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 / 2)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理論研究

作者:胡良斌 李必文 樊湘芳 胡耀斌

摘 要 探索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及企業技術研發需求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南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通過與企業建立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並為高校與企業合作促進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的形成提供平台。

關鍵詞 校企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1-0001-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已達50萬人,從碩士研究生就業趨勢來看,大量走向社會實際領域。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正處於調整和轉型時期,職業分化愈來愈細,技術含量愈來愈高,社會在工程等專業領域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本文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生培養經驗,提出建立校企聯合模式,通過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建設,實現專業學位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 全日製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學位結構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滿足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兩個突出問題。

2.1 學位結構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從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來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規模過大,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培養規模過小,且在職攻讀專業學位比例較大、全日製攻讀比例過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為此,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09年全日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擴大全日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規模,並且主要用於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從近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學位類型結構日趨合理。近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型和學術型結構比例從2010年的0.302:1,到2011年的0.427:1,2012年發展到0.569:1。而南華大學2012年研究生招生中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結構比例發展到1.415:1。全日製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擴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結構調整,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得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2.2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滿足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較多地移植了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製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論文選題、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等方麵,大多照搬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以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不能凸顯,也就達不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還存在培養過程缺乏實踐性、質量評價模糊不清、概念認同度較高但實際認同度較低等問題。因此,調整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積極推進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變得更為迫切。

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存在的優勢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能夠向研究生教育提供實踐機會、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財政資源,是研究生培養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1]。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是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模式:有利於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獲得創業經驗,將更易使學生麵向社會、麵向市場,提高其就業競爭力;有利於企業利用學校優秀的、廉價的人力資源、研究條件和科技資源,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提高創新能力;有利於高校科研以需求為導向,促進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的形成,同時也有利於導師尋找新課題,獲得企業經費的支持。

4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合作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模式日益多樣化,內容日益豐富。具體來說,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根據合作層次不同,包括4種主要合作模式[2]。

1)引進企業人才到高校兼任導師是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雛形,可以實現跨學科、跨單位研究生培養資源的共享,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每個研究生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一起對其進行科研指導,接受企業管理及開展企業產品研發,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以項目為依托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是以科研項目成果為媒介,把大學與企業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企業與大學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需要提出研究課題和項目,由企業負責研究資金,雙方提供研究人員共同成立科研攻關小組,科研成果由企業進行工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