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二話不說向蔣介石跪下磕頭(1 / 2)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二話不說向蔣介石跪下磕頭

風雲人物

作者:亢霖

台灣各項機構屢次進行民意調查,從蔣介石到馬英九,蔣經國在曆任“總統”中受民眾擁戴的程度永遠排第一。蔣經國是最佳“總統”,已是台灣人的共識。“經國先生”這種省略式簡稱,是“蔣總統中正先生”、“李總統登輝先生”和“陳總統水扁先生”享受不到的榮耀。

“蔣介石”身邊的“蔣經國”

在蔣介石生前,蔣經國對父親是絕對尊崇絕對服從的,這是指一生大部分時期,不是全部,他曾經言辭激烈地指責父親為“反革命”。蔣經國指責蔣介石,表示要劃清界限,使他在中外政壇首次引起廣泛關注,算是他人生的重要節點。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另一種叫法是“清黨”,叫法不同代表立場不同。正在蘇聯留學的17歲少年蔣經國立場堅定,主張第一種叫法。在莫斯科中山大學集會上,他高喊“打倒反革命蔣介石”,並在蘇聯《消息報》上發表聲明:“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已經是我的敵人了。”今天讀這聲明會啞然失笑,父親哪有曾經是的?無論如何,在蘇聯,蔣經國的舉動讓他擺脫身為蔣介石之子的尷尬,一度成為政治明星。

其實,蔣經國在這一年起就一直申請回國,直到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才獲得蘇聯方麵批準,還在國內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據說由王明代筆的公開信,再次將蔣介石痛斥一番。但當他終於回國見到父親時,二話不說,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自此,蔣介石開始安排蔣經國曆練,在這過程裏,許多國民黨人反映蔣經國有明顯的共產作風,他竟然將姨父孔祥熙和舅舅宋子文稱為“大資產階級”。蔣介石和手下的人下工夫,希望將蔣經國變得更像一個國民黨官員,其實是讓他更懂得官場裏的生存之道。

蔣經國是什麼時候變過來的,沒有明確的界限,但他確實變了。1938年4月,蔣經國兼任“三青團”江西支團主任,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

蔣經國當初反蔣介石究竟是真心實意的,還是為了自保而偽裝,兩種觀點都可以找到證據。蔣經國後來表示,其實他當年就認為1927年中國的政局動蕩責任在中共,但說這話時已經身份不同,當然可以繼續懷疑。

不管怎麼樣,蔣經國在蔣介石的庇蔭下,走上一條“太子”式的政治坦途。不巧的是,蔣經國露出崢嶸之際,恰趕上蔣介石在大陸的事業江河日下。蔣經國的努力無法挽大廈於將倒,卻為他本人積累了名聲和實力。

蔣經國初顯才幹是1940年的贛南“新政”,時值抗戰激烈,蔣經國接任贛南地區專員兼保安司令,一手向煙、賭、娼開戰;一手減免地租,實行“耕者有其田”。不到兩年,地方初步安定,農業產量上升20%,蔣經國獲得“青天”美譽。但中國的政壇永遠不會皆大歡喜,“蔣經國在贛南搞赤化”的說法馬上風傳,搞到連蔣介石都懷疑起兒子,將其召回重慶,讓贛南“新政”無疾而終。蔣經國在大陸時期的另一次行動時間更短,被後世提起的頻率更高。1948年,國民黨政權內外交困,蔣經國奉命到上海“打老虎”,整頓財經亂象,但因為家庭原因,“打老虎”最終失敗了。

在蔣介石沒失去大陸之前,蔣經國就羽翼漸豐。從1944年擔任“三青團”組訓處處長起,他逐漸成為國民黨內的“團派”首領。到台灣後,蔣介石先後將位高權重的孫立人、吳國楨廢黜,除了在政治鬥爭中鏟除異己外,更因為這些人都擋著蔣經國的路。“陸軍司令”孫立人反對在軍隊中實行政工製度,自然跟“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權力和利益發生激烈衝突。“行政院長”吳國楨號稱“民主先生”,挾美國以自重,犯了蔣介石的忌,明顯影響蔣經國接班。在蔣介石生前,蔣經國一步步掌握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和情治係統。

經濟的飛躍

蔣介石剛到台灣時為站穩腳跟,清除共產黨地下組織和政治異己,讓寶島經曆了長時間的“白色恐怖”,如今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多次承認,當年國民黨當局有許多“違反人權”,濫殺濫捕的劣跡。在這個階段,主導軍警情治係統的,正是蔣經國。每起對無辜者的迫害和殺戮,追根溯源,蔣經國難辭其咎。

到了蔣經國當政,形勢有變化,但這情形仍有一定延續。蔣經國主政前期,對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采取鎮壓態度。另有著名的案件,成為蔣經國生前死後都丟不掉的政治包袱。1984年,寫作了《蔣經國傳》的作家江南在美國遇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台灣情治機構雇傭幫派分子所為,雖然無法直接證明此事跟蔣經國之子蔣孝武有關,但江南在著作中對蔣氏父子的劣跡多有披露,輿論普遍認為,此事即便不出自蔣經國本意,也跟他有莫大幹係。“江南案”讓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聲望掃地,陷入被動,蔣經國下令將幫派分子和情治機構負責人抓的抓,撤的撤,仍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