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飲食護理2
s15骨折病人的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複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愈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愈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臥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複雜、這些複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隻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複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製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複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臥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藥麻仁丸等。
(4)為使臥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臥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臥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臥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鬆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髒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回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愈合,需要複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愈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繃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麵鍛煉次數及活動範圍。
(7)骨折愈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幹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回流,減輕水腫。恢複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複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16昏迷病人的護理
昏迷是腦功能嚴重障礙的一種表現,也是危及生命的嚴重症狀之一。常見於腦部病變如中風、重度腦外傷、腦瘤、腦炎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糠尿病、肺心腦病、尿毒症、肝昏迷、煤氣中毒等。病人神誌模糊,意識喪失。昏迷按其程度可分為淺昏迷、中度昏迷與深度昏迷。
淺昏迷:病人無自主運動,對聲光的刺激無反應,但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出現痛苦表情,咳嗽、吞咽及各種防禦反射仍存在,呼吸、脈搏無明顯改變,大小便失禁或瀦留。
中度昏迷:對各種刺激無反應,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出現防禦反應,脈搏、呼吸可出現變化。
深度昏迷:對強烈刺激也無反應,全身肌肉鬆弛,呼吸不規則,大小便失禁等。
昏迷狀態的病人多需要留在醫院治療,但某些淺昏迷的病人或長期昏迷的病人因條件所限不能住院,需要在家中治療和護理。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昏迷,叫“醒狀昏迷”,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植物人”,病人能睜眼,眼球呈無意識轉動,有睡眠覺醒周期,對外界刺激無反應,但有咳嗽、吞咽等反射,有不自主的咀嚼,四肢有時呈屈曲狀,對強烈的刺激可有原始反射。
慢性昏迷的病人長期臥床,意識消失,知覺運動均喪失,容易產生各種並發症。護理工作的好壞是病人存活的關鍵,如家庭護理做得好,有些病人可存活數年甚至達十多年之久。
(1)昏迷病人的臥室應安靜,空氣要流通,光線要柔和,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維持一定的濕度,最好保持在50%~70%,床鋪要平整幹燥,床墊要柔軟,衣被輕暖舒適,必要時可用護架支起蓋被,以免壓迫肢體。
(2)長期昏迷的病人不能吃喝,往往造成嚴重營養失衡和缺乏,甚至營養耗竭而死亡,因此要做好飲食營養護理。昏迷病人的營養補給有兩種方式,一是靜脈補給,這在家庭中實行有不便;另一就是鼻飼法。目前已有眾多的病人昏迷後早期用鼻飼飲食,使昏迷長達幾年的病人看起來還是肌肉豐潤,紅光滿麵,說明鼻飼飲食足以補給機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和水分。此種方法簡便,可以在家庭中應用。鼻飼飲食必須是流質或半糊狀的,下麵介紹鼻飼飲食的製作方法:
