往往又不知道該怎樣練習才能改進。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

花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在快速度演唱樂句的同時唱清楚每一個音符。想做到這點,竅門就在於能夠掌握喉頭微顫的技巧。練習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先在一個單音上連續唱跳音,開始可以很慢,然後逐漸加快,每次加快後都要在那個速度上練到把每個跳音都唱得很清楚,然後最終把速度加快到我們需要的速度。這個練習做熟練後,對唱花腔的幫助確實很大,但感覺僅僅靠這個還不夠。最重要的東西恐怕還是氣息的流動,但這個氣息的使用和唱那些大線條作品時是不一樣的。舉例說明,當我們演唱大線條、需要很連貫的時候,我們的氣息可以用一條線來形容,並且起點很低,這樣的聲音既能顯得很有力量,又可以讓別人感覺很有深度,但用低氣息唱出來的聲音不免略顯有些笨重,所以並不適合於演唱快速的花腔樂句時使用。為了能夠唱好花腔,氣息必須是非常靈活的,而且有一種一股一股快速吐出的感覺,而要達到這種效果,氣息的起點必然要相對高一些。在生理上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演唱大線條樂句時,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橫膈膜的張力,由此使肺部得到更多的空間獲得更多的氣息,然後緩慢收縮橫膈膜,讓這些氣息自然流出,由此發聲;而演唱花腔樂句時,我們不是緩慢收縮橫膈膜,而是快速頻繁的在橫膈膜上做收縮-張開的動作,讓氣息一股一股被推出來,由此發聲。花腔很難,但並非不能完全掌握,需要的隻是堅持不懈的技術練習和正確的氣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