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產業觀察
作者:王文
摘 要 在高等教育的市場化進程中,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發展,其特色人才培養機製是關鍵。文章通過分析國內外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體係存在的問題,探索社會需要、適應學科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並提出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和發展意向分層次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模式 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非內地學生將來內地讀書、就業,麵對這樣一個高等教育不斷全球化的趨勢。麵對一個全球化的新經濟時代,麵對一場世界性的教育大轉型,IT世界的風起雲湧,作為獨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如何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主動尋找並定位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獨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其特色人才培養機製的探討。有利於獨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與定位,促進教育體製、人才培養體製上進一步完善,順利告別落後的教育方式。迎接務實創新的先進教育方式。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和現狀
1.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
國際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到60年代專業教育逐步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軌道,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則采用學術團體提出的參考方案。從20世紀中期開始,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采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基本上都是參考美國的體係,1985年以後,麵對學科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組織結構的日漸龐大,美國的學術團體開始尋求學科人才培養的內涵發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並推出“’91教學計劃”。但“’91教學計劃”及其相關研究報告對學科方法論內容的研究不夠深入,對影響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幹關鍵問題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述,沒有建立學科人才培養的科學理論體係;沒有注意到學科知識組織的層次結構和內涵的邏輯結構,沒有注意到學科方法論中典型方法與典型實例在內涵發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沒有注意到思維方式數學化的重要意義和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強化了時間與空間製約因素的地位,從而使人們產生“’91教學計劃”難以實施的印象。
中國高等教育參照美國的“’91教學計劃”製定了’93教學計劃,並延續至今。1995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理科麵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係改革研究計劃,並批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課程體係改革,由複旦大學等九所學校組成項目組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分類、分層次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思路。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又啟動了35所重點大學示範性軟件學院的建設工程,力圖探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方式。
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人才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過去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認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關於算法的學問,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開展算法研究與應用的能力;是在數學與電子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數學與電子科學的基礎;具有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特點,培養的人才須有較強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