雞蛋先打勻加水適量蒸成蛋糊,將1200毫升牛奶煮沸後加入白糖、鹽、油等與蛋糊混合,加入米湯兩大碗(約400毫升),成為半糊狀流體物,放置冰箱(夏季如無冰箱存放,應分次製作,以免到晚間變質)備用,可供一天分次灌入。每次取出300毫升用熱水溫熱後即可使用。
將鮮柑橘及鮮蘋果去皮、去核搗碎,加壓取汁,混合後加白糖,加水300毫升,可分二次灌入,應現用現作。果汁也可根據季節改用西瓜、蕃茄或青菜泥製成。
上述配方熱量基本保持在1500~1800千卡/天,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部分以豆漿代牛奶或用魚蛋白粉、菜湯、米湯等製成。
鼻飼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用具必須保持清潔,每次用後即用開水洗清,每天煮沸消毒(15分鍾)一次;食物保持新鮮,夏季尤應注意;每次灌食前應檢查胃管是否確在胃內,檢查方法如下:將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碗內,應無氣體逸出,如有大量氣體逸出,表明胃管誤入氣管,也可接注射器抽吸,可抽出胃液(無色帶少量粘液的液體),經檢查無誤後方可灌食;鼻飼前應疊枕使病人頭部稍抬高,頭側向一邊或側臥,以免嘔吐物吸入氣道引起窒息;食物溫度適中,灌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刺激腸蠕動而引起惡心、嘔吐,每次量不超過300毫升,兩餐之間需間隔2小時;餐後用溫開水衝洗胃管腔,保持胃管暢通;藥物須研成粉末用水調勻後再灌入;長期鼻飼者應由醫護人員每2周給更換一次胃管,最好用刺激性小的矽橡膠管;每晨清潔插管的鼻孔時,將胃管上下移動2厘米左右,清除粘住的鼻腔分泌物。
(3)昏迷病人多大小便失禁,解決辦法是男性病人可用陰莖套套至陰莖根部,用二層紗布襯墊以膠布固定於大腿內側,鬆緊要適宜,以免引起水腫;在套的頂端開直徑1厘米的圓洞,下接橡皮管和集尿瓶,連接處要紮緊,以防尿液外溢;也可用不漏水的長方形塑料袋套於陰莖上裹緊夾住,注意不能夾著陰莖皮膚;或用尿壺(玻璃瓶)接尿,定時倒去,以上幾種方法均須定時取下透氣以保護皮膚。女病人根據排尿規律主動放便盆接尿或使用尿布,濕後及時更換。大便失禁者,在尿布上再墊適量吸水衛生紙,便後及時更換,並用溫水清潔肛門會陰部皮膚。
(4)昏迷病人體質衰弱,免疫功能減損,極易引起各種並發症,家人應耐心細致的給予照顧,預防和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5)病人意識不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用肛表測量體溫,觀察脈率和節律,呼吸的頻率與深淺度,必要時建立家庭記錄,如記錄進食內容及入水量、大小便次數及數量、病情改變等,以便供隨訪醫師和做好護理時參考。
(6)昏迷病人咽喉部肌群麻痹,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引起舌後墜、口腔或咽喉部分泌物過多瀦留,鬆動的牙齒或義齒脫落掉入呼吸道而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造成嚴重後果,甚至由此致命,可見保持呼吸道通暢極為重要,可使病人側臥或仰臥位頭側向一邊,以利口腔分泌物流出,去除假牙,每隔2小時給病人翻身拍背,既可促進氣管內分泌物鬆動排出,又可改善肺部血液循環。
(7)保持皮膚清潔,應每日以溫水擦背、泡腳,每周擦澡洗頭1~2次,尤應注意皮膚皺褶處及指趾縫的清潔,骨突處皮膚每天給予2次按摩,以海綿墊或棉花墊圈減輕局部皮膚受壓,定時變換體位,以免發生褥瘡。
(8)以溫開水、生理鹽水(半匙食鹽相當於45克加500毫升開水)或其他含漱劑如2%~3%硼酸溶液,2%~4%碳酸氫鈉液,擦洗口腔每日2~4次,特別注意清除上齶部的痰痂,如有潰瘍或有鵝口瘡,應塗以相應的藥液,張口呼吸者可蓋以濕紗布。如有眼瞼閉合不全者可滴眼藥水或塗金黴素眼藥膏保護眼球。
(9)按摩肢體每日1~2次,並作低幅度慢動作的被動運動,活動四肢關節,使腕踝關節盡量保持功能位,可穿有橫形木條釘在鞋跟上的布鞋,防止足下垂,采取被動活動和按摩等方法,盡量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和韌帶攣縮。
17偏癱病人的護理
偏癱是指肢體某部分的隨意運動功能產生了障礙。多由老年人常見而多發的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所引起。病程長,恢複慢,肢體癱瘓的範圍越廣,肌力損害越大,病人的痛苦就越深。偏癱的早期表現為軟癱,後期大多呈痙攣。產生肢體攣縮,關節畸形,容易引起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並發症。因此,偏癱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偏癱後病人半身不遂,不能活動,有的失語,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創傷很大,常情緒激動、悲觀失望,對康複失去信心,有的性格變異,哭笑無常,對此,護理人員要好言勸慰,鼓勵病人樹立與疾病作鬥爭的意誌,盡量減少病人的思想負擔,要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他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