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1

1.人參

人參又名人侵、黃參、力參、棒槌,分為紅參、生曬參、邊條參、高麗參、別直參、白糖參、參須、人參水子(鮮品)等品規。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幹燥根,主產於我國東北、朝鮮半島、前蘇聯東西伯利亞等地。在深山老林中白然生長的稱野山參;種植於園林之中的稱“園參”;將野生小苗移植到山林中任其白然生長的稱移山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白然生長的又稱“林下參”,習稱“籽海”。由於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若幹個規格,現就市售常見品種作一介紹。

藥材識別

山參生曬:主根與根莖略等長,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麵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側根多為兩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習稱“棗核芋”)。質較硬,斷麵皮部顯裂隙,形成層明顯。氣微香,味微苦、甘。

以“蘆長碗蜜棗核,緊皮細紋珍珠須”,斷麵“菊花心”,具清香氣者為佳。

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麵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皺紋,下部有側根2~3條,並著生多處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偶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多拘孿而彎曲,具有不定根(習稱“芋”)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習稱“蘆碗”)。質較硬,斷麵淡黃白色,顯粉性,有一明顯的棕黃色環紋,皮部有黃棕色的點及放射狀裂隙。有特異香氣,味微苦且回甜。

以體輕飽滿、深土黃色或黃白色、皮細,無破疤者為佳。

紅參:主根肥圓或呈紡錘形。長一般6~17cm或更長,參體長3~10cm,上端鈍圓與蘆碗相接,下部較粗,帶有多數分枝的參腿成扭曲交叉狀。表麵紅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呈角質,半透明狀,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有縱向皺溝或皺紋及細根痕,上部可見環紋。質硬而脆,斷麵紅棕色,中間有淺色菊花狀圓心。氣清香,味微苦微回甜。

以體質堅實、條粗、無黃皮及破疤者為佳。

糖參:主根長3~15cm,直徑0.7~3cm。表麵白色或淺黃白色,可見到針刺所形成的針痕,上部有較多的斷續環紋。常具側根2~3條。質脆,斷麵白色,有的具裂隙。氣微香,味微苦、甘。

規格標準

作用用途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複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能。主要用於治療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它是秋冬季常用的補益藥。有關資料記載人參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對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貧血,肺腎不足的虛喘、牙周病均有治療作用。還能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和減少尿糖排出,防治放射病,提高視覺的適應能力等。

現代臨床上還用於治療危重症急救、腫瘤、性機能障礙、糖尿病、阿狄森氏病、冠心病、急性肝炎、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症等。

用法推薦

(1)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以下簡稱“醫師”)處方用量3~9g。

(2)人參3g、生地12g、天冬8g、山茱萸6g、枸杞3g。水煎,每曰1劑,分3次服,連服1個月。用於糖尿病。

(3)人參3g、核桃仁10g。煮汁代茶常飲。用於肺氣虛所致的呼吸短促,行動乏力,短氣咳喘,白汙等症。

(4)人參30g、白酒1000g。人參切片,投入白酒中,密封浸泡10天後服,每次25mL,每曰2次。用於補虛,健身,抗衰老。

(5)人參片5g、熟地25g、枸杞90g、白酒2500g。浸泡15天,紗布過濾,取藥酒備用。另取冰糖100g放入鍋中,加少量水加熱溶化煮沸,煮至微黃時,趁熱過濾去渣,待涼後加入藥酒中,攪勻,靜置一段時間後,取上清酒液早晚各服10~25mL。用於大補氣血,安神,滋肝明目。也可用於身體虛弱,神經衰弱,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

(6)人參3g、丁香3g、幹薑6g、柿蒂10個。共研為細末,1曰分2次用開水送服。用於久病而致呃逆者。

(7)人參1~2g、大米30~60g。煮粥,一次食用。用於病後體弱。

(8)人參6g、大棗10枚。水煎服。用於大出血後引起的虛脫和身體虛弱。

(9)直接常含服人參片適量,用於身體虛弱。

(10)人參10~50g。與雞、鴨、豬蹄等共燉服食,酌加食鹽調味,用於補虛。

(11)人參5g、冰糖適量。煎湯常服,用於氣虛之人。

(12)人參6g、天麻20g。與適量瘦豬肉共燉熟,一曰分2次服,食肉、人參並喝湯。用於頭痛。

(13)人參、蜂蜜適量。熬膏常服。用於體虛之人。

(14)人參10g、阿膠10g、冰糖5g。上藥放入碗內,加水適量,於鍋中隔水蒸熟,加黃酒適量,一次服下。用於婦女血崩。

(15)人參9g、貫眾炭21g。將貫眾炭研為細末,用人參煎湯,分2次沖服藥末。用於血崩。

(16)人參6g、生地10g、蒲黃炭10g、黑梔子10g。水煎服。用於血崩。

(17)人參20g。用文火燉後,一次服下。用於產後血暈。

(18)人參15g、蘇木9g。水煎服。用於產後氣喘。

(19)人參須3g、黃連(研末)3g、生薑汁適量。將參須水煎,取汁,與黃連末、生薑汁和勻,一曰分3次服下。用於嘔吐不止,口渴喜飲。

(20)人參5g、熟地25g、枸杞90g、冰糖100g、白酒2500g。人參切片,與其他藥同放入潔淨的紗布袋中,封好袋口,於白酒中浸泡,每曰攪拌一次,15天後濾出酒液;將糖放入鍋內,加少量水溶化煮沸至微黃時,趁熱過濾去渣,涼後加入藥酒中,攪勻,靜置,取上層清酒液飲用,勿過量。具有大補氣血、安神、滋肝明目的功能,用於身體虛弱,神經衰弱,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

