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席談
作者:
在網絡時代,信息的低成本和幾乎瞬時的廣域擴散,演繹出了多彩的社會經濟“神話”:企業可以一夜名聞天下,也可以一夜聲名狼藉;人可以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間臭名昭著;可以使“眼球經濟”成為時尚,使“xx姐姐”、“x美美”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甚或成為誘發某種變革的火種……真假新聞狼煙四起、鋪天蓋地,讓人應接不暇;其間魚龍混雜,既會誘發創新,也激蕩出浮躁氛圍,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判斷力以及做事的定力。
於是乎,社會上群雄四起,利用市場機製和機會,借助網絡和各種媒介,開創新時代,其中不乏“製造”新聞博得眼球、贏得同情、爭取市場甚至是綁架輿論和政府、影響製度、政策和法律的公正執行等形形色色的策劃與運作。
常識告訴我們,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新聞故事應是新聞背後的真實故事。有目的地捏造事實或扭曲事實以達到被人關注、製造轟動效應,此時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有心人”實現目標的工具,而受眾則成為被欺騙的對象,甚至成為一些懷有叵測之心者的幫凶,這等“新聞”背離了新聞的本源。
學習新知、了解動態、獵奇是人之本能,是新聞之所以有市場的根本,但千萬不要以“製造”無事實根基或被扭曲事實的新聞毀了社會對新聞業的信任,因為這不僅會讓人有上當受騙之感,更嚴重的是會摧毀社會誠信體係。懷疑一切,既增加了社會的運行成本,也背離了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真諦。
因此,塑造一個真實而讓人快樂的社會,作為個人,要尊重事實、強調邏輯;作為社會,要形成開放自由的言論環境,讓事實有機會全麵展現,新聞一旦有製造的嫌疑,就會有人澄清,這樣社會才會慢慢得到淨化,信任才會逐漸回歸。利用新聞和網絡社會的便利及價值無可厚非,但要讓自己的事業逃脫過眼煙雲的悲劇,最好的辦法不是製造新聞,而是創造故事,使其長期延伸,並得到曆史的傳承。
我很喜歡“有故事的人”這一說法,也在微博上發表過“不造新聞造故事”的主張。故事,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先例、典故、花樣等”涵義,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事件的內涵和意義,注意情節跌宕起伏,根本在於“闡發道理或者價值觀”。好的故事可能是一段奮鬥史、一項創舉、一段心路曆程、一個偉大的事業……其實,無論平凡或偉大,每個人都“有故事”,有的人故事精彩而傳奇,有的人故事平實或凡俗。但不論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都是其奮鬥的結果,會不同程度地珍藏在心底。在每一個故事中,我們都能尋找到真實的自己。
人生是短暫的,是不容易的,做有故事的人更不容易。但隻要我們正直、誠實、有抱負,堅韌而執著,一定會成就很多故事。我們不反對故事成為新聞,因為我們試圖通過我們的故事影響他人、奉獻社會,但我們應該更關注我們的故事是否帶給人類和社會價值,是否承載道理和價值觀,是否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