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長明離山(1 / 2)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穀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青華山高聳入雲,於群山之中若鶴立雞,環顧四周見諸峰如繞膝兒孫,正符合杜甫《望嶽》所寫。整個山脈層巒疊嶂,山勢險要,奇峰怪石多不勝數,山間鬱鬱蔥蔥,樹木枝繁葉茂,美不勝收。

在這森鬱之中,卻有一道身影急奔而行,此人視密林如無物,時而地麵疾行,時而枝頭攀跳,向峰頂急奔而去,這人身形消瘦,雙目炯炯有神,雙腿有力,雙臂修長,行進間腳蹬手拉,身形敏捷,宛若山間生活多年的大馬猴兒,迅捷之極。

說話間,此人已到了峰頂,剛一站立便大聲叫到:“大師兄!師父命我尋眾位師兄速到三清殿內,說有要事吩咐!”言罷,不待回應便向山下奔去,幾個起落便不見了身影。

少頃,便從峰頂石台上下來了一個年輕男子,這男子器宇軒昂,麵如冠玉,唇若塗丹,正是上清宮第十七代首席弟子陸玉臨。

陸玉臨望了一眼師弟離去的方向,微微一笑,邁開步子慢慢悠悠向下走去,行進間瀟灑自如,看似緩慢卻在幾個搖晃就已下至山腰。

陸玉臨身法極快,不多時便到了老君台三清殿內,此時上清宮十六代師叔輩已經悉數到場,陸玉臨見此在心中暗想:“此番諸位師叔彙集一堂,想必又有大事發生。”

當下不敢怠慢,忙上前拜倒,道:“弟子陸玉臨見過師父,見過諸位師叔。”堂上當首乃是一位鶴發童顏的老道,正是上清宮掌門王存孝。王存孝揮了揮手,笑道:“臨兒免禮,且與你幾位師弟稍待片刻,等你二師弟回來後再議。”陸玉臨起身道:“是,師父。”束手站立再旁。

陸玉臨心中暗道:“師父麵色如常,想必並非遇到什麼棘手之事,隻是不知為何竟然驚動了這幾位清淨師叔?”正思量間,有兩人疾行而至,進殿拜道:“弟子徐玉騏、遊玉進見過師父,見過諸位師叔。”

王存孝道讓二人起身,向眾人道:“此番緊急召集諸君至此乃是因為昨夜長明子留書一封,連夜下山去了,信中隻道他欲報三十年前滅門大仇,讓我等莫要管他。”

幾位真人聽到三十年前的大仇,皆是撫掌歎息,麵有戚戚。底下幾位弟子卻一臉茫然,麵麵相覷。

陸玉臨見此上前問道:“師父,不知為何劉師叔卻要這般不辭而去?”

王存孝聞言撫須不語,旁邊顯清真人鄭存清開口道:“此事涉及到三十年前一樁舊案,牽涉甚廣,之後再議,此時當務之急是迅速下山尋找你四師叔,以免釀成大禍。”

王存孝神色一正,接著道:“我與鄭師弟留守山門,吳師弟、馬師弟,你二人帶騏兒、賓兒和進兒現行一步,直奔丹州。譚師弟,你帶臨兒、封兒和剛兒先往北州尋找一番,若不能發現劉師弟蹤跡,便往丹州和吳師弟他們會和。但凡尋到劉師弟,一定要帶回青華山,沿途不得沾惹是非,一切以帶回劉師弟為第一要務。”

眾人應道:“謹遵掌門號令!”隨後俱回房準備。

江湖兒女出門,行李輕便,眾人取得武器和常備物品後就於山門前集合,約定二十天後在丹陽城會和,兩隊人馬便分頭行動。

行進數刻,陸玉臨向譚存遠問道:“譚師叔,不知劉師叔緣何不發一言暗自離山報仇?”

譚存遠見陸玉臨提氣邁步間從容淡定,疾行之下說話也未見絲毫紊亂,不由讚道:“臨兒無愧為十七代首席,功力精深,真讓我這做師叔的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