(21)人參6g、五味子50g、紫蘇梗6g、白糖100g。人參研為細末,五味子、紫蘇梗水煎取濃汁,兌入人參粉末,加入白糖後隨意飲用。用於氣陰兩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口渴、氣短乏力、言語無力者的輔助治療。

(22)人參15g、生地15g、枸杞10g、淫羊藿10g、沙苑蒺藜10g、母丁香10g、沉香3g、遠誌肉3g、荔枝核7枚、高粱酒1000g。上藥稍破碎,用布袋包紮好,投入酒中,密封浸泡1個半月以上開封,棄渣取酒飲用,每次10mL,呷服,每天1次。具有生精養血,益氣寧神,烏須明目,延年益壽作用。用於精力衰減,易於疲勞者服用,可治氣血虛弱,肝腎不足之證。

(23)高麗人參5g、紫藤子3g、薏苡仁15g、梓葉2g。高麗人參、紫藤子、薏苡仁分別用小火炒至微黃,同梓葉一起放入茶杯中,倒入剛沸的開水,蓋嚴杯蓋,浸泡20分鍾左右即可代茶飲,可反複加入沸水浸泡數次,直至無味,每曰上、下午各泡服1劑。用於強身,清熱解毒,具有延年益壽作用。

(24)紅參2g、熟地5g。上藥切成小碎塊,並置入茶杯內,倒入剛沸的開水,蓋嚴杯蓋,浸泡20分鍾左右即可代茶飲,可反複加入沸水浸泡數次,直至無味,每曰上、下午各泡服1劑。用於氣血不足的各種虛勞證,症見氣短乏力,神疲倦怠,頭目昏花,麵無血色等。

(25)生曬參2g、麥冬5g、五味子5g。生曬參切成小薄片,五味子砸碎,與麥冬一起置入茶杯內,倒入剛沸的開水,蓋嚴杯蓋,浸泡20分鍾左右即可代茶飲,可反複加入沸水浸泡數次,直至無味,每曰上、下午各泡服1劑。用於暑熱之邪耗傷陰津的氣陰欲脫之證。症見氣短乏力,口幹喜飲,汙出不止等。

(26)人參3g。切成小薄片,置入茶杯內,倒入剛沸的開水,蓋嚴杯蓋,浸泡20分鍾左右即可代茶飲,可反複加入沸水浸泡數次,直至無味,最後將藥渣嚼爛,用藥液送服,每曰上午泡服1劑,嚴重者下午可加服1劑。用於大病、久病、失血、誤汙、誤下等原因引起的氣虛欲脫,症見氣短乏力,神疲倦怠,動則出汙,汙出著涼,畏寒惡風,容易感冒,少言懶語,頭暈目眩,麵色無華等。

(27)人參30g(研成細粉)、雞油300g(熬熟)、玫瑰蜜150g(壓製成泥狀)或黑芝麻300g(炒香研成細粉)、白糖1500g、麵粉150g(炒黃)、糯米粉5000g(其中粳米粉20%)。將玫瑰蜜泥或黑芝麻粉加入白糖,撒入人參粉和勻,兌入雞油調和,再加麵粉揉至滋潤作為心;糯米粉摻水淋濕,揉成滋潤的粉團為皮;捏成湯圓煮食。適合心脾氣虛,氣短神疲,倦怠乏力,心悸白汙者服食。

使用注意

凡屬氣盛,身熱,大小便不通,肝陽上亢的高血壓,濕熱壅滯所致的浮腫,失眠煩躁而屬實者及感冒發熱病人不宜選用。亦不宜過大劑量長期服用,否則會助火而產生不良後果。忌與藜蘆、五靈脂同用。服人參時不宜喝茶,食蘿卜,以免影響藥力。

加工製作

各種參均先去蘆頭。然後①切片:取原藥材快速水洗後用濕毛巾包裹潤軟(紅參蒸軟)切片,幹燥。②煎湯:取參片在搪瓷鍋中煎煮1小時,加入冰糖適量,湯藥同食。③碾粉:原藥材(需烘幹劈碎)或參片用磨粉機直接碾磨成細粉。④熬膏:取參片在搪瓷鍋中煎煮3次,合並3次藥汁,文火濃縮至稠,加入適量蜂蜜煮沸片刻,再將藥渣烘幹後碾成的細粉均勻混合其中,深色瓶裝。⑤泡酒:洗淨劈破的原藥材或參片裝入深色瓶中,加入白酒浸泡1周後再加冰糖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